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下的我们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一句风雅而充满想象的诗句。
为了这句千古名句,于是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来到娇丽的杭州,作为一个风韵古城,却给从小生活在内陆地区的我一种别样的感受。和去之前设想不同,她显得格外年轻,感觉是漫不经心、自由散淡的格调,可又零散地分布着跳跃而急促的浮躁。在我的印象里,早上六点就探出的天边的晨光,内敛下满是情绪的张扬。
对准杭州的焦距里,记录了很多美景美人。归来以后一直回味的,却有这么一个场景。它也是此次创作《花园》系列中《走出去》一图的画面灵感。
记得那天,我特意找了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坐车绕着西湖漫游,忽然被其间别致、典型的一所徽派建筑门房吸引着。那是一晃而过的场景瞬间,几个打扮精致、潮流的年轻人,站在门房下避阳,而不远处是刚刚路过的阿姨,还记得她被正午的阳光罩上了一勾金边,正宠溺地回眸看向这一群漂亮的青年。成熟与青春,古典与时尚,春日与江南……此时此刻印刻在我的脑海之中,久久难忘。
半夜起身,迫不及待想把这场景留在画面里,开始对这一群正青春的人物做形象设计,画得顺手,理得舒心。毕竟,他们在着装上的自由、大胆、尝鲜混搭、色彩碰撞就已经够观者耳目一新。在第一稿中,我也做了一些人物间暗涌的关系解构,大致还是落在和谐、欢乐的氛围中。但接下来如何将其放入庇荫处的画面处理,开始让我为难,如果罩上阴影的色彩,不仅失去了章法,还会显得脏而闷沉……努力尝试了几种画面处理,都不如我意,索性搁置了。就在这休整的几天,偶然看到一篇“关于文化自信”的文章,突然有点悟出问题所在了。
文章提出了一个观点,所谓当代文化,其实包括现代艺术思潮,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以及追求个性化的时代需求。三者如果是并行的,那会是共赢互惠,守正创新的美好景象。而若三者始终堆叠混淆,比如当代艺术的判断标准是否具备及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这样多少会显得狭窄、片面,不够多元。尤其在现代美术上更是如此,这几年屡屡被提及的“国风”,到底是什么样的表达技法或绘画风格呢?说到底,无人能明。
如同我的作品中,若硬装给这一群活力充满能量的青年一大块看似庇护,实则黑压压的阴影,那画面的违和感清晰可见。更何况作为绘画者,我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去很好地表现它。又或者索性将短处暴露出来,让这样的画面冲突带给观者思考、批判、警示、寻其解法,是否也是一种挺“现代”的表达:不要为今天的困难而焦躁,因为你已经察觉,它“难”到需要长时间地去研究与攻克。于是,最终我完成了这样的一幅作品。
期望如画中,我们能走出来,可能有质疑,可能有观望,又或者需要阳光里的某个人、某件事给我们帮助与启发。“走出去”不是一种必须,但至少可以是一种选择。
创作带来思考,这是我爱它的意义。它在过程中就有了答案。而往往最终的结果,早已是下一次创作的开始。撰稿|胥韬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