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品评 > 正文

“且当卒目前”:王羲之的生命哲学

日期:2025-04-08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六朝文人将个体生命置于浩瀚时空的观照方式,被王羲之淬炼为“寥朗无厓观,寓目理自陈”。
撰稿|解冰清

  远山下,清溪边,春风中,知交旁,曲水流觞。“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此刻山川之朗阔,清风之和顺,将人间青丝到白头映衬得如俯仰之间。千古以来,无数文人至乐转为至悲也就在这一瞬。超越苦短人生的本能促使世世代代的人们追问,是远离俗世,独居深山,还是寄托于灵魂不灭,轮回转生。而王羲之即便在醉中,也不曾故作豪迈,以盲目的乐观主义欺骗自己,从乐到悲的忧惧,他时时坦承:“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融汇于他的千古名篇《兰亭序》中的生命意识,诚如《王羲之:六朝贵族的世界》作者吉川忠夫指出的那样,“‘目前’这个词,应是理解王羲之思想的关键所在……人的一生,如果置于无穷无尽的时间中,不过是‘目前’而已”。仕途断送,先墓毁败,亲朋逝去,在这笼罩一切的无力感中,王羲之展现出惊人的坦诚。他从不贬低、从不逃避人的渺小、短暂、脆弱,他奋力撑开生与死的短暂间隙,在不断袭来的暮气下,用浑身的朝气为己、为家、为国提供庇荫,除了生命的温度,没有一种理论能归纳王羲之。书中因而这样描述王羲之的一生:“他热爱着与朋友的交往,热爱着子孙绕膝的家庭生活,直至生命结束的最后一刻都没有远离俗世。”

  六朝文人将个体生命置于浩瀚时空的观照方式,被王羲之淬炼为“寥朗无厓观,寓目理自陈”。书中明确了六朝时期奠定的山水哲学的指向:“游历山水的根本目的,或许就是感受这种神秘体验——与永生相连接的体验。”望着年年月月只相似的江月,代代之人感受着同样的“目前”之乐,生命的有限与无限在此刻归一,乐永生,美永生。

  书法成为王羲之“窃造化之机”的生命艺术。书中点出王羲之书法的精髓:“效仿的终点,是效仿自然、效仿造化……通过笔、纸、墨,窃取自然无穷无尽的生命力与韵律。”生与死,有限与无限,天然与人工,一切界限都在王羲之的笔下消弭,他将带着雪泥远去的飞鸿落墨为艺术与自然浑然一体的翩然惊鸿。作者吉川忠夫捕捉到的正是1700年前王羲之跳动的生命脉搏:“当生命有限的人类置身于处在无限时间长河中的山水自然时,时间长河停止、身心俱忘、本我与自然的对立消失,就能够呼吸到不断生成的自然节奏。”艺术之美即天然之美,万物之理即自然之理。

  从《兰亭序》“之”字的二十余种写法抬眼望向千年前的兰亭,千年前的三月三,跟随《王羲之:六朝贵族的世界》重读“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山水哲学长存,千古之乐永生。撰稿|解冰清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