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社会 > 正文

从新丝路揭开波斯密码

日期:2014-11-19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而今,在伊朗的城市生活中,吃穿住行都少不了中国元素。
实习生|冷麟彦 记者|应 琛
 
       两千多年前,一条精美的“绸缎”,把两个有着同样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系在了一起,深刻的友谊一直延续至今。
  位于古代“丝绸之路”中间地域的伊朗,发挥着桥梁作用,让中国元素从长安出发,一路向西传递到了欧洲。
  但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商路,更是人类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新的时代,这段历史佳话迸发出了新的活力。
  今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上海与伊朗总统哈桑·鲁哈尼举行会谈,双方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个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为今后两国的合作指明了方向。近期,习主席还宣布我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以此来推进中国和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合作。
  11月上旬,上海外国语大学举办了一场名为“中国和伊朗: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的国际研讨会,20余位来自国内外的顶级专家相聚沪上,共同讨论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上外波斯语系的大部分本科生和研究生也参与了会议,在现场感受顶尖学者的交锋。
  谈及主办这次学术交流的初衷,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院长程彤教授对《新民周刊》表示:“这次活动,一是为了配合习总书记讲的‘一带一路’建设,我们要了解沿途各国的文化,因为共同的历史是我们建设‘一带一路’的文化基础。第二,从学校来讲,也是推进上外的国际化建设,跟国际的学术会加强交流。第三,有利于提升我们本身的研究氛围,塑造上外的国别研究特色,是以‘丝绸之路’为基点的文化研究。最后,也是属于人才培养,邀请一流的、顶尖的学者来做演讲,让学生扩大视野。”
 
世世代代的缘分
 
  据史料记载,中国与伊朗从公元前4世纪开始就有了交往。西汉时,张骞“凿空”西域,更是加大了两国的联系,“丝绸之路”由此兴起。
  唐宋时期,两国的交往达到了鼎盛,大量的波斯人涌入长安、泉州、广州和扬州等地区,也把菠菜、葡萄、苜蓿、胡桃、胡萝卜等物种引入了中国,而中国的丝绸、铜器、漆器、货币等则大量出口。除了器物,波斯的音乐(如琵琶)、舞蹈、建筑艺术、宗教文化等也陆陆续续传入中国。
  当时,“马球”这项运动十分盛行。程彤在研讨会上从多个角度证明了该项运动的发源地应在波斯,也就是今天的伊朗。
  程彤指出,波斯与中国的马球运动在对象、规则方面有着很多的共同之处,但其具体的器具制作、马饰则受到本地工艺技术的影响,有所改变。更有意思的是,程彤比较了中国和伊朗在文学中对于“马球”的描述,结论指出:在汉语文学中,文人多注重运动场景的白描;而在伊朗,受宗教因素影响,则以比喻的方式来进行描写,多带有哲理意味。
  历史不断推进,交流也不断加深。近代时期,中国和伊朗都沦为了半殖民地国家,两国人民在反抗外来侵略的同时,结下了深厚的政治友谊。
  1971年8月16日,中伊正式建交,此后两国在各方面都积极合作,堪称“南南合作”的典范之一。研讨会上,德国波恩大学教授Ralph Kauz也是围绕“二战结束前后之中伊关系”这一话题做了精彩的演讲。
  而今,在伊朗的城市生活中,吃穿住行都少不了中国元素,超市卖场里基本都是中国货物,伊朗人对当地的中国人十分热情友好。
  有人说:“在伊朗,中国脸就是通行证!”让在伊朗生活的中国人最自豪的是德黑兰地铁,整个地铁的设计、施工方等都是中国的单位。长期在德黑兰工作的中国技术人员还曾向大家传授“秘诀”:在德黑兰乘地铁不用买票,只要你说“我是中国人”,负责检票的人一般会用他的公务卡,让你免费出入。
 
文物的见证
 
  再辉煌的历史也会被岁月磨去原有的痕迹,考古便成为了最可靠的验证方式。中国和伊朗的古老故事,还得从一些特殊的文物说起。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齐东方教授曾在伊朗的国家博物馆里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现象,该馆内的一件羊头陶“来通”和中国西安何家村出土文物中的一件“玛瑙兽首杯”极为相像。
  经过多次的材料搜集和比对分析后,齐东方说:“我以前也一直坚持认为何家村的玛瑙兽首杯是件外来器物,而后在伊朗看到如此多的来通,更加确信了它的故乡在伊朗。”
  从齐东方提供的图片中可以看出,中国出土的“来通”虽外形和伊朗的大致相似,但也经过了本土改造,加入了中国的元素,“这个对于外来器物的改造,并不罕见,就好比中国的青花瓷传到国外会被加上两个手把一样”。
  同样,季羡林的学生、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方语系的段晴教授为大家展示了几张残缺的地毯图片。据段晴讲解,这些色泽鲜艳、图案精美复杂的地毯是于2008年在新疆和田地区的洛浦县出土的,经鉴定为公元3~5世纪的文物。毯子上的人物形象极为丰富,男女老幼,姿态各异,具有明显的叙事性。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发现,该毯子上所展示的画面反映的正是两河流域人类史上最早的一部史诗——《吉尔佳美什史诗》。
  这几张图片被段晴奉为瑰宝,她很兴奋地说道:“新疆真的很奇妙,两河流域无论从时间还是从地域,都跟新疆隔得非常非常遥远,但是我们新疆就像一把钥匙,解密两河流域的一把钥匙,这是非常了不得的事情。”
  另外,上海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丝绸之路古代国家钱币,这批钱币的种类丰富,流通地域广,时代跨度大,涉及的王朝体系相对完整。目前,博物馆里的研究专家们仍在努力解读钱币上的神秘符号。上海博物馆副研究员王樾在现场做了《对于察合台汗国钱币研究的若干认识》的演讲。外来器物在中国境内的出土,毫无疑问地证明了当年“丝绸之路”的巨大贡献,让两国的物品互通有无,让文化不断交融。
 
小众语言的解读
 
  语言的研究不仅是文化分析的一部分,而且是首先要攻克的关卡。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波斯语系隶属于东方语学院,此外,该学院还有阿拉伯语、朝鲜语、泰语、印度尼西亚语、希伯来语、越南语、土耳其语、印地语八大语系。
  谈及波斯语系平时的教学情况,该专业大四的刘姓学生告诉《新民周刊》记者:“我们平时主要是上语言课,但也学很多关于伊朗的历史、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内容。今天现场老师展示的很多图片我们以前也见过,所以会有一些共鸣,但其中也有些老师讲的内容很高深,不太能懂,毕竟他们都是该领域最顶级的专家了。”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波斯语系在全国非常有名,伊朗驻沪总领事索布哈尼先生在会议之初也提到:“上海外国语大学在17年前建立了波斯语言文学专业,之后又成立了伊朗学研究中心,这所优秀的大学无疑为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东部的人民了解伊朗的历史、文化、古代文明、波斯语言文学,乃至加强中伊人民两国之间的友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有时候文化的交融也会影响语言的融合。来自南京大学的刘迎胜教授在现场给大家做了一个关于“小儿锦”的研究报告,引人入胜。
  元末至明朝中期,西亚、中亚的穆斯林遗民长期生活在汉文化中,普遍使用汉语,导致了母语(阿拉伯语、波斯语)水平的大幅下降,因而转用阿拉伯字母来拼写汉语语音,最终创制出了这种独特的拼音文字——“小儿锦”。刘迎胜用多个形象的案例讲解了该种语言的形成历史和特点,引起了现场的热烈讨论。
  “历史、考古、语言”是这次研讨会的三大主题。通过对中伊文化交流的前世今生的挖掘和探讨,中伊两国能够增进相互了解,复兴古老的“丝绸之路”,推动政治、经济、交通等其他领域的合作。
  前文化部部长、著名作家王蒙在游历伊朗后写过一本《伊朗印象》,他曾说:“中伊两国的友好关系源远流长,从两千多年前的丝绸之路一直延续至今。伊朗是友好、和平之国,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我相信,伊朗的美景、历史和文化,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了解。”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