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品评 > 正文

创新让越剧焕发新机

日期:2024-08-20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苦练才有进步,守正才能创新,艺术道路永无止境,唯有一颗丹心向越剧,终会迎来一个个收获满满的明天。
撰稿|李旭丹


  我工越剧花旦。我认为,这个“工”不仅仅有“专门从事”之意,更有“专攻”“精通”之要求。

  今年,我的最新越剧专辑《丹·心曲》CD、黑胶唱片正式出版发行。正像热爱我的观众与粉丝们说的那样,这张专辑是我在越剧艺术守正创新道路上的努力与探索的成果。

  专辑的第一支曲子,我选择了8岁时就聆听过的《黛玉葬花》。从2009年演出《红楼梦》至今,这个剧目陪伴我成长。10多年主打表演一个曲目、一个角色,让我曾感受到事业瓶颈期和对剧目丧失新鲜感的焦虑。对此,王文娟宗师启发我:“要多去阅读一些关于林黛玉的分析文章,再多看小说,要把人物的思想一层层剖析,深层挖掘,才能不演疲掉。”之后我努力打破惯性表演,每次演出完,会看一些观众拍的视频,从视频里找出自己在唱念做表上的缺点和不足,听取老师、同事、观众的意见修改提高。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红楼梦》是文学巨著,是中国人的骄傲,值得一辈子去解读内涵、展现人物形象。每次排练我都要反复研读原著,常读常新,不同时期不同年龄阅读的收获是不一样的。平时排练注重和搭档多研究、磨合、讨论人物的细节处理。宗师常说:“假戏要真做,真听、真看、真感受。用真心融入角色,才能将人物演活。”我在传统戏的演绎上深深感受到这一点的不容易。学无止境、艺海无涯。我一直走在修炼内涵、传承创新的路上。

  这几年,我传承演出了《皇帝与村姑》《春香传》《西园记》等经典剧目。在传统剧目基础上修改创新的则有《红楼·音越剧场》、小剧场版《梁山伯与祝英台》。除此之外,我还曾移植学习京剧《天女散花·云路》等,这些剧目的经典唱段我都收录在了专辑之中。

  2013年,我和同事们接到一个重要任务,创演越剧《甄嬛》。通过精心排练,《甄嬛》表演团队集体亮相,我当年24岁,演员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演出非常成功,创造了“秒空”的售票纪录,后连续20天演出20场,让越剧舞台重新回归“驻场演出”时代。

  《甄嬛》的成功让我看到,越剧的粉丝未必只能定位在老年人,更要努力吸引青年群体。于是,在2018年,我大胆地决定举办越剧个人专场《闺·Show》。这是一次考验,也是一次探索;我是演员,也是策划。为了迎合青年喜欢短平快的特点,改变一个多小时“独唱”的单调乏味,在宗师建议下,我尝试“台上变装”,让化妆从幕后走上台前,以“闺秀”场景串联节目。同时配以舞台动作,“秒变”人物形象:一转身,穿上披风就成甄嬛;一转身,插个簪子就是林黛玉。个人专场虽然内容变化快、角色跨度大,由于我们对表演形式作了新的尝试,很受年轻人欢迎。

  与时俱进是创新的努力方向。在红色经典剧目演出上,我曾与南京越剧团有过合作,创排了现代越剧《丁香》。2021年,我又参加了越剧微电影《新生》拍摄,在片中饰演陈玉莹。该片以陈玉莹从安徽老家来到上海龙华找寻哥哥陈延年、弟弟陈乔年的历史瞬间展开一场时空对话……这些新编戏与现代戏作品中的好唱段,我也有意收录于专辑之中,以此展现一个青年越剧人在守正之余的求索与创新。

  苦练才有进步,守正才能创新,艺术道路永无止境,唯有一颗丹心向越剧,终会迎来一个个收获满满的明天。撰稿|李旭丹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