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荡三十年
阅读提示:作为第一家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连锁餐饮企业,肯德基不仅作为中国时代发展的见证者,也是中国人生活提升的参与者,更是新生活方式的推动者。
记者|金 姬
4月下旬的一天,很多人涌入上海徐家汇美罗城5楼的“艺文廊”,用手机不断拍照晒朋友圈。入口处的巨幅照片上,一个白胡子戴眼镜的爷爷拿着炸鸡腿露出慈祥的微笑。2017年是肯德基进入中国市场30周年,在此举办的“上海肯德基艺术影像展”引发了广大国人对肯德基30年集体回忆的共鸣。
如今,肯德基在中国1100多个城市和乡镇拥有5200余家餐厅,是中国门店最多的连锁餐饮品牌。4月6日,拥有中国肯德基的百胜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发布第一季度财报,财报显示,百胜中国业绩实现开门红,同店销售额增长1%,经营利润增长22%;餐厅利润率提升到23%。
作为第一家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连锁餐饮企业,肯德基不仅作为中国时代发展的见证者,也是中国人生活提升的参与者,更是新生活方式的推动者。
西式快餐逐鹿中原
肯德基进中国的愿望,是在美籍华人王大东的努力下实现的。
根据《连锁经营——肯德基在中国》一书,1986年,肯德基邀请王大东出任肯德基远东地区总裁,主要目标是开发中国市场。当时的中国,对外开放还受到很多限制,合资往往要求是高新产业或能创外汇,作为第三产业的餐饮业,还没有引进外资的先例。王大东带领肯德基公司的市场拓展团队用两个理由来说服中国政府,一是为在华使馆的外国工作人员和来华投资的外国人提供餐饮上的便利;另一则是中国的外汇需求,当时的肯德基被定位为为外国人服务,外国人去肯德基消费,必须使用外汇券。
当时外资进入中国,必须有一个中方合作伙伴。肯德基既然卖鸡,就选了北京市畜牧局——因为它能供应鸡肉。但调味品环节出现了问题——当时中国的盐太粗了,掺合在调味粉里面就会产生粗细不均等问题。所以肯德基刚开始在中国用的盐都是进口的。
手续敲定,之后是选址。在经过了反复筛选、多次寻找之后,王大东将目光投向了北京的前门大街,当年那里是北京客流量最大也是最繁华的地段之一。在前门开店,对于整个中国都是一个示范效应。肯德基一开始就已经做好了在全中国推广的打算。
1987年11月12日,天空飘着雪花,中国第一家肯德基快餐店在北京前门大街开业。这个规模1500平方米的三层楼房,可容纳500个座位,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肯德基快餐店。很快,前门肯德基店成为北京旅游的一大景点。很多来到北京的人,必定要去肯德基吃上一次,然后与门口的山德士上校合影留念,并让这种全新的经历成为回到家乡之后的谈资。
为了尝尝一块美国式的炸鸡,很多人拖家带口排上一个小时才等到了座位。两块鸡、一个面包、蔬菜色拉和土豆泥组成的套餐在1980年代末就卖到了13.7元,相当于当时普通人月工资的1/4。当时的王大东以每日千元的租金与宣武区正阳市场签下10年租期,而仅仅10个月后,该店就收回了成本。
王大东曾经说,如果纯粹以市场为出发点可能会选上海,但是以整个中国为出发点还是北京为首。对于商家必争之地的上海,肯德基直到1989年才正式入场,合作方是新亚集团(2003年已和锦江集团合并)。
1989年12月,在彩旗招展、锣鼓喧天的声响中,上海第一家肯德基落户于新亚集团旗下的外滩东风饭店(如今的华尔道夫酒店所在地)。在如今国人的眼中,在一家豪华酒店开一家快餐店可能有点不伦不类,但在那个时候,这样的组合看上去很妥帖——在老上海外国人建的洋气大楼里,品尝一家洋气的美国餐馆。由于当时的肯德基在东风饭店的二楼,食客要迈进巴洛克风格的大门,走上日本建筑师设计的环形大楼梯,才进入这家美式快餐店。70后、80后上海人还记得肯德基当年有个乡土味的名字——美国家乡鸡。
第一次去吃西式快餐的上海人有些不知所措,毕竟洋文化断层了几十年。有些客人一进店就对着店员说道:“给我来一斤鸡”或“给我来只鸡”;有些顾客不明白附带的白色塑料叉子是怎么用的,最终还是跑去问店员要筷子;更有顾客直接提着锅碗瓢盆来买鸡,想要带回去和家人分享。不过这些小尴尬不会阻碍人们尝鲜的热情,因为“开洋荤”是种学习,学会了才能“扎台型”。
在正式开张之前,肯德基在《新民晚报》登了整版招聘广告。上海肯德基现任总经理陈勤就是第一批入职的员工之一。“我还记得当时到四川路排队的情景,当时拿到的报名表已经是3000多号了。”陈勤对《新民周刊》表示,28年前的他很惊讶那么多人想要加入肯德基,而今天回想起来自己又是如此幸运。
对于善于接受外来事物的上海人来说,要习惯西式快餐并不是难事。肯德基的成功带动了西式快餐在上海的发展。1991年5月,上海第二家肯德基在人民公园旁开业,肯德基展开了在餐厅里发气球和塑料磁铁文具盒的促销互动,吸引了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就餐。一时盛况空前,吃肯德基成为那个年代奖励孩子的最好礼物之一。“六一”儿童节,肯德基人民公园门店门口竟然排起了200多米长龙,警察叔叔都来现场维持秩序。
北京和上海是当时全国的风向标。1990年代中期,肯德基逐渐扩张到一些省会和二线城市。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肯德基开到中国哪里,哪里也就成了经济繁荣的代名词。
1993年,肯德基的母公司——百胜全球餐饮集团将中国总部设在上海,肯德基在中国加快了扩张脚步。1996年,第100家门店开业,为了完成这一目标,肯德基用了整整9年时间。而2004年肯德基就开出了第1000家,只过了3年就开出了第2000家,2010年到了3000家,2012年达到4000家……如今,这一品牌在全中国1100座城市和乡镇有5200多家门店,仅上海就有300多家,几乎每一个商场或者轨交站附近都能看到山德士上校的笑脸。
成功秘诀:选址、人才和本土化
作为中国内地市场门店数最多的连锁餐饮企业,肯德基在城市扩张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晴雨表的作用——往往是CBD(中央商务区)开到哪里,肯德基就到哪里;肯德基到了哪里,哪里的人气与消费就能搞活。这后来成为中国餐饮界一种“傍大款”式的选址偷懒方式——跟着肯德基去开店,准没错!
根据《肯德基 中国式进化》一书透露,肯德基的选址原则是,努力争取在最聚客的地方及其附近开设门店。在一个区域里,人流是怎样的,人们从车站下车后往哪个方向走,新店门前的人流量等,肯德基都会派人去掐表,去测量……肯德基不惜重金、不怕花费更多的时间在选址上。只有在了解了这些极其细致的事情,有了一套完整的推算数据后,肯德基才最终确定是否可以开店。一直到今天,肯德基都深信这些前期投入的时间、人力及其他资源是大有所值的,因为把更多精力放在事前以及预防问题餐厅的出现,远比投放在事后清理问题餐厅、赔钱餐厅要高明得多。
与此同时,肯德基进入中国30年来,培养了众多人才,成了中国餐饮界的“黄埔军校”。以北京前门第一家肯德基门店为例,1987年给员工每月工资不算奖金就有256元,而当时普通公务员一个月的工资都不满100元。这批员工接受了国际化的严格培训,学会了微笑待人以及标准化的服务。而上海外滩第一家肯德基,1989年的见习助理每月工资不算奖金就有477元,这在当时算是高薪人士了。
无论是北京的及时雨快餐、还是上海的新亚大包、台湾的永和豆浆,里面的高级管理人才都有肯德基打工经历。就连大嘴女星姚晨都自曝在肯德基刷过厕所,可见肯德基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
当然,“教会徒弟”的肯德基并没有“饿死师傅”,而肯德基能够立足中国30年在于它的连锁餐饮特性——标准化。很多大城市人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到了一个不熟悉的小地方出差,或是去冷僻的景点旅游,总是满处找肯德基,因为在那里意味着你能找到熟悉的食物和服务,不必冒险去尝试很可能吃不惯的当地食物。你在任何一个城市的肯德基享用到的食物,和你在“北上广”吃到的没有差别。这就是工业文明的产物,高效、便利、标准化等这些工业文明的特性,随着西式快餐一起输入人们的记忆和习惯,成为城市人生活的底色。
此外,肯德基在中国市场能够获得如此成功,还在于肯德基始终坚持融入中国文化,深耕“立足中国、融入生活”的理念。
当初肯德基的营销是“花几十元体验西方生活方式”——1987年北京前门店刚开业时,餐厅售卖的菜单上有吮指原味鸡、菜丝沙拉、鸡汁土豆泥、小餐包、啤酒、百事可乐、巧克力圣代、草莓圣代。在肯德基进入中国市场的前15年,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正所谓“70年代吃肚饱,80年代吃味道”,好吃、美味是当时消费者的需求。在那段时期里,消费者尝试着肯德基所带来的独特体验。
而到了2001年至2010年的阶段,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消费者需求蓬勃发展,肯德基顺应需求推出中式早餐、米饭套餐等本地化服务。在产品多样化的研发上,肯德基不断创新,开发出了很多适合中国人口味的产品。除了吮指原味鸡、香辣鸡腿堡、香辣鸡翅等代表产品外,由中国团队研发的老北京鸡肉卷、新奥尔良烤翅、早餐花式粥、葡式蛋挞、安心油条、法风烧饼、醇豆浆等都受到消费者的好评和欢迎。此外,肯德基还特别将面包升级为燕麦面包,更健康更营养。
陈勤对《新民周刊》透露,肯德基即将有饭团上市,很适合国人的口味。
陈勤表示:“时代在改变,消费者对于饮食的需求一直在改变。肯德基顺应时代潮流,以科技武装餐厅,提供美食的同时不断给消费者更多的个性化服务,从餐厅到各互联网社交场景,让消费者更从容地享受生活、更自在地享用美食。无论是在餐厅内用餐,还是通过宅急送平台点餐,顾客都能感受到‘尽情自在’的愉悦。相信下一个30年,肯德基依然会努力与时代共进,伴随一代又一代消费者一同成长,一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