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学霸”遇到“国际范”
阅读提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以“混血教育”推动医学教育改革
记者|黄 祺
每一年,大批中国最优秀的高中毕业生被国外知名大学录取,此举被通俗地称为“掐尖”,在医学教育领域,情况亦然。但现在,这批被誉为“学霸”的高中毕业生中,有不少人选择进入具有“国际范”的中国高校学习,在这样的学校,学生同样可以选择国际课程、海外研修甚至获得国外大学的学位证书。
杨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以下简称“交大医学院”)2008级学生,上海人,当年以554分的“裸分”高考成绩进入交大医学院,进校后被择优录取进8年制法文班。在国内完成5年学习后,杨溢通过法文班的海外合作项目,申请到法国知名的医学院学习1年,主修生物医学工程。杨溢在法国的导师是著名的心血管专家,曾获得全法百佳医生的荣誉。
在法国的一年辛苦而充实,完成课程和论文后,杨溢获得硕士学位。也就是说,杨溢在还没有获得中国医学硕士学位时,已经得到法国认可的学位证书。而这一次海外进修只是杨溢在法文班的第一次长期海外进修,一年以后,杨溢将还有一次为期一年的法国实习住院医师的工作机会。
当“学霸”遇到“国际范”,“国际化人才”就不再是飘在空中的名词,而是一种看得见的改变。特别是在医学领域,医学生的视野和对最新知识的掌握,直接决定了将来成为医生后的工作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体现在医疗技能上,更会体现在对医生职业的认可度和对待患者的态度上。
这种变化在杨溢身上得到体现,这位25岁的准医生,已经将最前沿的心血管疾病转化医学领域作为自己在事业上的目标,他希望将来在中国做一个出色的医生,他最在意的是成为医生后与国际同行之间的交流机会。
近年来,国内医学教育饱受诟病,医院批评医学毕业生学业不精、动手不会;患者责怪新医生技术不高、态度不好;而医学生们自己也抱怨,为何在好不容易完成沉重的课业后,还是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国际化教育在为医学生创造机会的同时,也一直在促进中国传统医学教学方式的改变,相信越来越多的“混血教育”尝试,会让未来的医生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北美课堂搬到中国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高校中与国外大学合作办学的形式并不鲜见,但由于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医学院校的海外合作办学却非常少,交大医学院一直走在中国医学教育国际化的最前沿。
刚刚过去的10月,“上海-渥太华联合医学院”正式挂牌,这是交大医学院在国际化教育实践上最新的成果。渥太华大学医学院是加拿大一所以精英教育闻名的医学院校,也是世界一流的医学院校之一。这所刚刚挂牌成立的学院极其特别,它是我国985高校临床医学本科教育领域目前唯一获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也是世界上第一所中加合作医学院。
像“上海-渥太华联合医学院”这样由中国一流医学院校与西方一流医学院校合作开办的“混血医学院”,是中国医学教育历史上的第一次尝试。“上海-渥太华联合医学院”将设在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仁济医院创建于1844年,与1848年建校的渥太华大学几乎“同龄”,被誉为我国西医的摇篮之一。而渥太华大学是加拿大最古老和最大的双语(英语和法语)大学,医博类大学排名稳居加拿大前十强。
这所新生的“混血医学院”预计明年(2015年)出现首届新生,也就是说,2014年入学的交大医学院英文班学生,将有机会在中国接受北美精英医学教育。
10月17日,渥太华大学校长阿兰·若克教授和渥太华大学医学院院长雅克·布拉温德教授一行专程到上海为联合医学院揭牌,雅克·布拉温德介绍说,渥太华医学院之前与交大医学院一直有科研方面的合作,学院选择交大医学院作为合作伙伴,经过了长期的考察和多次商谈,让两所学校走到一起的最重要原因是,“我们在教学理念上相互认同,互相尊重”。
交大医学院院长陈国强教授介绍,联合医学院的第一届学生将从明年入学的英文班60名学生中产生。雅克·布拉温德教授告诉《新民周刊》,联合学院的学生录取将完全按照渥太华大学的标准,渥太华大学会派出面试专家团队选拔学生。除了学业成绩,联合学院还要综合考察学生的智力情况、沟通能力、社团活动表现等等,面试团队中可能还有高年级学生参加,他们可以更好地判断新生是不是适合承受未来的学习任务。
雅克·布拉温德教授说,去年渥太华大学有4000多名学生报考,600人获得面试机会,最终只有160人顺利通过考核入学。
西方医学院校对学生入学有严苛的要求,只有那些最聪明、最具人文情怀和最有挑战精神的年轻人才能获得学习医学的机会,而这也是交大医学院副院长黄钢教授非常认可的医学教育理念。“学医就是非常艰苦的过程,如果没有准备好迎接挑战,或者没有承受压力的能力,那就不要选择学医。”
作为一所“混血医学院”,“上海-渥太华联合医学院”将吸纳渥太华大学医学院的优秀医学师资团队,同时依托仁济医院强大的教学平台、医疗优势和科研实力,引入北美先进的医学教学模式,探索最紧贴现代医学发展需求的医学教学方式。
每个国家医学教育的学制设置不同,为此,联合医学院综合中国和加拿大学制的差异对学制进行了调整,在办学初始阶段,联合学院的新生将从交大医学院五年制英文班的学生中选择,该专业学生在完成本科第一年学习后,通过遴选,就将进入联合医学院的4年学习期。未来,交大医学院的口腔专业、八年制专业中也可能开放一些录取名额。
联合医学院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它正在以渥太华大学医学院海外分院的身份,积极准备在2018年参加美国医学教育联络委员会(LCME)的认证。LCME是北美医学院权威认证机构,负责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主要医学院校的定期认证。一旦通过认证,联合学院毕业生有望获得交通大学和渥太华大学同时颁发的医学学位,并有资格进入北美住院医师培训体系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如果通过相关培训,毕业生就可以获得受北美卫生机构认可的医生职业执照。
打造医生“未来版”
“上海-渥太华联合医学院”只是上海交大医学院在国际化教育上的实践之一,更多的国际教育机会以项目的形式存在,供全院学生申请,而学院会从经费到服务上为学生提供支持。
国际化教育是交大医学院的传统,从“文革”结束后恢复正常教学起,交大医学院的国际化教育就同时恢复。如果要追溯历史,中国医学教育的发端大多为早期外国人开办的教会学校,因此医学教育与海外的联系一直非常密切。
上海交大医学院也有类似的故事。1952年,原圣约翰大学医学院,震旦大学医学院和同德医学院合并成立上海第二医学院,也就是今天的交大医学院。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和震旦大学医学院分别由美国和法国的教会机构创办。
1980年恢复正常教学秩序以后,医学院临床医学法语班也重新开始正常的教学。1981年、1985年、1987年、1991年、1993年、1995年和1997年,医学专业法语班一共有8届毕业生。
如今担任交大医学院国际交流处处长的张勇教授,正是第二届法语班学生。尽管以法语为教学语言,但与现在的学生相比,当时法语班学生出国交流的机会少得可怜,仅有少数学生被选送去法国学习。“我1989年才获得机会出国。”张勇教授回忆。
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交大医学院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被提到新的高度,学校提供给学生的各种短期和长期国外进修项目越来越多。而对于以国际化教育为目标的法文班及英文班学生来说,海外进修的机会则会更多一些,他们可以长时间在海外著名医学院或者临床医院进修和实习,接受世界一流学者的指导,接触医学最前沿的技术和理念。
副院长黄钢拿出了一组让他颇感自豪的数据:在交大医学院,50%的学生可以获得海外学习机会,这个数字远远高于综合性大学和其他医学院校;学院每年拨出200万元经费用于支持学生的海外学习,平均每名海外学习学生可以得到约1万元的补贴;学院对品学兼优但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会给予留学补贴上更多的倾斜。
因为留学项目数量众多,这些年,学院竟然因此而产生小小的“烦恼”——一些学生由于不会选择留学项目,而产生了机会被浪费或者选择项目不合适的情况。为此,学院对学生开展相关培训,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留学项目。
交大医学院在国际化教育上的尝试,围绕着医学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法文班的变化,正是这种变化的缩影。最初,八年制法文班学生在结束6年的学习后,通过测试,每一届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将获得赴法国医学院校和临床医院进修的机会,为期1年。
但随着医学的发展,医学生除了临床知识,还需要具备基本的科研能力,特别是转化医学概念兴起,对医学生的研究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法文班增加了Master 1项目,为学生提供又一个海外进修机遇。
Master 1指的是获取法国硕士学位所需要完成的第一阶段学习,课程偏重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未来成为医学复合型人才做准备。完成Master 1课程后,学生可以申请到法国高校继续Master 2阶段学习,接受法国导师的指导,最终获得法国硕士学位。
杨溢就是这一项目的受益者,Master 1结束后,他申请到法国巴黎的精英学校—— 巴黎高科的一所实验室攻读生物医学工程,这个专业是医学与工程学的交叉学科,是未来医疗技术发展必须依靠的基础学科。按照张勇教授的话说,像杨溢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符合未来医学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转化医学必须要依靠这样的医生才能得以实现。
除了法文班学生,学院也向全体学生开放这一项目的申请,五年制临床医学生徐朔在大二时报名参加Master 1,她用业余时间攻读语言和专业课程,过程非常辛苦,现在她也已完成课程,即将赴法留学1年攻读硕士。张勇教授表示,类似的留学机会,就是要给像徐朔这样优秀而愿意挑战的学生。
合作多年后,交大医学院医学生给法国和其他国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留下非常好的印象,这些中国“学霸”不仅学业扎实、聪明勤奋,而且充满求知欲。因此,海外带教医生也给予这些中国医学生最大的信任。
张勇教授介绍,法语班留学学生进入法国各个临床机构后,承担的工作和得到的待遇与当地医学生完全相同,医院会给他们发工资,让他们在生活上毫无后顾之忧,更为重要的是,医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这对于医学生来说弥足珍贵。
观念比论文更重要
医学生海外进修机会越来越多,有人质疑,这是否会带来医学人才的大量外流。对此,院长陈国强用创办多年的八年制法文班作为例子。“我们的学生在法国医院实习交流期间享有和当地医学生同样的国民待遇,可以说待遇很优厚,但根据我们多年的跟踪统计,95%的学生选择回国发展。”
杨溢的人生规划中,在中国做医生是最好的选择。“目前中国医学发展跟国外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小,而且像上海这样的地方非常开放,在中国做医生同样可以有很多国际交流的机会,中国病人多、挑战也多,我觉得从事业发展上来说环境更好。”
黄钢副院长则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医学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他认为,上海正在向着国际化都市的目标迈进,各国精英将上海视为开拓事业的理想之地,但要实现城市的国际化,医疗服务的国际化是最基本的保障,因此,医学院的国际化教育,也正在为未来上海乃至中国医疗服务的国际化储备人才。
与其他高校在研究生阶段的留学项目不同,交大医学院的很多留学项目是提供给本科学生的,这个阶段的学生留学很可能无法带回发表论文之类可以量化的留学成果,但黄钢教授认为,留学对学生的影响,不能只看发表论文的数量,其他的影响更加长远。“他们到国外去开拓视野、改变思维方式,这个非常重要。有的学生原来学习目标不明确,当他们接触到国外优秀的医生、看到他们对职业的那种热情和崇高感,我们的学生会受到影响,会对职业价值有不一样的看法。有的学生过去抱怨我们的医学教育学制长、学习苦,出去看到人家的医学生比我们还苦、还要认真,会认识到自己的差距。”
2012年赴巴黎第五大学医学院实习的法文班曹涤平在医院里要管理10张床的病区,要开医嘱、查房、完成琐碎的医疗文件。这一年中,曹涤平还从简单的辅助手术到在科主任指导下主刀全膝关节置换等大手术。
让曹涤平最感动的是,带教的外国医生将手术刀递给曹涤平时总是说:努力做,我们会为你承担责任。这让曹涤平非常感慨:“相信是长久以来积累的信任与默契,让我在骨科手术领域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不必去评论环境和医护制度的差异,单单是这医学文化的传承,已经深深吸引我。”
上海交大医学院的“混血教育”实验,最终的目标是希望用合作办学和海外进修,促进中国医学教育的改变。陈国强坦言,中国传统医学教育存在一些弊端,如“灌输式”居多、人文关怀理念不足、忽视医生沟通能力的培养等。他认为,与渥太华大学医学院这样的海外高校合作,引进的不只是英语授课,而是北美医学教育模式、理念。“此前多年交大医学院与法国医学教育有密切联系,如今引入北美医学教育理念,希望由此碰撞出不同的火花。”渥太华大学医学院一大教育特色就是对医学历史、医学人文和医学教育研究的执著。
联合学院30人的小班被看作推动医学教育改革的“试验田”,一系列医学教育新举措有望在那里最先实践。据院方介绍,联合医学院将彻底改革原有的本科医学课程教学体系,运用渥太华大学医学院先进的技能发展(PSD)、社会、个人与医学(SIM)、案例教学(CBL)、自我学习模块(SLM)等模块式教学和网上课程平台系统,将医学伦理和人文精神融入到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与课程的彻底改变相对应的是,教学评估体系也将完全借鉴北美教育评价体系,全方位地对医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目前,中国医学教育国际化的途径,主要还是引进海外师资、课程,和送学生留学、实习,但在“上海-渥太华联合医学院”,中国教师也有望到对方学校任教。渥太华大学医学院院长雅克·布拉温德说,两校将开展“教授互聘”,仁济临床医学院的教师通过渥太华医学院的教师资格评定后,可以受聘于后者,有资格前往该校任教。上海交大医学院院长陈国强认为,教授互聘对于本校教师是压力也是动力,可以提升教师的国际化水平和医学教育水平。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上海交大医学院在医学教育国际化上探索出了自己的经验,同时也在海外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效应,有越来越多的海外高校和大学教学医院为中国医学生开放。通过国际合作项目,国外高校看到了中国医学生的水平和能力,张勇教授说他最大的梦想是,将来有一天中国医学院校的学历在国外也得到认可,这个时候中国的医学教育才可以说实现了真正的国际化。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