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品评 > 正文

板桥故居

日期:2024-05-28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他曾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但画得那么傲岸瘦劲、骨气嶙峋,则为内在精神之活画了。
撰稿|喻 军


  四年前曾访兴化,雨中路过“郑板桥纪念馆”,可惜展馆打烊,执伞拍了一张模糊不清的合照,算是来过。甲辰正月初三,我去高邮,因顺路,特意再过兴化,至郑板桥故居一停。行车途中还一眼瞥见郊外的“郑板桥文化园”,却未停靠,也未去他的纪念馆,是有如下考虑的:相对于后人造设的纪念馆、文化园,故居毕竟是郑板桥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他44岁中进士后去外地做官,晚年卸篆后,又回到这里终老,史迹意义更为凸显。

  郑板桥故居呈简朴的徽式风格,清水砖墙,黛瓦覆顶,门额石刻为赵朴初题写。院子不大,有屋数楹,却处处透露出古朴雅致的气息。过道悬挂的“郑燮故居”为刘海粟手书,“清风轩”的匾则为启功字迹,轩内壁上的四君子图系郑板桥所画。正屋中堂,赫然见落款为“天池”(徐渭)的《墨荷图》和内容为“水夕苍茫残夏扇,河间红树早秋黎”的楹联。长几上置郑板桥古铜色塑像一尊,壁板为翠竹漆画,稍加观赏,顿感萧萧飒飒,可状郑氏风骨。他曾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但画得那么傲岸瘦劲、骨气嶙峋,则为内在精神之活画了。

  迈入临水轩阁,后梁有郑板桥题写的“聊借一枝栖”,联句为“夜静斗撑弹剑月,秋高风洗读书天”。至于“难得糊涂”四个字,可谓郑板桥的“标配”,自然是一味高悬。郑氏书法,将汉隶融入楷、行、草,纵横跌宕,如乱石铺街,自谓“六分半书”。毛泽东主席曾赞曰:“郑板桥的每一个字都有分量,掉在地上能砸出铿锵的声音,这就叫掷地有声啊!”

  故居内尚有书斋、小厨、卧室等设置,有人说郑板桥故居的紧凑格局,体现了他自撰的五言句“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意涵。且这副对联,常见张挂于外地一些店堂不大的小饭店里,平添几分“雅气”。要说这宅子在当年确实够不上豪宅,放之今日,实可称古典式园林了。除各间房屋外,郑家庭园中竹影披拂,秀木参差,太湖石粲然若雪,一齐环绕碧池,映耀亭榭。倘闭门索居,人不乐予近,板桥亦可不乐人近矣。还有一处挂满字幅的檐廊,汇集了近现代不少名家的景仰语,就连夸张大千“五百年来一大千”、夸吕凤子“三百年来第一人”的徐悲鸿,对郑板桥也是一顿猛夸,勒石曰:“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越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书画奇。观其诗文与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

  时人多知“郑板桥”,却少知他的字,郑板桥父亲是个教书匠,肚里自然是有墨水的。依据《尚书·洪范》篇中“燮友柔克”一句,便搞定了郑板桥的名:“燮”也;字:“克柔”也。因家处兴化东城湾古板桥西,遂取号“板桥”。

  郑板桥幼年家道中落,频遭不幸,3岁母亲去世,14岁继母去世,多亏乳母照顾,得以长大成人。父亲去世时,他已有二女一子,生活窘迫,不得不暂别故乡,去扬州鬻画养家。他20中秀才、40中举人、44岁中进士,本想去京城发展,因故落空,只能在“小地方”扎根,先后出任范县、潍县知县。郑板桥官声清廉,颇有政绩,尤其同情民间疾苦,最为后人铭记。离任潍县时,百姓列队送行,他蹇驴人影,随身只带字画书籍,一路颠簸,回到兴化老家,直至老死于斯。撰稿|喻军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