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品评 > 正文

新一轮科技革命,谁主沉浮?

日期:2024-04-03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整部书所架构,所思考,所探索的,其实就是新质生产力如何在当下和未来爆发。
主笔|姜浩峰

  在新质生产力成为热词之际,一部《人工智能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引出更多思考。整部书所架构、所探索的,其实就是新质生产力如何在当下和未来爆发。

  “新一轮科技革命以人工智能技术的颠覆式创新为先导,开启了机器智能替代人脑智慧的进程。如果说此前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是人类运动功能的扩展和延伸,那么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先导产业,其核心技术就是对人类智慧的模仿、超越和替代,将从顶层设计和底层逻辑两个层面,同时推动人类经济、社会、文化领域的变革,极大地改变人类现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知识的形成和传承模式,也难免对维系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带来极大的冲击,甚至决定人类文明的走向。”全书第一章“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中国式现代化”中,如此开宗明义。

  其实,从“新质生产力”成为热词,我也在思考,甚至四处求教,到底怎样能用精炼的语言说出何为新质生产力。回想人类历史,从铁器替代青铜,从马镫的发明改变战争形态,直到第一次工业革命,每一次生产力的重大变革,其实都引发了人类社会的变迁,也不同程度地引起人类文明中心的转移。近代以来,我们常说,“落后就要挨打”,无非指的是生产力、社会形态之落后,最终导致挨打。作为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上海分中心理事长,本书的作者之一王战教授深谙科技革命不仅是企业的竞争,技术的比赛,更是国力的比拼。在王战看来,只有打破西方世界的这种知识产权和产业竞争的壁垒,后发国家才可能赢得新的空间,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然而,如何打破?谈何容易!书中点明,“新科技革命的到来,为中国打破西方重重封锁提供了机遇”。无论颠覆性的研究成果、全新的生产方式、全球产业分工与市场经济模式之变,都能为中国以及其他新兴国家带来机遇。当然,能否适应新的技术环境、构建新的产业优势,成为决定传统大国、传统企业命运的大事,亦是新兴国家、新兴企业崛起的百年机遇。

  本书另一位作者、经济学博士郭进向笔者分析道,人工智能可以概括为类脑技术革命。在某些视角下,可以用金字塔框架图对此进行描述。其塔尖部分,主攻人工智能技术;第二层次,支撑类脑创新的各种软硬件体系;第三层次,基于新基建、新平台的各类场景应用。总之,“人工智能技术的原始创新如水中涟漪一般,不断扩散、叠加升级”。

  我比较关心的是就个人来说,我们每一个个体该如何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时代车轮滚滚向前。尽管自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开启了人工智能的第一次大发展,而后经历过1974年至1980年低谷期,但总体而言,人工智能时代必将来临。现在算力明显提升、计算成本显著下降成为趋势。书中举例,根据人工智能专家库兹维尔的研究:1985年1000美元只能买到人脑算力的万亿分之一;到了2015年1000美元已经可以购买超过老鼠大脑的算力,该算力水平相当于人脑的千分之一,性价比是1995年的百万倍。根据库兹维尔的模型,业界预计到2025年,1000美元可以买到相当于人脑的计算力,算力短板将不复存在。书中没有提到2025年之后,1000美元在什么时候可以买到相当于更多人脑的算力,但我想,最为关键在于,当我们展卷读了这本书,才能了解,一个怎样的时代正扑面而来。而我们每个人都该思考如何去适应之!


  书讯:《晦庵书话》

  唐弢以丰富、全面的藏书为基础,又比照传统版本、目录之学,为现代文学的文献研究作出开拓性贡献。1945年,唐弢开始写作现代文学“书话”,“将每一段书话写成一篇独立的散文”。后多有人以“书话”体裁归为唐弢首创。《晦庵书话》评论李大钊、鲁迅、刘半农、刘大白、王统照、朱自清、许地山、闻一多、朱湘、茅盾、郁达夫、郭沫若、沈从文等的作品,虽无当下学术著作煌煌巨制之形,却对现代文学的许多作品和事实做出了清晰明确的解说、考订、澄清,钩去提要,为理解现代文学的历史地形打下了坚实基础。或叙其版本历史、事实掌故,或述己观点、审美情感,不以枯燥的资料汇编为己任,而力求将文艺的灵动融汇于充实的内容。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