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社会 > 正文

长三角城市群:大块头还需大智慧

日期:2013-04-18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整个长三角的经济体量,约占全国的20%。可提到长三角各城市之间的合作,实际上还有不小的阻碍。
 
 
记者|姜浩峰
 
 
    “有些东西可以没有,我没有才凸显我的价值。”央视主持人张泽群如此赞许扬州市副市长丁纯。丁纯说:“扬州不去搞那些重污染的东西,也不刻意把城市做大。扬州要有扬州的特色,要保持。”
  长三角城市协调会第十三次市长联席会议,请来了央视张泽群做主持。可谓术业有专攻,这位主持人对城市文化有较深见解,著有《城市灵魂》一书。
  在4月14日上午的市长高峰论坛上,张泽群的妙语对长三角各大城市的市长颇具“杀伤力”,市长们不得不提起精神仔细应对。
  当然,长三角经济协调会22座成员城市的领导、发改委官员以及相关学者、企业家齐齐出席会议,除了回答央视名嘴的尖锐提问,还要探讨更加重要的问题:长三角城市群如何求变。
     
 
增长方式之变
     
  “上海到了非转型不可的阶段,不转型是没有出路的。”4月14日上午,上海市副市长时光辉在合肥滨湖新区如此说道。
  面对上海市副市长时光辉,张泽群说:“我不知道上海的魅力是否在削弱。1994年我到上海,采访石库门里的上海人家,并与北京的四合院人家做比较,在央视做了个节目,比较上海与北京的城市文化。然而,最近我再去上海,发现在上海的人们,似乎没有当年那么精致了,那种上海人特有的对生活的态度正在消散。”
  时光辉答:“每个城市都有发展的历史,在变化中发展。许多人印象中的上海,是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我觉得,上海总的来说是一座移民城市,开放,海纳百川,只要是优秀的她都去学习。正如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工作期间,提出的上海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
  张泽群将自己幼时喜爱上海大白兔奶糖的“老底”翻了出来,回忆当年的“上海制造”,并点评道:“上海周边城市的崛起,给上海带来了压力。”上海制造如何升级成上海创造,恰是最近几年上海有关方面的一个大课题。
  不仅是上海求转型,《新民周刊》在本次会议上了解到,由《长三角城市合作(合肥)协议》和《长三角城市环境保护合作(合肥)宣言》的签署,各城市纷纷表露出求变之心,大家意识到,唯“变”才能将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推到更高层次。芜湖、连云港、徐州、滁州、淮南、丽水、宿迁、温州等8个城市,于本次会议上加入长三角协调会,也为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创新、绿色、融合,成为了本次会议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
  4月13日下午的市长内部会议,《新民周刊》记者得以进场采访。无论是“全球价值链视角下长三角传统制造业升级的路径与对策研究”,还是“关于长三角区域差别化发展取向和重点的研究”,长三角各城市市长联席探讨的课题,大多围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融合发展而来。
  在另一个会场的创新驱动合作论坛上,合肥市副市长韩冰介绍了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的特色。如何探究一种新的体制机制,缩短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成为论坛上的热门议题。韩冰信誓旦旦地称,合肥有可能成为继上海、南京、杭州之后的长三角第四极。韩冰透露,合肥的工业企业中,与高校、科研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的已达80%,高新技术产业产出值2011年接近3000亿元,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列第八位。而就在近日,《新民周刊》了解到,合肥提出“到2017年,力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万亿元”!
  主持论坛的央视主持人张泽群“爆料”说:“2011年,英国《自然》杂志一篇科技创新比较研究的文章认为,在中国城市中,合肥的科技创新能力仅次于北京和上海。”
  有一种说法是,发展的驱动力来自一个时代一个地方的核心能力。比如在狩猎时代,谁能获得更多的“动物”,谁就能得到更长足的发展,起码生存更有保障。而到了农耕时代,谁能够保障出产更多的“作物”,谁就能获得更好的收益。在工业时代,获取更多“矿物”就拥有核心竞争力,谁掌握了煤、石油、金矿的命脉,谁就有更大发言权。而在后工业时代,在信息化时代,“人物”的作用显然更明显。谁拥有独具创造力的大脑,谁就能产生巨大的增长。
  人的大脑,是创新的源泉。上海社科院经济所所长左学金在论坛上说:“长三角的创新驱动能力,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发展。国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实力有了重大飞跃。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五六年里,中国是世界经济得以继续增长的强劲火车头。但在创新上,中国还处在相对落后的地位。如果国际贸易按照增加值来核算,中国80%的外贸是跨国公司内部贸易,说穿了,我国目前还是处在给人做打工仔的阶段。”左学金认为,过去30年,这样的增长方式并未给中国带来遗憾,反之,还发挥了中国的优势。“但目前,我国的资源禀赋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劳动人口数量已经开始下降;另一方面,环境问题凸显,比如中部地区130万平方公里上大面积的雾霾。”左学金说,“必须改变增长方式,将中国经济提升到较高的价值链。否则将会高不成低不就,深陷中等收入陷阱,未来既不能与比我国后发展的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与先进国家竞争。”
  上海社科院经济所对长三角各地高新技术产业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各地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率普遍低于其他产业。左学金摆出一道问题:“我看长三角要学深圳,不知道哪座城市能搞出几个像华为、腾讯这样的企业?”
  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所长崔平说:“虽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躺在书本里,放在实验室里的科技成果,还不能成为生产力。关键是如何通过产学研配合,将之转化为生产力。”崔平认为,在我国当下,最重要的是如何将科研成果迅速商品化。
 
合作方式之变
     
  本次市长联席会议传出的一大消息是——长三角经济协调会进一步扩容,芜湖、连云港、徐州等8座城市“进编”。所谓的“长三角城市群”规模越来越大。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专家认为——固有的合作方式必须改变。
  整个长三角的经济体量,约占全国的20%。可提到长三角各城市之间的合作,实际上还有不小的阻碍。在本次联席会议上,有一种声音认为——人流、物流、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很难畅通运作,有些地方政府喜欢“截流”。
  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所长郁鸿胜开出的“药方”是,政府与政府之间开展资源性合作。郁鸿胜说:“中国经济最大的特点是区域合作。区域合作有两种,一种是要素合作,一种是制度合作。要素合作是区域合作的初级阶段,比如‘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而如果今后能改变合作方式,各地方政府拿出政策资源,形成制度合作,就能有重大突破。”郁鸿胜认为,如果能在制度合作中,达到长三角的“区域利益高于行政区划利益,并高于省市利益”,则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将开辟新的增长点,实现新红利。郁鸿胜还提到了皖江城市带。他认为,假若安徽省正在着力打造的皖江城市带能与长三角其他城市实现制度合作,在制度上首先一体化,则会在全国起到示范效应。还比如环境生态的区域一体化——长三角四省市22座城市达成共识,就能为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郁鸿胜的“药方”应该说是对症下药的。《新民周刊》记者了解到,在前不久希腊遭遇经济危机的时候,欧盟寻求解救之道,请德国专家深入希腊进行调研。希腊人的懒散让德国专家吃惊不小,然而希腊人说,这是他们的一种文化。德国专家认为,文化差异导致希腊问题难以解决!因此,及早看到地区间的文化落差,对经济的整体提升是有助益的。
  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罗守贵在论坛上说:“我把长三角22座城市全部放在搜索引擎上,可以搜索到10万条信息;把上海、南京、杭州三个城市放在一起搜索,可以搜到500万条信息;把上海、苏州放在一起,可以搜到1000万条。”罗守贵通过这样简单却细致的搜索,了解到了长三角城市间的关系。无论是文化的接近度,还是经济关系的疏密度,都有所反映。罗守贵认为,十多年来,长三角城市文化差异方面在逐步缩小。
  左学金则强调了长三角城市必须注重社会网络的水平联系。左学金说:“许多企业知道自己的‘上级’是谁,‘下级’是谁,在产学研联系上强度却很弱。特别是目前,长三角各城市还没有区域性的协会组织,今后能否实现以长三角之名的技术市场、人才市场?这样,才能真正把长三角作为合作整体,驱动发展。”
  南京财经大学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副院长吴志华也有同感:“在物流领域,这些年南京想发挥核心城市的作用,但一直发挥得不太理想。这与制度设计的不合理有关,核心城市与非核心城市之间,在交通基础设施,在信息、金融、生活领域,在服务领域,还有诸多落差。今后,要发挥资本纽带、文化纽带的作用。”从本次会议上,传出以下消息——嘉兴港与上海港配套协作,独山港区相关泊位已完成项目核准等前期工作;上海大润港务建设集团、上海舟基集团等在舟山投资超过10亿元;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与华东六省一市建信息共享平台。
  与地方政府不同,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似乎已经在“通盘考虑”它们在长三角的发展了。红星美凯龙集团执行总裁潘平,在论坛上拿出了一组数据:“公司在长三角22座城市中,共有76家卖场,其中48家已经开张,28家在建。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公司在长三角的发展,已经从一、二线城市,深入到四线城市。目前特别注重江浙县城网点消费特点的研究。”
  浙大国际创新研究院科技产业中心主任赵永红则说出了她的担忧:“许多企业虽然很想投资,但有时候未必意识到企业与当地产业结构是否相符。如果地方政府将规划做好了,企业投资也将更顺利。”赵永红还介绍了当下引起不少话题的光伏产业。在她看来,浙江的光伏产业还是健康发展的,特别是由于杭州的都市圈经济主导浙江各城市光伏产业合作化研究,城市间的接力合作,避免了城市间的同质竞争。
  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副司长刘苏社在协调会联席会上致辞说:“当前,长三角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区域城市分工结构还不尽合理,全面促进长三角的发展,要坚持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城市群发展,加大改革力度,以适应开放型经济体系的要求。”刘苏社甚至表示——长三角各城市要坚决打破行政垄断和地区封锁,皖江城市带要加快产业转移的步伐。
 

【请注意:新民周刊所有图文报道皆为周刊社版权所有,任何未经许可的转载或复制都属非法,新民周刊社保留诉讼的权利。】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