林风眠:现代艺术中的东方回应
20世纪的前十年,现代主义运动正风起云涌地在西方一路狂飙,几乎涉及所有艺术领域,包括美术、文学、诗歌、音乐、建筑、哲学等各门类无不受其影响。一个英才迭出的时代,中国此时也因这遥远的发声,闻风而起。1919年林风眠远赴巴黎,开始接触巴黎画派的新风气。在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盛宴上,林风眠与当时进步思潮在艺术上作出了东方回应。
林风眠把艺术的问题首先归纳为必先知道艺术的根源是什么。在他发表的文章《中国绘画新论》中收集了包括法国、德国、英国以及他自己提出的6种对中国美术史的断代学,并展开论证。由此可见,林风眠的视野尽可能地试图从涵盖整个人类文明基点出发,以便作出客观的比较。其次,林风眠在中国艺术教育的领域中,不但凭借建立美院的经验,开创融合中西不同艺术及其教育体系的新可能,还运用他大量授课的内容和发布的理论,因人施教地来为学生们指引艺术思考的方向。
最后且最重要的是,林风眠不但介绍了西方现代艺术在形式创作上具有的多元可能性;更是用他独特的艺术作品,来实践中国传统艺术中对现代性发展之路的探索,成为中国现代艺术的重要母版和开篇之作。跳出国画或西洋画的分类,在统一的正方形纸本上,用笔墨和油彩叠加,开创融合中西艺术语言的各种实践。这种实践的最高意义,最终确立了林风眠开创性的风格:将西方绘画的色块逻辑和构成形式,与中国传统笔墨及意境、情趣深度交融。解构中带着气韵,透视中带着赋彩……借鉴西方现代艺术的自由构图方式,林风眠用线条分割画面,使得图像形成立体派解构的画面构成。
如果说林风眠的静物作品总带着马蒂斯的色彩冲击的野兽派风格,那这批画作最大特点是画面上的白色线条。那源自中国书法中的传统笔法,林风眠式“飞白”,成为整个画面的精彩之处。对西方传统油画中明暗立体的技法学习,将厚厚的白色水粉放在层层渲染的最上面。尝试对中国传统绘画中“留白”的反其道而行之。借以让最底层的“留白”跳出二维空间,成为最上一层的做法,打乱了观众对三维空间的阅读。白色在传统国画的阅读,成了西洋油画形态的塑造。
不遵循科学的依据,是为了让艺术突破形式的模版。林风眠借用的是中华文明中对自然的经验,借用的是“天、地、人”的古老智慧。人物的描绘是林风眠观察生活中女性的美,而在创作时又将脑海中的形象融合再现,化成概括的人物形象。这里的美,没有具体的人物,往往通过线条的提示成为观众寻找记忆中的印象。艺术理论中提到的“得意忘形” 不是抛弃形象,而是成为艺术家感知的表达,更是观众鉴赏时对情感的共情。
林风眠始终在调合,不只是对东西方艺术技法的调合,还应该看到更深邃之处,他试图对情感和理性进行一种调合。其先进向前的目光,将他对时代的敏感性,对现代艺术和中国画融合的实践积累,传授给了他的学生们。“融合中西”开新艺术先河的现代艺术形式,林风眠创化出的新形式和新审美,看似篡改了东方的传统,显得“新旧”两边都不讨好,但作品中的现代性并没有与当下各种流派产生任何违和感,所有流派都将其纳入旗下地盘。林风眠融合东西的艺术作品,作为现代艺术中的东方回应,成为时代与众不同的存在。撰稿|屠宁宁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