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医院何东仪又获国家级殊荣!
生长于医生世家的何东仪,从小耳濡目染,走上从医的道路可谓水到渠成。
何东仪曾外祖父刘泗桥翻译过日本汉医学家汤本求真著作,外祖母是民国时期上海名医恽铁樵的入室弟子。何东仪的父母20世纪60年代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之后从事西医工作,回家聊得最多的话题就是医学和工作。
1989年大学毕业后,何东仪被分配到了长宁区的光华医院,“说实话,那个时候光华医院院舍陈旧,附近都是化工厂。”何东仪坦言。
1997年,何东仪考上了上海中医药大学硕士,成为光华医院培养的第一位研究生。时任院长找他谈话,希望他能够留下来为医院发展贡献力量。“我只提了一个要求,就是希望调入类风关科。”2002年,何东仪成为科室副主任,2006年成为科室负责人,此后何东仪一干就是近20年。
类风湿关节炎有它的特殊性,治疗时间久,很多患者因病致贫。作为一名医者,何东仪始终牢记家族的教诲:看诊是医生的职责,对待患者无论贫富都要一视同仁,对那些困难的患者,更要多一份人文关怀。
光华医院扬名在外,外省市很多患者慕名前来。有些患者家境不富裕,好不容易凑钱来上海治病,往往会有一些人因缺少百八十元钱而没法购买足量的药。对于这样的患者,何东仪总会自己掏腰包,为他们解决难题。如今,在何东仪的影响下,同科室的许多医生都会周济那些经济上确实有困难的患者,这也成为科室内不成文的传统。
在何东仪医治的众多患者中,有一对同患类风湿病的父子让他印象深刻。
儿子5岁起得了类风湿关节炎,从未正规治疗,受长期疾病的影响,13岁的他却貌似6、7岁的儿童,父亲从18岁起患该病,已经丧失了劳动力,妻子也因此离开了父子二人。他们来到何东仪门诊时,已经辗转多家医院,积蓄所剩无几。
“当时也曾犹豫,担心病情严重给治疗带来困难,更担心治疗给本就艰难的家庭情况带来更沉重的负担。”虽然有过短暂的纠结,可最终何东仪还是收下了这个小患者。
之后,何东仪带领团队反复研究病情,亲自制定治疗方案,每天去病房了解治疗进展,并不断鼓励孩子。在治疗期间,他还积极倡议医院和科室捐赠财物,帮助他们家渡过了难关。
因为用药得当,短短几天内小朋友的疼痛就减轻了,身体舒展了,又重新鼓起了生活的信心。
“我没有什么独到的灵丹妙药,我有的药,其他医生也都有。只不过各种搭配技巧是我常年经验的积累。”何东仪说,看病治人与烹饪炒菜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食材,有的人可以烹饪出大餐,有的却口味一般;同样药物,有的医生搭配后起效快、恢复快,有的却见效甚微,其中奥妙在于医生对病人整体状况的了解掌握,以及从经验积累提炼为临床思维的蜕变。
从医之路漫漫且修远,继续在这条路上用心、尽心地为每一位患者服务,依旧是何东仪无悔的追求。
何东仪
上海市名中医,上海市领军人才。现任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上海中医药研究院中西医结合关节炎研究所副所长。
曾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医师奖、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和上海市卫生系统先进个人、上海市区域名医、上海工匠等荣誉称号。
何东仪师承上海市名中医陈之才教授和全国名中医秦亮甫教授。继承“中西医结合、病证结合”的陈氏治痹学术思想和秦亮甫教授“病证结合、衷中参西、内病外治”学术思想,提出痹病的治疗原则为祛风除湿、化瘀通络,急性期多见风湿热郁证,治拟祛风清热、除湿蠲痹,缓解期多见痰瘀互结证,治拟活血祛瘀,化痰通络,久病患者多见气血阴阳亏虚,须注重扶正固本;同时注重应用内外合治的方法。将中医痹病理论和临床实践深入融合,并广泛应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和痛风等风湿病的临床诊疗。
20余年来,何东仪带领科室同仁在临床和科研方面不懈努力,目前学科已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四五”国家中医优势专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三五”中医区域诊疗中心(风湿病)、“十一五、十二五”风湿病重点专科、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华东地区中西医结合风湿病专科联盟牵头单位、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关节病诊疗基地、上海市中医重点学科。科室现有床位数153张,年就诊20万余人次,年住院1万余人次,是国内规模最大的风湿科之一。
图片来源于光华医院
撰稿:赵 立
编辑:李冰倩
责编:颜文彬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