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法语的中国医生
阅读提示:我们不仅仅学习法国先进的医疗技术,更学习他们的医学人文理念,学习他们尊重病人、敬畏生命。只有做到了尊重病人,自己才能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医生。
说记者|黄 祺
在上海的瑞金医院,有一批医生有一点点与众不同。
出门诊的时候,他们会穿上熨烫挺括的衬衣,西裤,皮鞋,不会允许自己套一条牛仔裤见病人。私下里,这些医生还有点小资,看法国电影、聊法国文学、品法国红酒。
这批医生有着共同的经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法语班毕业,在瑞金医院接受有法国外教参与的临床教育,然后赴法留学,按照法国标准完成临床医生规范化培训。
回望瑞金医院医生留法培养30年的历程,副院长沈柏用教授说:“医学生去法国接受规范化的法语医学训练,是对于英语医学教育以外的补充,更是为多元化的医院文化增添色彩,所以我们不仅仅学习法国先进的医疗技术,更学习他们的医学人文理念,学习他们尊重病人、敬畏生命。只有做到了尊重病人,自己才能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医生。”
瑞金医院的法国渊源
为何瑞金医院会成为上海所有法语医学生的实习基地?为何瑞金医院与法国医疗界的合作会如此深入和密切?这些问题必须要从历史中寻找答案。
瑞金医院前身是创建于1907年的广慈医院,由法国天主教会创办,法文名称是“圣玛利亚医院”(Hospital Sainte-Marie)。到1932年医院创办25周年时,广慈医院已发展成一所拥有500张床位,分设内、外、产科及电疗、眼科和皮肤科的综合性医院。当时医院12位专职医师中,有9人是法国医学博士,3人为震旦大学毕业的中国医师,而震旦大学,也是法国天主教神父马相伯受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奖学基金的资助后创办的。广慈医院于1914年成为震旦大学医学院的教学基地,是震旦教学附属医院。
血液学专家王振义院士,毕业于上海法租界所办的萨坡赛小学(现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1942年从上海震旦大学附属中学毕业并免试直升进入震旦大学,在家庭的支持下选择了学医。1948年,王振义从震旦大学医学院(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留在广慈医院担任住院医师。
到上世纪80年代,停滞多年的医学法语班恢复了。曾担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校长的王振义说:“很多人不理解,说这是‘洋奴’。其实恢复法语班不是因为我们自己曾经是学法语的,而是我们认为要向外国学习首先要掌握多种语言,法国的医学在18、19世纪备受瞩目,大量的‘医学第一次’曾在法国诞生。”在不久前瑞金医院举办的“中法医学教育年会——合作与创新论坛”间隙,王振义院士回忆了这一段历史。
王振义院士在论坛上展示了自己几十年来与法国医学界交流的照片,有几张照片中,王院士的学生、科学家陈竺也出现在王院士身旁,作为瑞金医院走出去的院士,陈竺也有留法经历,他曾在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圣·路易医院血液中心实验室任外籍住院医师,并带着当时最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学成归国。
1986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法语班第一批医学生被送往法国,从这一年起,法语班医学生赴法留学逐渐成为成熟的教育模式。1997年,中法在政府层面签订的协议中,写入了“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开展医学法语班”的条款,上海交大医学院临床医学法语班这一中法合作项目被正式纳入中法两国政府文化教育合作框架。此后,里昂第一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格勒诺布尔第三大学、巴黎笛卡儿大学等10余所法国高校与上海交大医学院签署合作交流协议,开展学生互换项目。
30年中,中国学生出色的表现得到法国同行的赞许,而留学生们归国后,也在瑞金医院等各大医院展现出优异的医学素养。
带回最先进的技术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瑞金医院医生留法培养的历程适逢中国社会的巨变,留学生的所见所感所获,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最早将腹腔镜微创技术引入中国并向全国推广的瑞金医院郑民华教授,1981年考入法语班,是第一届赴法留学的法语班毕业生,如今,他又投身到对年轻医学生的培养事业,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中法医学部主任。
得到赴法留学的机会时,郑民华对法国的了解只限于文学作品。《三个火枪手》、《巴黎圣母院》……在年轻的郑民华心目中,法国只剩浪漫和文艺,“很神秘”。
在鲜有出国机会的时代,留学生们抵达法国后受到的震撼是很大的。“刚到法国时,我们住留学生公寓,公寓里有电视机,院子里有网球场,只要登个记就能免费使用。我们私下说,国内大概院长也没住这么好的地方。”
更大的反差在医院里。郑民华教授回忆,上世纪80年代,中国感染性疾病还很多,医院里设备落后,检查靠A超,很多征象看不清,胆囊炎到最后还是要靠经验丰富的医生用手触摸探查。当时,法国医学已经进入肿瘤医学时代,仪器设备也比国内先进好几代。
有太多的技术和知识等着第一批留法学生学习,然而,最初几个月的艰苦程度超过了郑民华的想象。“虽然已经学了几年法语,但在医院里交流还是不够,有的病人讲德语,医生和医生之间讲专业术语,我们听起来都很困难。”中国医学留学生对于法国方的医院来说,就是外籍住院医生,与当地医生一样必须完成住院医生的工作。郑民华每天一早进医院,晚上才能回宿舍,自己的时间还需要用来学习,就这样过了半年“不见天日”的艰苦生活。“6个月后,法国的春天到了,工作上也能适应了,困苦的阶段才终于结束。”
勤奋的学习终有回报。1987年,世界上第一例微创外科手术在法国进行,正在法国求学的郑民华,师从斯特拉斯堡医院外科Meyer教授,在第一时间学习到了腹腔镜手术技术。当时,导师从众多学生中挑中了郑民华,理由是“你是中国人,会用筷子,有一双灵巧的手”。这位中国学生不负老师的期望,掌握了腹腔镜技术,并在1989年成为第一个为病人做腹腔镜手术的中国医生。
1991年,郑民华受瑞金医院领导邀请回到瑞金医院,也将腹腔镜技术带回中国。当年12月,郑民华与另一位留学归国医生蒋渝一起,成功进行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这是我国华东地区开展的首例微创手术。
从此以后,腹腔镜技术从瑞金医院传播到全国各地。1992年,瑞金医院“微创中心”举办国内首届腹腔镜技术学习班,有来自全国的200余名医师参加,规模空前。1993年,郑民华成功进行了国内第一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在医学界引起轰动,此后,他又完成了腔镜甲状腺切除术、胃癌根治术、脾切除术、阑尾切除术、妇科手术、胸外科手术、泌尿外科手术等微创手术。
如今,腹腔镜手术在全国各地得到推广,而瑞金医院由郑民华教授带领的团队,则如腹腔镜技术的“黄埔军校”,培养了各地最早的一批微创外科医生,其中很多医生已经成为这一领域的领头专家。
到了2004年杨之涛医生赴法留学时,中国医疗技术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医学生们还是能从法国先进的医疗管理和理念中,获益良多。杨之涛医生回忆,在法国尼克尔儿童医院感染科接受培训时,多学科的病例讨论几乎天天举行。每天的例行查房,医生在每个患者床边停留足够的时间,从疾病到人文给予患者全方位的服务。这些细节,给杨医生自己的职业行为带来深远的影响。
从单向学习到合作共享
早期赴法留学的医学生,如海绵一般吸收法国先进的医疗技术,将世界上最先进的医学技术和理念带入中国,奠定了瑞金医院乃至上海医疗界与国际同行交流的基础,也让上海的医疗整体水平站在了比较高的起点上。
“医学生留法教育30年,走出八九百名医生,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表现突出,成为专家和学术上的领跑者。”瑞金医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沈柏用,是第三届法语班毕业生。沈柏用教授自己受益于留法教育,如今正在推动瑞金医院与法国医学界更加深入和多元的交流。
沈柏用说,上海要打造国际医疗中心,没有国际交流是不行的。“医生有留法的经历,与国际同行交流起来更加顺畅,因为他们有更多国际交流的机会,成长相对来说也比较快。”
美国芝加哥举行的国际机器人外科大会(CRSA),代表着国际机器人外科领域的最高水平,全世界最优秀的外科医生参与会议。沈柏用教授是这个会议的“常客”,应邀担任大会主席,在会上做了三场大会报告。在如此顶尖的学术会议上,一人做三场报告的情况并不多见,这也说明了中国医生的国际化程度和学术水平。
经过30年的努力,上海医疗技术水平与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差距越来越小,某些领域甚至超过国际同行。因此,瑞金医院的中法合作从单向地学习法国,逐步转变到如今的合作共享,不仅要将中国医学生送出去,还会提供机会让法国医学生到上海来学习。
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医学院名誉院长、中法医学教育项目法国国家级协调员、教授Guy Vincendon介绍,近5年来,法国各医院每年公派25至30名医学生至瑞金医院参与暑期短期培训,其实习效力等同于在法国国内。
除了医学生的互换,接下来,法国住院医生也将出现在瑞金医院的病房中。10月20日,瑞金医院与法国巴黎公立医院集团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今后法国巴黎公立医院集团将选派部分住院医生到瑞金医院规范化培训基地接受培训,瑞金医院成为法国巴黎公立医院集团在中国的首个海外培训基地。沈柏用介绍,除了接受巴黎公立医院集团下属20多家医院的医学生,瑞金医院下一步还将与它们的临床研究机构合作,开展跨国界的多中心研究项目。
中法之间的科研合作已经获得一些收益。在血液肿瘤方面,上海交大医学院与法国科学同道共同分享了“法国年度最佳医生”、美国凯特琳奖(肿瘤研究领域的最高奖项)、瑞士布鲁巴赫癌症研究奖等三个医学界顶级荣誉。
由于瑞金医院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吸引了很多法国学者到上海任教,承担法语班医学生专业课程的教学。瑞金医院法语教研室主任刘志宏向《新民周刊》介绍,法语班医学生在瑞金医院临床实习期间,由法国教师讲授专业课,这样的做法在国内教学医院中不多见。“过去基本上由法国老师自己决定怎样授课,后来我们要求法国老师按照中国医学教育的框架重新设计课程,讲什么内容、讲多少学时,用什么教材,我们会充分地沟通。我们的外教课程绝不是形式,而是让学生以法语为工具掌握医学知识,学习法国医学文化。”经过如此“魔鬼式”的学习,法语班医学生才能打下赴法留学的坚实基础。
学会成为受人尊重的医生
中法之间医疗技术的差距正在缩小,为什么还要让医学生到法国接受教育和训练?
沈柏用教授认为,医学不仅是一门技术,它的背后是文化、观念甚至信仰的支撑,接触更多不同类型的文化,利于培养更高的人文素养,而法国既是医疗技术领先的国家,又可以为医学生提供多一种医学人文素养的培养环境。
沈柏用教授自己就深受法国文化影响,他在法国的导师,是学界权威,他看到,越是大牌的医生对患者越是客气。这位老师休息时会穿牛仔裤,但出诊时,永远打着领带,白大褂口袋别着两支万宝龙钢笔。
沈柏用在给新医生上课时,常常叮嘱年轻医生,一定要抽时间多读书,读各种类型、各个国家的书。现代医学越来越多地触及到生命伦理的范畴,医生的工作常常超越手术刀,在技术上医生有了更多的选择,但也往往带来更多困惑。在法国,医生们早就注意到这一点,在与患者交流时、在治疗方式的选择上,会更多地考虑人文社会的因素。让沈柏用印象深刻的是,法国医院里护士见到患者都会点头打招呼,他希望,有一天中国的医院里也能看到这样的场景。
正是意识到人文教育对于医生培养的重要性,瑞金医院明年将启动一个全新的培养项目——医学人文硕士班。沈教授介绍,这个班面向中、法、加三国招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法国里昂医学院和渥太华大学医学院四所学校加入,硕士班利用暑期在三个国家开设人文课程。
“参观法国的博物馆,看歌剧,到中国学习中医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些正是文化的‘软实力’,医生需要这样的‘软实力’。” 沈柏用院长说。
在沈柏用看来,“医疗要让老百姓满意”,首先医生要成为受人尊敬的医生。“医生自己有了良好的修养,才能让患者信任让患者满意。”
王振义院士也谈到类似的感悟:“法国人之所以在医学上取得大量前沿成就,与法国非凡的艺术、音乐、哲学传统密不可分。我们要学习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种不可估量的教学理念、疾病分析与医学思维方式。”
针对在职的年轻医生,瑞金医院也启动了“回炉计划”,为青年专科医生和年轻师资提供赴法留学的机会,让年轻医生跟上国际同行的学术进度,同时也能让医生们再次接受文化上的熏陶。
瑞金医院医生留法培养,给一群医生打下了共同的标记,医学法语教育不但为瑞金医院拓宽了更为宽广的国际化视野,也为多元化的医院文化增添了色彩。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