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头平台进校园
院方通过对2011年入学MBA学员的调研发现,其中64.35%的同学希望在完成MBA的学习后更换工作;28.04%的同学希望在完成MBA学习后转行。
记者|姜浩峰
猎头公司一对一精准的跳槽咨询,这一看似跳槽成功前不足为外人道的事件,却在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大大方方地开展起来。10月22日下午,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与中智、科锐、万宝盛华、智联招聘、上海自正、范帝蔓、菁客等国际国内七大猎头公司签约,成立猎头平台,为华理MBA、EMBA、会计硕士、国际商务硕士、工程硕士等专业学位学员提供七项职业导航服务。
“这个平台是在高校和猎头公司紧密合作下成立的,目的是帮助学员、校友了解行业、企业现状,挖掘自身优势,拓展就业渠道,制定更为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提高职场竞争力,同时也能提高学员对母校的归属感及对猎头公司的认知度,实现学校、学员、校友、猎头公司多赢。”面对媒体,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副院长阎海峰教授如此说道。
职业规划是“刚需”
“我们商学院MBA学员,98%是在职者。在校学员平均年龄34.46岁,平均有11.4年的工作经验。他们的职业生涯正进入中期,处在转型阶段。”在阎海峰办公室,他列出各项数据向记者陈述。
相对于早期研究生教育普遍偏重于科研训练,如今国内的研究生教育也已跟上欧美步伐,分两条腿走路——一种是传统学术类型的研究生,一种是受到职业训练的专业硕士。在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传统学术类型人才的培养正在减少。据记者了解,位处浙江的某大学的研究生院,甚至提出“少招一个传统学术类型研究生,可多增加3个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名额”。当然,这并不是说高校不再重视学术型人才教育,一些高校从本科生中招收五年制博士候选人,就代表了未来学术型人才教育的某种发展方向。
换言之,既有的硕士研究生,特别是专业硕士们,本身就是职场人,毕业后成为高校教师、科研人员的可能性很小。如何让职场人通过专业硕士教育,完成从职场中来,到职场中去的角色转换,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显示了高校“接地气”、重实际的姿态,更能够体现高校在专业硕士领域的培养能力。
不仅非全日制学员有强烈的职业转换需求,即使是全日制学员,在就读专业硕士时,对未来的职业规划也是时时刻刻念念在心的。记者了解到这样一个例子——华理商学院2006级MBA全日制班一位同学,在读MBA之前是一名中学教师,辞职全日制读书后被学院职业发展中心介绍到某独立汽车零部件供应企业实习,毕业后留用。这位前教师不仅现任那家公司的人事总监,且自2012年起又重执教鞭。这次他来到高校授课,成为母校华理的MBA职业导师。
“其实,猎头本身就是‘人贩子’,而我们的学员大都处在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些校友水平的高低,本身就是衡量商学院办学水平的标志,社会声望的重要来源。”阎海峰说。
院方通过对2011年入学MBA学员的调研发现,其中64.35%的同学希望在完成MBA的学习后更换工作;28.04%的同学希望在完成MBA学习后转行。事实上,根据2012届春季毕业生的调研结果,其中43.26%MBA毕业后成功跳槽;21.35%的MBA学员成功转行。这其中,少不了猎头的作用。
让校友帮助校友
华理商学院和国内外许多有MBA、EMBA等课程的商学院,在教育理念的本质上,无甚区别。但各大商学院,实际上是有自身特色的。就拿上海的几大商学院来说,交大MBA教育生源中,从事金融类行业者颇多;财大自然是注重财会类;复旦注重通用型。而华理商学院的MBA教育,重点面向制造业人士和生产性服务业人士。
阎海峰告诉记者:“许多报读我院MBA的学员,本身到了职业生涯的中期、转型期,可能原来从事专业技术领域工作的,如今面临成为部门中层,需要有当一个‘头’的管理能力。对工程技术人员来说,他们之前可能没有受过这方面的专业训练。”这样的专业训练,就成为了商学院的授课目标。在EMBA教育领域,华理商学院着力打通化工全产业链,搭建高端交流平台,开办了“能源与化工方向EMBA班”。
目前,华理商学院的教师队伍大致分为三块——专任教师、客座或兼职教授,以及回校上课的校友。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合伙人杨海蛟先生,是华理MBA企业课堂课程教授。一位学员认为,杨海蛟的“会计实务、企业价值与企业家价值”讲座,从会计准则的频繁修订,到会计实务的人为粉饰,再到模糊会计信息在证券市场的超级放大作用,都能引起自己的思考,受益良多。类似杨海蛟这样受学员欢迎的老师,还有亨特中国董事长王文樑、大众点评网副总裁姜跃平等。
除了客座教授,早在2009年,华东理工大学MBA中心就启动了“职业导师计划”,即针对Part-time (非全日制)MBA学员跳槽、转行等职业发展需求,实施职业发展指导实践项目。通过聘请校外有丰富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猎头或人力资源人士,担任在校MBA的职业指导教师,为MBA学员的个人职业生涯提供指导和帮助。职业导师将自身工作成果及成功经验与学员交流分享,帮助学生培养职业意识,了解职业环境,寻求最佳职业发展方向。
像那位2006级毕业生在任职人事总监后再回校担任职业导师的情况,在华理商学院屡见不鲜。比如舍弗勒集团大中华区人力资源副总裁包腊梅,是华理资深校友,同时也担任了第三期、第四期职业导师。
上海富士施乐人事总监李晓平曾和其他第三期职业导师一样,领取象征性的“一元年薪”。作为资深校友,李晓平说:“在离开母校29年后,重返母校担任职业导师,我感到万分荣幸。我校MBA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让我有充分的信心做好职业导师。”
一位学员认为:“MBA职业导师计划,不仅可以帮助我将课堂上的知识与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紧密联系起来,而且能够形成明确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再创事业巅峰。”
在课程设置上,华理商学院注重“行动学习”能力,其MBA课程植入行动学习方式。而每年100门左右的选修课中,有三成会更新。“选修课要‘接地气’,怎么接?我们秉承核心课程稳定,选修课程多有更新的原则,向老师征集新课程。然后,由师资委员会评价,确有价值的课程,就会开出来。”阎海峰说,“比如电商、互联网金融、自媒体营销等课程,都是学生关心的,我们就会请在这方面有研究的前沿老师、职场高手来讲课。”
阎海峰还说:“中国的大学,原本很少关注校友的职业发展的问题,也不是很关心校友。这与体制有关。目前,华东理工体制内的教师当然依靠体制内拨款发工资,但延请海内外名师,仍然需要筹款。而校友的捐赠,确实是来钱途径之一。对大学来说,校友发展的好坏,是衡量大学好坏的重要标志。我带的一个MBA学生,已经捐款上百万啊,学校和一个NGO组织合办的三江源保护项目,也获得了这位学员的捐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