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品评 > 正文

历史铁证的“回家”之路

日期:2024-06-11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此书不仅展现出对多种材料与文体的强大驾驭能力,更体现了一种孜孜不倦求索历史真相的精神。
撰稿|熊 钰


  “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永远难以忘却的伤痛,同时也是至今仍在不断引发国际关注的历史事件。多年来,中国从官方到民间,除了致力于相关史料的整理与研究,也坚持在国际上推动相关史实的传播。与此同时,许多心怀正义与热血的海外华侨华人,也纷纷参与到这一事业之中,而旅美华侨邵子平,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正是靠着邵先生及其所属“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的不懈努力,现今作为“南京大屠杀”铁证的“马吉影片”与《拉贝日记》,才得以重见天日并进入公众视野。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主编、资深记者陈旻撰写的《寻找马吉影片》,正是对邵子平及“联合会”这一段传奇经历及其卓越贡献的回溯与铭记。

  美国牧师约翰·马吉冒死拍摄的“马吉影片”,是“南京大屠杀”唯一的影像记录。由于时代条件的局限,这份珍贵的影像资料,曾经历过两次神奇的“失而复得”。第一次是在1953年,影片随着约翰·马吉的去世而下落不明;直到1991年,由邵子平等人组成的“联合会”历尽艰辛将其寻回,并制成权威的“37分钟”版“一寸盘”。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一权威版本未能传回国内,再一次消失难觅;直到2017年,《大公报》记者陈旻因采访邵子平得知此事,便与邵先生一起多方奔走,耗时两年寻回了这份珍贵的历史证物,并最终促成其原始版本“回归”南京。这两次“失而复得”的经历,也构成了《寻找马吉影片》交织并行的两条叙事主线。在书中,陈旻如实记录下了自己持续的调查、推理与思考,并细致地将众多人物、事件、文献资料进行拼接串联,准确地还原出马吉影片背后鲜为人知的诸多重要史实。

  正如“南京大屠杀”专家、知名学者张连红在其序言中所说,《寻找马吉影片》“是一部新闻纪实报道的杰作”,“亦是一部学术史研究的佳作”。此书不仅展现出对多种材料与文体的强大驾驭能力,更体现了一种孜孜不倦求索历史真相的精神。由于邵子平及“联合会”寻找马吉影片是在三十多年前,又远隔重洋,许多相关资料早已无从查证,就连不少当事人也因年老记忆衰退而无法准确回忆出当年情景。对于一些重要的历史细节,作者不得不一边竭力“打捞”各种相关史料,一边多方比对、推理复盘,尽力重构出事件原貌。比如对于一度流传的各种长度的马吉影片版本的推敲考证,作者甚至将影片切分成单个镜头进行逐一比对,最终分析确证了“一寸盘”的重要价值。

  除此之外,《寻找马吉影片》还补充了许多与“主线任务”相关的其他历史事件。这些内容绝不仅是锦上添花的闲笔,而是都与马吉影片关联密切,是对其历史价值的印证与深化。《拉贝日记》的发现过程,就是一例典型。在许多人的认知里,也许马吉影片与《拉贝日记》这两份历史证物应该是各自独立、互不关联的;讲述马吉影片的追寻过程,似乎也无需对《拉贝日记》过度着墨。然而,我们在《寻找马吉影片》所能读到的历史真相却是:“联合会”对马吉影片的查找,不仅一开始就以《拉贝日记》为重要线索,而且最后也“意外地”促成了后者的公开与出版。再比如,书中所记“联合会”在寻回马吉影片后的一系列公共活动,也能让我们清楚地感受到,全书意欲达成的,并非对马吉影片命运的平白讲述,而是通过对事件及其时代背景的深度挖掘,构建出一种全局视角,以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这段重要历史。撰稿|熊钰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