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生活叫“创客”
“这里不是要每个人都做出一个iPhone,而是希望你找到明确的生活目标。”
记者|邵乐韵
李大维讲话时,他身后的一台微波炉大小的3D打印机正在工作,细细的喷嘴好像蚕吐丝,米白色的螺旋形圆柱体一点点成型,按照芯片里的程序设定,3D打印机将打印出一只塑料模型。
“这是一年多前我们‘新车间’的一个会员自己动手做出来的。一台高端的3D打印机要几十万元才能买到,金属之类的打印材料成本要1万元一公斤;而这种低端型号的3D打印机只要6000多元,材料费也不过每公斤100元。”
这台打印机的创造者,早就连人带专利被“挖”到了开源硬件公司。而在“新车间”170平方米的L型空间里,还有更多类似的创客正在孕育并实践梦想。
“创客”,源于英文单词“Maker”,简单来说,是喜欢创造新事物的人;创客空间,是集合了一批志同道合者,利用开放的工作室和加工车间,共享知识和资源,把创意转变为现实的地方。
“‘创客’文化起源很早,在自家车库和朋友组装出第一台苹果电脑的史蒂夫·乔布斯就是早期的创客典型。创客喜欢自己动手,把东西拆开研究构造,并加以改造赋予新的功能。”作为中国国内首个创客空间“新车间”的联合创办人之一,李大维可以算是这个圈子里的先行者。
用李大维的话说,创客运动是一场把专业技术平民化的革命,未来二三十年,创客前景无可限量。
创意大爆炸
走进位于上海乌鲁木齐路长乐路上的“新车间”,马上会被过道右侧的一长排储物架所吸引。一个个方格子里,陈列着作品:电子捕鼠器、虫虫机器人、控温电热锅、四轴飞行器……过道左侧,是几间独立的工作室,工作台上摆着零件和切割仪器等工具,等待新的创意被加工成型。
公共区域里,会员正在各自的电脑前“孵化”自己的项目。美国人科恩·马修把一个看似普通的塑料壳套在卡片相机上,连接电路板,并在电脑上输入命令,塑料壳上的推杆就按照设定好的时间间隔按动照相机的拍摄键。“你看,这样我就可以控制连续拍摄的间隔时间了。不过这个设计还没有完全成型,有几个关键问题还需要花时间磨一磨。”他手头的另一个项目,是设计一款方便创客使用的工具收纳箱。
另一张工作台上,机器人工程师潘鑫磊和法国互动设计师瓦伦丁·高弗讨论着关于互动眼镜的设计。瓦伦丁把白色的雷朋眼镜做了改装,在镜架侧面靠近镜片的位置,嵌入了一个小小的LED灯,并由控制线链接到电脑或手机上。“这副眼镜可以同步反映聊天工具的状态,如果你在MSN上是红色忙碌状态,眼镜上的LED灯就会变成红色;如果你空了可以聊天,眼镜就会随之变成绿色。”瓦伦丁在这副眼镜上已经花了半年的工夫,“它就好像是连接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的桥梁。”
创意设计五花八门,他们却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创客。而正是“新车间”这样一块吸铁石,把这群爱发明、爱动手的玩家汇聚到一起,创造无限可能。
“新车间”的定位是一个非营利组织,采用会员制,以社区化方式运营。负责管理和组织活动的谢旻琳说,社区基本上依靠会员费、举办工作坊活动和私人赞助来维持运转。
成立第一年,“新车间”大约吸纳了30多名会员。由于当时国内对“创客”概念了解甚少, 90%的会员是在上海的外籍人士,有人开玩笑地说,这里简直成了最便宜的“英语角”。后来,创客文化经过媒体宣传等渐渐为人熟知,“新车间”的会员也开始翻番增长:第二年60多人,如今已逾百名,背景多元化,而且本土会员与洋会员的比例基本持平。
“开源硬件”是创客空间的核心精神。李大维说:“开源就是一种开放的态度。首先是‘打开’,让大家知道怎么运作;其次是大家可以一起来修改;最后,修改成果可以被分享。”说到底,开源硬件的本质就是在降低门槛,让更多的人可以自己动手起来做有趣的硬件。
“来这里不需要你有专业背景或技术基础,一张白纸我们最欢迎。只要你有创意、有心学习,并且自己动手摸索,哪怕用最挫的方式把东西做出来,就走出了第一步,然后吸引别人加入一起完善。”李大维说,来新车间,就要让人家感受到你设计的热情。
“我们没有对会员设置门槛,大人小孩都可以加入。但是你来这里不能只看不做,一定要有自己想做的东西并且实践。”在谢旻琳看来,新车间最重要的不是硬件,而是社区里的人。
这些年,从新车间走出了不少零基础的创想家及实干家。2011年7月,一个叫小凯的女生来到新车间,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想法:让树跟人一样能表达情绪。但是这个专修古典钢琴的音乐生不知从何做起。她的设想倒是吸引了一名创客保罗,于是两个人一起为培育树的情绪而动起了脑筋。
两个多月后,一棵会表达情绪的绿植真的“养”成了。从表面看,这盆绿植跟办公室里的那些盆栽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如果有人靠近它,轻轻抚摸它的叶子,盆栽根部的灯光就逐渐明亮起来,一直抚摸,还会有中英文的声音在说话,树的情绪随着人的抚摸逐渐高涨起来。一旦停住,走开,绿植就会变得安静下来。这棵“魔幻树”后来在北京的创客嘉年华活动上一展神奇。
创客初体验激发了小凯对互动艺术的浓厚兴趣,也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李大维说,后来这个女孩专门去美国深造互动艺术了。
发现创造之美
“可能不少人对目前做的工作不满意,又不敢轻易尝试改变,但他们来到新车间,玩着玩着就有兴趣和动力去改变了。”让谢旻琳感到高兴的是,许多会员们在摸索中“找到了快乐和方向”,“这里不是要每个人都做出一个iPhone,而是希望你找到明确的生活目标。”
有一个年轻父亲曾在电子行业工作,在新车间做出不少儿童玩具,比如导电面团、机器人等,后来索性辞职到新加坡进修儿童教育,准备回国后从事幼儿教育,教小朋友手工制作。
有一个德国会员,在IT行业工作,业余喜欢研究机器人。在新车间发起了机器人项目,并将作品拿去参加国际比赛,获得二等奖,和那位创作了3D打印机的会员一样,也被开源硬件公司聘走。
创客空间为创客们提供了滋养的土壤,激发出他们的潜能,甚至不少转化为商机。但李大维说,新车间本身不会介入商业操作,因为只有在无压力的的环境下才能释放出最大的创造力。“一旦去推创业的部分,我们就失去了‘车间’的本质,变成一种压力,与其他的创业活动没有差别,这样会扼杀创客的动力。”
目前,新车间的会员中还是男性居多,女生大约有10个左右,“但相信会慢慢平衡”。李大维有些叫屈地说,“创客的形象被有些宣传歪曲啦,我们才不是《生活大爆炸》里的那种技术宅,其实你看一些创客的作品,不乏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比如把电子混入十字绣,做出可以与人感应互动的布娃娃等;再比如,我们有会员在研究分子料理,把科学融入美食……”
新车间的墙上,挂着一幅猫的图画,是一个爱猫的女生为了呼吁保护流浪猫而作的。画板背后安装了灯箱电路板,当人经过时,画板得到感应,就出现光亮的变化,发出声音,唤起过路人的注意以及保护意识。
40岁的李大维在互联网行业浸淫20年,并一直致力于开源软件运动,即一款软件的源代码对外开放,公众可据此做修改,甚至发布新软件。三年多前,他却开始对开源硬件产生兴趣。由头说来也有趣,原本他打算做个物联网项目,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硬件,便索性自己着手制作。不过和对着电脑屏幕编程序不同,玩硬件需要足够大的地方来摆放各种材料和工具,在家里开工容易搞得乱七八糟,于是他希望找一个专用的空间。
2010年年底,李大维通过聚会认识了从美国回国的伍思力和谢旻琳夫妇,并聊起了自己的想法。巧的是,软件工程出身、喜欢鼓捣机器人的伍思力和谢旻琳在美国加州工作时参观过当地的创客空间,很喜欢这种“兴趣相投的人在一起做喜欢的事”的平台,于是三人一拍即合,“新车间”就此诞生,并于2011年3月25日正式成立。
中国创客潮
全球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创客空间”诞生于1981年的柏林。每年5月,美国的Maker Faire是全世界创客的聚会。
而2010年可以视作是中国创客空间的元年,继上海的“新车间”之后,各个城市都陆续成立了创客空间。据李大维所知,目前国内有17个正式的创客组织,分布于南京、北京、成都、哈尔滨等地。各平台互相之间都有联系,也会定期聚会,比如每年4月在深圳有‘智汇节’,今年已经是第二届;上海的10月中旬会举办‘创客嘉年华’……”
从能感知情绪而随之变色的衣服,到立体光束呈现给受众的视觉盛宴;从能够打印立体巧克力和立体人形的打印机,到根据视觉方向写字的神奇机械……创客们涉足了艺术、手工、科学、工程技术、食物、音乐等多个领域。
深圳的柴火创客空间寓意于“众人拾柴火焰高”,创始人Eric就是在美国参加Maker Faire期间,参观到了各地的创客空间,被开放轻松创意四射的创客环境深深吸引,并经由深圳本土的创客团队鼓舞,直接将自己的旧办公室改造成了创客空间,和更多“造物狂”一起玩。
成立于2011年11月的杭州“洋葱胶囊”是国内首个由艺术院校建立的创客空间,由几位来自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的学生创建,相比其他创客空间,这个平台更强调艺术性。
北京创客空间(前身FlamingoEDA开放空间)从2011年发展至今已经有150余名注册会员。据运营团队成员郭冲介绍,会员年龄层由20岁-30岁的学生、白领阶层扩展到上至年逾70的老工程师、下至14岁的初中学生。背景也从电子爱好者,逐渐扩展到机械背景、程序背景、艺术背景,甚至中文或者市场营销等背景,而且女性会员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
和“新车间”坚持不走商业推广的模式不同,北京创客空间自定义为中国第一个市场化运作的创客空间。郭冲举例说,他们的一位创客会员开发了一套地板传感器,可以铺设在地板或者地毯下面,测量压力反应。“现在这些传感器已经被铺设在北京各大Livehouse中,可以测量乐队演出时的现场的观众反应。”
“我们未来会建成国内一个梦想实验室。”郭冲畅想,“在未来1000平方米的场地中,我们会购置大量新的机械设备以及电子元件,空间设计由法国著名的建筑工作室进行,参照Facebook、Google的装修风格,将整个空间设置成集休闲和创造为一体的空间,为创客们提供一个更加舒适的创作环境。”
中国的创客群体正在蓬勃壮大中。在北京创客空间的网站上,写着这么一句话:“中国,创客天堂——没有什么地方比中国更适合实体创造”。郭冲解释,中国在打造创客氛围上有一定的先天优势,首先,我们的电子制造业基础具有优势,廉价而快速;其次,我们在人力和物流方面拥有更低的成本;最后,在智力贮备方面,我们也并不逊于国外。
对此,谢旻琳也表示,在硬件上我们在中国占了很大的优势,很容易就能在淘宝上淘到很多做项目的元器件,而且价钱比国外便宜很多。另外因为上海越来越国际化,很多国内外的大牛创客们都经常会到新车间来玩,带给我们的会员更充实更广阔的激发。
在李大伟看来,目前的创客运动类似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互联网革命。现在,大家都深切体会到虚拟网络带给现实世界的重大影响;而再过十到十五年,大家会更加感受到创客给这个世界带来的变化。
【请注意:新民周刊所有图文报道皆为周刊社版权所有,任何未经许可的转载或复制都属非法,新民周刊社保留诉讼的权利。】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