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路街道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稳稳托起困难群众的“幸福底线”
“深”
加强“全维度”困难对象瞄准机制
“大数据比对+入户走访核查+信息动态管理”已经成为华阳基层一线工作中的常态化运作方式,不仅快速主动筛查,精准锁定困难对象,还可落实落细低保等社会救助扩围增效政策。一方面,街道组织发动工作人员迈开“大脚板”走访,并坚持面对面、入户访谈的方式,利用各种工作契机,根据居住形态、家庭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走访,把“脚步”迈向群众身边、“事情”办在群众身边、“作风”传到群众身边。另一方面,用好“社区云+”线上场景应用试点工作先行先试的资源优势,尤其是在一老一小一困上发力。打造健全“全量数据底座”,做到数据“点、线、面”三覆盖,维护救助“基本面”数据816条。完善“动态扩围数据”,依托“政策找人对象”模块排摸出四类扩围人员484人,涵盖了潜在救助对象、政策已覆盖还可救助对象、不符合政策但确有困难人群以及其他需关注群体。优化“救助工具包”,让居民与工作人员双向获得“无差别、零距离”政策和服务信息等内容。应用“居社互动”功能,实现延伸互动。居民还可通过社区云平台向居委会寻求帮助,每个居委会设置一名“线上”救助顾问,实现云端互联。
“准”
探索“全过程”动态监测
通过“纵向联动+横向协同”,华阳路街道将“应保尽保、应退尽退”落到实处。
纵向采用“居民区-—事务中心—街道”三级联动模式。居民区实行“主动发现+实时汇报+先行处置+每月汇总”机制。华阳路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严把申请和“定期复审”关,不仅力求精准,还及时分析研判退出对象的家庭实际,采取“跟踪式+扶一程”方式,防止返贫;街道办事处建立相应的《走访关爱工作机制》《应急处置机制》等,加强救助工作者对困难群体关爱实效工作的监督与把控。
横向发挥跨部门协同模式。一是建立跨部门“协同核查”机制。与公安、司法、残联、人社等多部门建立相关核查机制,按季度进行多类对象信息交换比对。二是建立跨部门救助经办整合机制。对于疑难特殊个案,由街道社会救助工作小组牵头实行多部门联手作战,合力化解问题。
“细”
优化“全链条”融合运作
为了更好地实现“靶向式”救助帮扶,街道从“综合高效”理念着手。在社区救助顾问标准化体系下,细化“对象+阵地+清单+机制”建设,构建救助服务与需求匹配的帮扶网络。
充分运用“长宁区困难群众救助需求综合评估系统”六大维度、十个指标,科学综合评价服务对象的社会救助困境程度和需求,做好对象分层和精准认定。立足于“预防、救助、发展、保护”四个层级救助网络,细分四类困难对象,提供四大类服务清单,配套四大服务机制。
“实”
搭建“全联盟”供给平台
以“政策保障+慈善力量+社会服务”的协同联动为目标,华阳路街道搭建多机构、多维度、多元化联盟救助平台,扩大“凝聚力工程”在救助领域的实践效能,推动资源高效衔接集成。
街道充分挖掘社区资源,扩大社会救助服务供给。目前已汇集社区单位、两新组织60余家,获得市区两级公益帮扶项目19个,成立近10位社区爱心人士个人慈善基金项目,如:已退休的原长宁区委书记李仁杰“初心”助学金,“上海慈善奖”优秀捐赠个人奖获得者、区人大代表王伟文“情暖潘中”基金,老干部陆诚的“情暖学子助力启航”爱心助学基金,长城保险负责人“爱心资助困难青少年”定向基金等,均已坚持多年为社区困难群体帮困送温暖。街道还引入第三方专业力量,多渠道挖掘服务载体。街道纳入社会组织20余家,按其特长承接不同项目。同时,以社区资源“零距离”融入社会救助为目标,创新实行“固定服务站点+灵活服务项目”的合作运营,开展全天候接待,相当于一个基层干部背后有一个专业救助团队的支撑,探索形成队伍联合、工作联手、资源联用、服务联动的“一站式”高效工作模式。
“效”
推进“全方位”立体救助
今年,华阳路街道成立了长宁区首家社区救助顾问工作室,绘制救助点位图、人员架构图、工作流程图,建立由党员带头的“社区救助顾问、督导员、志愿者、专业社工”帮扶小组,在“明星救助顾问”的引领下,持续延伸社区救助顾问的“触角”。
团队担当作为,化身“全科医生”,全面启动分层分类的“助凝”五大帮扶计划,包括了“扶贫、扶健、扶业、扶智、扶志”,做到“民呼我为”“接诉即办”。比如,为辖区55户多维困境重点关注家庭开展相应的扶贫、扶健计划;为零就业家庭、大龄失业人员、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建立“一人一档”69份,大力推进“扶业行动”;通过“助凝”工作室链接相关大学生资源,引入“爱心传递”义务家教,推进“志智”双扶等。
接下来,华阳将进一步构建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努力实现党建引领更有力、数字管理更高效、靶向服务更精准、个性救助更贴心,在新形势下为困难群众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
资料来源于华阳路街道
撰稿:李媛媛
编辑:陈 莎
责编:高 琴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