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医改“穿针引线”
阅读提示:149分钟,102分钟,67分钟,这些数字的改写不仅是中国心脏病患者的巨大福音,还是飞利浦公司献给中国医疗事业的一份实实在在的礼物。
8月15日,中国第一家经国际认证的“胸痛中心”在上海诞生。在飞利浦公司的全力推动与积极协调下,美国胸痛中心协会在过去3年中对中国多家医院进行调研与辅导,终于将第一份“胸痛中心”资格证书颁发给上海市胸科医院。
“时间就是生命”,对心脏病人尤其是急性发作的患者来说,早一小时、早一分钟,对他们来说,关乎心脏受损的程度,关乎并发症和预后,更直接关乎生和死。
如何更好地为他们争分夺秒?这就是“胸痛中心”要做的事。
由于急性胸痛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各异,使得确诊难度较大,而且糟糕的是,不同病因导致的危险性有着很大的差异。比如,包括心绞痛、心肌梗塞在内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就常常是导致猝死的元凶,这类患者在急性胸痛就诊者中被视为最高危群。但现代医学对他们并非无计可施,只要在发病最初的90分钟内获得有效救治,患者死亡率可以降低到1%-2%。因此,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急性胸痛患者的病因做出准确的诊断并实施正确的治疗,至关重要,一直是全球医疗界长期研讨的重大课题。
于是,“胸痛中心”应运而生。1981年,全球首家“胸痛中心”在美国巴尔的摩St.ANGLE医院建立。“胸痛中心”引入标准化临床路径,通过包括院前急救医疗系统(120)、急诊科、心内科、影像学科在内的多学科合作,尽可能提高对急性胸痛患者分类诊疗的速度和准确性,从而提高挽救患者生命的成功率和改善预后的目的。如今,美国的“胸痛中心”已发展至800余家,并被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等发达国家的不少医院也设立了“胸痛中心”,并得到认证。
在中国,过去的几年里,中国医院对急性胸痛诊治的重视度不断提高,特别是近两年,不少大医院都相继设立了“胸痛中心”。但由于在目前的诊疗过程中仍存在着求治延迟、诊断流程不规范等问题,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着明显的差距。此次上海胸科医院“胸痛中心”获得“美国胸痛中心协会”认证的中国第一份国际认可的资格证书,其里程碑式的意义就在于使得中国“胸痛中心”的临床路径踏上了国际标准的平台。
据上海胸科医院心内科主任方唯一教授介绍,目前上海胸科医院胸痛中心对急性胸痛患者的急救,可将从就诊到球囊介入治疗时间控制在67分钟左右,在此前的102分钟基础上缩短了35分钟,而目前全国平均时间为149分钟。这些数字的改写对患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巨大的福音。
在这份来之不易的国际认证的背后,飞利浦公司起到了穿针引线、搭建平台、弥合差距的巨大作用。
在“美国胸痛中心协会”授予上海胸科医院认证证书现场,飞利浦全球高级副总裁兼首席医学事务官Eric Z.Silfen博士在接受《新民周刊》专访时说,如今全球各国政府都面临如何提高医疗保健服务的可及性,让每个公民都看得起病,甚至做到全民医疗的巨大挑战,而帮助应对这一挑战的最实际做法就是给出行业解决方案,改善临床诊疗路径,并使之真正落地。
2010年,飞利浦全球把中国定义为除荷兰和美国之外的另一个“本土市场”。2011年,飞利浦中国的总体业绩持续保持20%的增长,目前中国市场已经超过德国成为飞利浦全球的第二大市场。
飞利浦医疗保健大中华区战略市场部总监陆亦琦博士认为,通过飞利浦的努力,“美国胸痛中心协会”向中国医疗机构发出第一份国际认证,这是飞利浦本土化战略的一个典型案例。
在中国,发展标准化临床路径,提高中国医院的资源利用、流程管理与患者预后,是中国医疗改革的重要方向。而作为全球医疗行业领导者的飞利浦公司正是顺应中国医改的这一需求,全力推动,积极协调,经过三年的多方努力,终于使中国诞生了首家获得国际认证的胸痛中心。Silfen博士表示,这次认证的成功,也是飞利浦公司“打造本土能力,服务本土市场”理念的落实。
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胸痛中心”的第一个国际认证,可算是飞利浦公司本土化战略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送上的一件实实在在的礼物。
据悉,飞利浦公司正在协助美国胸痛中心协会与中国各地的其他医院进行交流,并将支持更多中国医院达到胸痛中心临床路径的国际认证。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