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人物 > 正文

樊嘉:支撑“元宇宙”的是“大医生”

日期:2023-12-13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医院对自身会产生新的要求和期盼,病人也对我们医院产生新的要求和期盼。
记者|王 煜


  樊嘉,肝肿瘤外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多年以来,他在肝脏外科领域持续耕耘,获得大量创新突破,为众多患者带去生命的希望。近年来,他带领中山医院在元宇宙领域先行探索,建设为患者提供更高效服务的“元医院”。

  近日举办的2023年复旦管理学论坛上,樊嘉以亲身实践与思考,分享了他眼中的“管理与中国未来”,并接受《新民周刊》记者专访,畅谈“元宇宙”与“大医生”。

上图:樊嘉院士。


“元宇宙”医疗与未来


  《新民周刊》:您在2023年复旦管理学论坛的演讲围绕着元宇宙医疗的探索与实践,那么在您看来,元宇宙带给了医疗哪些改变?

  樊嘉:医院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复杂又庞大的体系。每天大量的病人来就诊,这要产生大量的数据,我们怎样让它们可用,而且在未来实现效率更高的利用?在元宇宙的场景,我们用大数据来进行精确分析,然后形成虚拟与现实的结合,可以实现多模态数据的集成化利用。

  基于现实当中大量真实的数据形成的“虚拟对象”,我们叫“数字孪生”或者简称“孪生”。这些孪生,虽然模型和场景是虚拟的,但能反映真实的情况。

  落实到应用上,它包括患者、医生、院区和管理的四重孪生。具体举例说,我是做肝脏肿瘤治疗的,我们进行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领域的研究,就会产生大量数据,我们称之为“生物信息”。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就要采取元宇宙的形式,来反映真实生命世界里最微观的现象,通过这些现象来寻求它的本质。

  比如我们可以寻找出跟疾病相关的靶点,根据它的基因类型、蛋白类型等,构建很多相关的药物。这些药物生产出来,我们也需要大量的数据来验证,这样的验证现在可以在元宇宙中来模拟分析,效率是大幅提高的。

  另外,从肝脏的解剖结构来看,肿瘤相对于肝脏这些结构之间的关系,我们也能通过构造出来的三维模型来模拟。这样的“元肝脏”可以来指导临床的实践。

  我们要做手术、诊断疾病、进一步挖掘疾病更加本质的东西,通过现有的影像学、当下的在实际手术当中的操作,不一定能认识到那么全面,但有了元宇宙的助力,我们可以从不同剖面来了解疾病,对疾病的认知将会有很大提升。

  《新民周刊》:您如何理解元宇宙在医疗管理中的作用?

  樊嘉:元宇宙及其相关技术为医疗管理带来了更多的发展空间,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技术创新出很多医疗管理的场景,比如说我们医院多院区的管理:医生在中山医院的主院区,要给身处分院区的患者做诊断,超声检查设备可以由医生远程控制操作,图像等数据产生出来后传到主院区,就能实现跨院区的诊断。这是不同院区之间的远程交互。为了提升远程诊疗的沉浸感,元宇宙技术可以将远程的“场景”实时呈现。

  再比如说,手术室的场景。手术室当中的整个流程,都能被元宇宙动态地、立体地模拟,这对医学生和年资比较低的医生的培养培训来说,有很实际的价值。

  随着不断的探索,我们将会设置更多的场景,产生更多的精准诊疗和管理方案。提升疾病诊疗的效率、改善患者就诊的感受,这些都可以随之而来。所以说在元宇宙的加持下,只要有足够的想象力,我们就有无限的空间。

  元宇宙带给医疗的这种改变是渐进式的。虽然这样说,我们如果过两三年之后再回过头来看的话,它可能就会在理念上给我们带来颠覆性的变化。

上图: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外景。


“零到一”的突破


  《新民周刊》:在元宇宙之外,未来的医疗管理还有哪些可能的新理念与行动路径?这些新发展将对中国、对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

  樊嘉:在未来,多院区的管理以及医院诊疗模式的变化、大量分子生物学信息的融入、大量疾病数据的产生,都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新要求:我们怎样能把这些数据、生命信息更好地利用、融合起来,更好地把它们用于我们的研究、医疗、临床实践,促进我们在“医教研管”方面的提升?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医院对自身会产生新的要求和期盼,病人也对我们医院产生新的要求和期盼。因此我们在管理上要与之相适应,与时俱进,通过新技术应用于管理,让医疗产生更大的价值,这是未来医院管理的发展方向。

  关于大数据和管理的结合,我觉得获得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的中国科学院的石勇老师讲得非常好:中国的文化加数据就是中国未来的管理。

  中国的文化是建立在科学和哲学的基础上的。我们的先辈先贤们其实有很多的智慧,在当今我们利用大量的数据,成功地将两者结合起来,我相信一定能走在世界的前列,可以创造许许多多“从零到一”的成果。

  《新民周刊》:您不断在肝脏外科的专业领域取得大量的创新突破,秘诀是什么?

  樊嘉:第一是依靠团队的各位齐心协力。

  第二要选择创新突破的方向,如果方向没有选择好的话,我们很多的研究可能都是徒劳的。

  现在我们理解的疾病,它既单一、又相通。比如说对肝癌的研究,与其他的肿瘤的研究就越来越趋同。肝癌、肺癌、胃癌、淋巴癌等,虽然疾病在人身上的部位不一样,表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不一样,但是你进一步去研究,会发现这些疾病在本质是一样的。在这一方面,我们要有很深入的认知,在研究的时候,才能确定比较好的方向。

  再者,就是对于现代的技术的发展和生命科学理论的进步和发展,我们要牢牢掌握、紧跟步伐,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再进行探索研究。

  我们要抓住现在最关键的问题,哪一方面是最难的,我们就应该去攻克和研究哪些。当你打开这些瓶颈之后,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随之而来就会有很多的创新性的成果。

  《新民周刊》:我认识不少大一大二的医学生,他们会说:我也想成为像樊嘉老师这样的大医生、好医生,但不知道该从何做起。您有什么可以传授给他们?

  樊嘉:我觉得学医的年轻人也好,或者是其他专业的大学生也好,如果想在将来成为对行业、对社会有用的人,那么每一步都要走得非常踏实。

  开始的时候要掌握大量的基础知识,不断地紧跟现代的科技发展。接下来就是要不断坚持,克服大量的困难,抗拒很多的诱惑。

  如果每天每月每年,我们都能够取得小小的进步,一段时间回过头来看,就能够取得比较大的进步。只要这样一刻不放松,然后坚持朝着我们的方向走过去,我相信很多年轻人未来都是可以取得大的成就,成为好的受欢迎的医生,成为名医或者成为医生科学家。

  除了上面讲的这些基本的要求,当然还要善于抓住机遇,善于选择正确的方向和目标,要选择掌握哪些知识对未来是有用的。不可能所有的知识都去掌握,一个人没有这么多的精力。但是你一定要明确自己在未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能够朝着目标勇于探索、勇往直前。

上图:樊嘉院士在“2023年复旦管理学论坛”上演讲。


培养“大医生”


  《新民周刊》:在多年的从医经历中,有哪些对您来说意义非凡的时刻?

  樊嘉:一名医生在他从开始成为实习医生、住院医生、“小医生”之时,不管是本科毕业还是硕士、博士毕业,当你走进临床、走到病人面前的时候,你就会感受到你是“很没有用的医生”。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你常常会碰到患者的病情而束手无策,你的知识还没有达到那种高度;或者你想到了解决方案也无能为力,你的技能还没达到那种程度。

  我们医生这个职业就是有这样的特点,需要不断地去实践,同时还要读大量的文献来丰富理论知识、深入地从事研究。

  比如说我们在做手术的时候,当你跟着老师一次一次地手术,你觉得老师做起来非常娴熟,如鱼得水,很轻松;但当你去主刀的时候,你多半会觉得一头雾水,不知从何下手。在手术当中,碰到了意外问题,你怎样镇定自若地解决?要知道你解决不好,病人耽误太久就可能在手术台上失去生命。

  我至今记得自己主刀的第一台肝脏外科手术的场景。那个患者的肿瘤虽然不大但是很深,我做之前觉得难度不大。

  但是,实际手术过程中,当我把肿瘤的深部切掉的时候,它不断涌血。那种情况,如果五分钟过去,患者血液可能就要失去两三千毫升。我没办法止血,心里非常着急:如果处理不好,患者就有生命危险;或者耽误太久,即使出血止住了,手术后他也容易出现肝功能衰竭。

  当时上级医生马上来帮助处理,汤钊猷院士一出手,立即把血止住了,手术最后获得了成功。

  现在看来,我们可能觉得当时那是一台“比较小比较容易”的手术,但手术再小,其实里面很容易有陷阱,很容易出现大问题。

  就是通过这样的经验和教训,让我们下一次知道遇到类似的问题该如何处理,这在教科书上是没有的。

  一次一次这样的亲身经历让我明白,即使当你成为比较好的“大医生”之后,在为患者诊疗疾病的过程中,还是经常会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看着他们的生命渐行渐远,我总是觉得自己很渺小、很无力。但正是这种渺小和无力的感觉,更加激发我再去坚持更好探索、研究和学习,不断去实践。

上图:“能带领我们的团队,培养出更多的年轻的医生科学家,这是我的第一个目标。”


  《新民周刊》:您接下来最重要的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

  樊嘉:能带领我们的团队,培养出更多的年轻的医生科学家,这是我的第一个目标。

  第二个目标,是希望我们团队能有更多的“零到一”的创新,包括理论和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够更好地解决临床上的特别是肝癌病人的难题。然后再把我们在肝癌领域探索出来的技术经验和理论推广到其他的疾病和其他肿瘤的治疗中去。循着这条路径去探索,让他们可以少走弯路。

  怎么样去实现刚才讲的这些目标?我想我们正在不断的探索过程当中,我们现在都正在路上。实际上,我们已经有成功的案例了。有些是已经通过在顶级期刊上文章的发表展现出来;还有很多虽然文章没发表,但是可以看到未来的希望。

  这些希望,现在路走到一小半或者走到一半,还在涌现出更多的成果和探索,有很多好的苗子,不断地在现有的基础上提升和发展。

  所以我想说,眼下我对未来还是带有非常高的期盼,而且我相信它们是一定能够实现的。记者|王煜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