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阳院士:我的科学创业之路
11月6日在上海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顶尖女科学家论坛上,王红阳院士与诺贝尔奖得主梅-布莱特·莫索尔担任联合主席共同主持会议。此次论坛以树立“她”榜样,激发新活力为主题,聚焦女性科学家的创造力、领导力,激励更多女科研工作者积极投身科学事业。
不久前,2023世界女科学家大会在浙江省绍兴市盛大开幕。来自俄罗斯、美国、英国、南非等30多个国家的600余名科学家出席。王红阳院士代表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在大会开幕式上致辞。
王红阳,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肝癌科学中心创始主任、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肿瘤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国际合作生物信号转导研究中心主任。她以睿智优雅、美丽自信的形象,一次次在全球舞台上展示中国女医学科学家的风采。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几十年来,王红阳把个人的追求和理想紧密地融入国家和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她把对国家和军队的热爱之情融汇在工作岗位上。无论是担任医院科室主任,还是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科学部主任,科技部传染病重大专项副总师,以及连续履任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她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国家和患者的需求作为她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她坚持面向人民健康和临床重大需求,着力解决我国肝胆肿瘤临床诊疗瓶颈问题,形成了机制研究和诊疗新技术研发、转化两大特色,为提升我国肝胆肿瘤诊疗水平做出重要贡献。
上图:肿瘤学、分子生物学专家王红阳院士。
学成回国开创肝癌基础研究
东方肝胆外科医院3号楼6楼办公室,在简单的寒暄后,王红阳院士与笔者聊起了她的科研人生。
1987年,第二军医大学举办“中德医学协会”年会,王红阳在会上做秘书工作。她的优异表现吸引了两位业内泰斗的注意。会议结束后,大会中方主席吴孟超找到王红阳,说他和裘法祖院士愿意联名推荐她去德国留学。在两位大家的支持下,王红阳的人生转了一个弯。
王红阳在德国一待就是8年,从一个完全不懂德文的内科医生,变身为德国科学院马普学会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客座研究人员和独立研究组长。
1996年的一个大雪天,王红阳突然接到吴孟超院士的电话,说他在德国刚开完会要去看看她。回忆起20多年前的情景,王红阳至今难掩感动。“气温已低到零下20多度,大风呼啸,路上都是冰雪。吴老从下午4点出发,一直到晚上10点才赶到慕尼黑我的办公室。我看到他的时候,他不停地搓着冻僵的手。”
吴老一见王红阳就表示,希望她回国为学校和新建的医院做工作。“吴老邀请我回国做肝癌的基础研究。对我来说,回国是最有价值的,也是最能够发挥作用的。从消化科医生的角度来看,我也发现还有很多临床问题没有解决,需要用到我当时正在从事的前沿理论科技的研究方法和思维。”
1997年,王红阳谢绝了德国导师的挽留,带着筹措的和德国老师赠送的整整一个集装箱的科研仪器和30万马克科研基金回到上海。“中国患肝癌的人太多,太需要攻克肝癌的技术和设备。我有责任为中国的肝癌患者们做些事情,中国也应当在国际肝病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创业之路异常艰辛,医院和研究所都是刚成立不久,“院所合一”的模式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研究中心成立之初资金和设备极其匮乏,同时王红阳还面临研究所缺编制缺人员、科研缺经费、机制运行难等四大难题。“为了省钱,我们到病房捡废旧葡萄糖瓶子,回来洗洗烘干装实验试剂;没有基因测序仪,我们就纯手工测,实验难度非常大。”
正是凭着这种永不服输、永不言败的精神,在学校和医院领导,特别是在吴老大力支持下,王红阳着手创建“第二军医大学国际合作生物信号转导研究中心”,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建成近千平方米的实验空间,特批20人的编制,获得包括国家重点科研课题在内的14个科研项目,累计科研基金达400万元,同时还招收11个研究生,其中4人被推荐出国留学。实验室组建当年就被评为军队重点实验室。
回首走过的创业之路,王红阳仍满怀感慨:“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与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的‘院所合一’是吴老的伟大创举,这种模式就是将临床与基础科研融为一体,其精髓来源于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转化医学尝试。幸运的是,我是这个创新模式的践行者、见证者和推动者。”
如今,王红阳和她的团队已成为全球肝癌研究领域一支重要科研力量,她的团队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连续9年支持的国家级“创新研究群体”。该中心已建设成为国家教育部和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并拓展成国家科学中心,形成基础与临床结合的国际创新转化基地,跻身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科创团队。王红阳以第一完成人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创新团队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上海市医学科技一等奖等高水平科研奖项十余项,她个人荣膺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章)、吴阶平医学奖、何梁何利奖和首届女医师奖等荣誉,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等称号。
上图:早年吴孟超院士(左)与王红阳(右)一起工作。
着眼患者需求做科研
这些年,王红阳院士团队科研成果频频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上。
王红阳团队联合北京大学研究人员,以共同通讯作者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Cell发表有创见的研究论文,并研发了新的获批应用的新冠检测技术。今年该团队又在2020年发表《科学转化医学》基础上再次发表论文《科学转化医学》,报道了对胆管癌的研究新发现和治疗新方法。相关的创新发明专利向企业转化,使许多病人获益。
“我是临床医生出身,特别能体会病人的疾苦,帮助病人一直是我的初衷。”王红阳始终坚持科学研究应当立足于国家需要和解决病人的实际问题。
中国是世界肝病大国,“要降低肝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一定要把防控和早诊早筛做好”。王红阳团队前期从研究炎症和癌前病变入手,就阻断炎—癌转化展开攻关,取得了一批基础性成果。
王红阳说,肝胆肿瘤很难缠,容易复发、转移、耐药,过去用一种药治疗一类肿瘤的办法已完全不能奏效。这几年,她带领团队通过基础和临床研究,发现国外一款治疗骨髓瘤的药物“硼替佐米”对胆管癌有效。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国际同行评价:“这项工作在胆管癌坚硬的盔甲上打开了裂隙,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策略。”
“其他一些发明专利也开始向企业转化,希望老药新用,造福患者,同时也将进一步研发新药。”王红阳表示。
王红阳最大愿望是希望用原创科研创新成果不断造福广大患者。肝癌早期诊断难是病死率高的主要原因,目前应用甲胎蛋白诊断肝癌存在近半数的假阴性和假阳性,亟需新的诊断方法。为此,王红阳聚焦肿瘤早防早治,主持研发多项肝癌诊疗新技术新产品并临床推广应用。
2018年,王红阳在国际上较早开展肝癌诊断新标志物的筛选鉴定,发现一批可用于肝癌早期诊断与指导治疗分型的标志物,在国际上首次制备一种特异单克隆抗体,完成病理诊断,至今超76万多人次临床应用,成为我国第一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得到广泛应用的肝癌诊断试剂盒。
同时,团队还建立肝癌早筛新策略,可提前12—18个月早期预警肝癌发生,提出“金字塔式肝癌高危人群分层筛查体系”已应用于多家三甲医院,并被纳入1部专家共识和4部筛查指南,创建肝癌早期发现的中国标准和中国方案,使我国位居国际肝癌早诊的领先地位。
由于遗传性、生活环境、致病和驱动基因等不同,东、西方人的肝脏肿瘤呈现巨大差异。缺乏标准化大型肿瘤模型资源库极大限制了肿瘤的精准诊疗。近年来,王红阳主持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体类器官和肿瘤可视化重点项目,建立了我国最早的有重要国际影响的规范化肝癌生物样品库和人体类器官库,并以此为基础系统开展了肿瘤分子分型和个体化精准治疗的联合攻关,取得国际公认重要成果,已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多篇论文被评为“中国百篇最具国际影响论文”,获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15项。
2017年,王红阳团队成功破解了功能性肝脏细胞体外培养和扩增的难题,在国际上与日本科学家同步实现了肝再生领域技术突破,为终末期肝病治疗奠定了坚实基础。
王红阳的系列原创性科学发现和临床转化成果促进了我国肝胆肿瘤诊断治疗新技术和新策略研发,大大提高了对肿瘤新的认知与靶向和精准治疗水平。
科学家始终怀揣家国
王红阳是一位具有深厚科学素养的医学科学家,她既能深入专业探幽微,又能把握国家战略需求。
2006年初,由王红阳执笔联合吴孟超、汤钊猷、杨胜利、顾健人、闻玉梅、郑树森六位院士,向国家提交了“集成式开展肝癌研究”的报告,也就是医学界泛称的“七君子上书”。 2010年12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立项。
2011年10月,国家肝癌科学中心在上海嘉定举行奠基典礼。“肝癌科学研究中心绝不能脱离临床,所以国家肝癌科学中心必须要与我国唯一的肝胆专科医院紧密结合,这种结合就是要从临床实践中发现和凝炼科学问题,通过基础研究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再把这些基础与理论研究的成果转化到临床应用上。” 王红阳说,“这是一个闭合环,也是一条完整的‘研以致用’不断质疑不断创新的环链,其最终目标是要解决中国的肝癌问题,减少发病率,降低病死率,让病患获益。”
王红阳认为,越是基础的,越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
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科学部首任和第二届主任,她超前设计、倡导力推与国际同步启动的重大研究计划“非可控性炎症恶性转化的调控网络及其分子机制研究”。她担任专家组长,创新集成式的课题组织实施形式,为我国培养一批从事炎癌转化基础与临床研究的优秀中青年人才和专业团队。通过八年的缜密实施,这项重大研究计划取得系列丰硕成果,并迅速引领了国内外特色肿瘤防控学科发展。
计划实施过程中,中国学者先后在Cell、Nature、Nature Medicine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1300余篇,获国家一等奖、二等奖科技奖项9项,研发的17种创新药物进入临床前和临床研究。同时还建立了炎—癌转化研究的网络平台、共享资源和研发平台,得到国内外学术界很高的评价。该领域的开拓者、美国科学院院士Michael Karin教授专程赴上海参加“炎—癌转化项目”研讨会,并在报告中高度评价该项目的实施对炎症向癌症转化领域的重要引领作用和贡献。
作为科技部传染病重大专项副总师和肝癌研究专项负责人,王红阳牵头组织优势团队确定攻克肝癌的国家战略方向,为获得我国精准的肝病基准数据,控制乙肝向肝癌的恶性转化,降低肝癌发病率、病死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王红阳还带领团队组织实施了一系列规模化、规范化临床研究和新技术研发,努力实现将肝癌诊断准确性提高15%,总体生存率提高10%的预定目标。
基于她对医学研究的贡献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王红阳荣获“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以表彰她在推进我国高发肿瘤防控和健康中国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后来又相继获得吴阶平医学奖,孙思邈肿瘤研究杰出贡献奖等。
面对荣誉王红阳说:“感谢这个时代,给了我成长和施展才华的机会,唯有尽我所能回馈社会,才能回报国家和军队的培养。”
自2003年3月,王红阳当选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以来,她连续三届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其间,她始终注重履职能力建设,关心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军队建设,坚持每年参加考察调研,提交20多篇高质量调研报告和建议案。
“中国科学家精神的核心就是家国情怀,就是为国家和民族的复兴伟业贡献自己的心血和智慧。”王红阳说。撰稿|林峰肖鑫
链接:王红阳院士简介
王红阳,中国工程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肿瘤学、分子生物学专家,主任医师,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博导。国家肝癌科学中心主任、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肿瘤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国际合作生物信号转导研究中心主任。
王红阳院士兼任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中国抗癌协会名誉副理事长,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科学部主任。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创新团队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等,是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章)获得者、获“肿瘤研究孙思邈学者”称号。
王红阳长期从事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着力解决我国肝胆肿瘤早诊精治的瓶颈问题,为提升肿瘤诊疗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自主研发了肝癌诊断试剂,规模化开展我国肝癌早筛和新技术研发,解决了肝胆肿瘤高危人群预警监测、早诊分型和耐药监测技术问题,并研发了老药新用等治疗新策略,引领了肝胆肿瘤防治研究的前沿学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