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品评 > 正文

存知己,若比邻

日期:2025-04-01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中国人最好的文化传承,莫不过那句“远亲不如近邻”,左邻右里相互帮衬,视如己家的氛围,才是人间正道。
撰稿|牧 群

  导演姚晓峰对徐则臣小说《北上》的抽取,类似于王家卫对金宇澄小说《繁花》的抽取,都像闹海的哪吒抽了敖丙的龙筋,欲做筋绦给父亲束甲,至于龙鳞、龙角等,弃之如敝履。《北上》和《繁花》原本都是双时空叙事,导演的改编均只攫取更当下的部分。王家卫避重就轻,对阿宝等家庭苦难以及童年往事只字不提,对上世纪90年代的阿宝也是推翻重建。姚晓峰则是举重若轻,原本“北上”主题中的1900至1934年的运河往事仅做背景隐线,2012至2014年的现代部分拉伸到几位主人公童年期的2000年。王家卫的大刀阔斧,有创作禁区的原因,姚晓峰的取舍估计是创作盲区使然,毕竟双时空叙事在电视剧创作里,太难了。

  改版后的《北上》,气质上与原著大相径庭,倒是和去年的热播剧《小巷人家》有几分神似。一来都有共同的小童星博人眼球,二来都是寻常巷陌的家长里短,更重要的是,两剧皆由生活细节作为故事的砖瓦,尤其是《北上》。《小巷人家》的问题在于,作为起于上世纪70年代的故事,把中国人的鸡娃史整整提早了二三十年,一度看得中年危机的我好生焦虑。《北上》千禧年后童年部分日子虽苦情了点,但放羊模式或说苦中寻乐的中和恰到好处,也算是八九十年代生人一场集体的忆苦思甜。

  《北上》的青少年部分,不论孩子们还是家长,皆是大群戏,让从小习惯了“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的看客一时不适,甚至疑窦丛生。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这或许就是装修界的无主灯设计刚冒出来那会儿,让上一代钟情大吊灯的业主一时无所适从。还好童年和高三部分都是围绕着花街小院这个集中空间展开,还没到无电视墙无主沙发,抑或侘寂风的程度。至于“北上”京城的部分,则回归传统,一如山东人的酒席,谢望和与夏凤华落座主位,邵星池与周海阔,陈睿与马思艺是主、副陪,而花街小院一众家属叨陪末座。

  《北上》作为大运河文化主题创作,肩负着文化认同与精神传承的使命,试图通过运河兴衰的波浪,激荡出人物的相伴、分离与重聚。运河文化的部分,后程大白话略多,显得机械,反而不如前半程小院的人情冷暖来得有内涵。个人认为改编后最好的部分无关南北,而是小院里不同姓氏的几户人家,几代人相伴相携,亲如一家的氛围。尤其是在宫斗戏、谍战戏盛行的当下,连家庭剧也要斗个没完没了,倒不如百年花街小院一家亲的设计更具传统内涵。中国人最好的文化传承,莫不过那句“远亲不如近邻”,左邻右里相互帮衬,视如己家的氛围,才是人间正道。小院如此,花街如此,运河沿岸如此,运河南北如此,东西方世界亦如此。撰稿|牧群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