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社会 > 正文

水淹武汉反思: 建设海绵城市迫在眉睫

日期:2016-07-21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为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我国正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力争让城市内70%的降雨就地得到消纳和利用。
记者|金 姬
 
武汉“看海”成常态?
  
  2016年夏天,南方的暴雨来势汹汹。不仅多地连续遭遇强降雨侵袭,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长江也出现今年第1号洪水。6月30日以来,湖北遭遇今年以来最强一轮降水过程,成为南方暴雨洪涝的重灾区。尤其是遭遇5轮强降雨的武汉,面临隧道滑坡、圩堤溃口、市内多处路段渍水等城市内涝问题,成了名副其实的“江城”。其中,部分小区居民的汽车严重泡水,甚至长出了青苔。
  7月6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从湖南岳阳乘高铁急赴武汉,一路上大雨如注。李克强一下车,直奔青山区长江干堤倒口湖堤段管涌现场指挥抢险救灾。而就在一个半月前的5月24日,李克强曾来到武汉CBD地下综合管廊施工现场,详细了解工程建设进展。当时李克强就指出,地下空间不仅是城市的“里子”,更是巨大潜在资源,“你们要用好这一资源,拓展新空间,再造新武汉”。不曾想到,时隔一周后启动的暴雨模式,让武汉陷入尴尬。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镇水务与工程分院资源能源所所长王家卓指出,武汉这次洪涝灾害持续时间长,影响大,主要源于四个因素的叠加——连续超强的降雨、外江水位的不断上涨、本身蓄滞空间不足、排水能力不佳。
  根据长江水文网的数据,自6月30日以来,长江汉口段的水位从25米迅速上升到7月7日(早8时)的28.36米,达到历史上第五高的水位。这直接导致雨水无法排入受纳水体中。同期,偏偏武汉遭遇了连续的强降雨。根据湖北省气象局公布的数据,武汉市6月1日至7月6日15时,降水量达932.6毫米,比1998年6月至8月的总降水量还多出了64.6毫米。持续的超强降雨,和这次长江高水位耦合在一起,加剧了这次洪涝灾害的破坏力。
  武汉本身对于雨水的蓄滞空间也不足。曾经的“百湖之城”早已名不副实——武汉不少河湖、坑塘、湿地、沟渠、低洼地变成了城市建设用地,丧失了对雨水径流的调节和蓄滞作用。雪上加霜的是,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武汉也存在“重地上、轻地下”的问题,城市排水设施建设欠账比较多。早在2011年6月,武汉遭遇1998年以来最强暴雨袭击,导致88处地段严重渍水。自此,网络上开始流传“夏天到武汉来看海”的段子。
 
长江流域防汛忙
  
  武汉被淹不是个例。今夏长江流域地区,防汛形势十分严峻。根据长江水利委员会预测,今年6-8月主汛期内,长江中游局部地区降雨量将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多五成以上。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指出,这次长江流域出现洪灾的主要原因是由超强厄尔尼诺现象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
  根据国家防总、水利部防汛抗洪新闻发布会的通报,截至7月13日,2016年全国已有28省(区、市)1508县遭受洪涝灾害,受灾人口6074.67万人,因灾死亡237人、失踪93人,倒塌房屋14.72万间,直接经济损失约1469.80亿元,其中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271.37亿元。国家防办督察专员、新闻发言人张家团7月14日表示,长江中下游水位虽然在缓退,但大多仍在警戒水位以上,太湖水位缓退,但仍超过保证水位。
  截至7月13日,长江中下游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5省堤防巡查防守和抢险共投入62.2万人(含部队3.08万人),6月30日以来已累计投入抗洪抢险777万人次;太湖流域堤防巡查防守和抢险共投入1.3万人,其中浙江0.58万人,江苏0.48万人,上海0.28万人。
  长江流域为何洪灾严重?九三学社中央此前的调研显示,由于大量梯级水库替代自然河流,泥沙被拦截沉积,2003年以来,长江中下游沙通量平均减少91%,致使中下游河道冲刷显著,河床骤降,江湖关系明显改变,崩岸、防洪和入海口侵蚀风险大大增加。
  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这就是说,今后在长江经济带,凡是有利于保护、修复生态环境的事要多做、快做,比如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水土流失及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河湖和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等。而那些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的事要少做甚至不做,比如修建小水电、毁林开垦、过度放牧、围湖造田等。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共同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成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
  从大开发到大保护,体现的是生态文明的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海绵城市”待考验 
 
  李克强总理7月5日至6日在安徽阜阳、湖南岳阳、湖北武汉考察长江、淮河流域防汛抗洪和抢险救灾工作时指出,当前不少城市出现内涝,既有降雨集中的因素,也反映出城市建设历史欠账较多。
  2015年,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5年,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武汉等地,全国平均每年有180座城市被水淹,2013年达234座。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与工程专业研究院副院长孔彦鸿表示,现在城市内涝多发现象严重,主要是因为城市发展太快,“发达国家用100多年时间完成城镇化50%过程,我们只用了30多年时间。”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湖泊面积减少了15%,湿地退化了28%。
  以每逢雨季必“看海”的武汉为例,近50年来,已有近100个湖泊“人间蒸发”;城区湖泊数量从1949年的127个下降到2015年的40个;湖泊面积从1987年的370.97平方公里下降到2013年的264.73平方公里。此外,2000年—2008年数据显示,江苏省城市不透水面积占比为65.73%,增加了10.19%;安徽省占比62.23%,增加11.85%;浙江省占比61.05%,增加16.63%……
  法国文学家雨果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为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我国正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力争让城市内70%的降雨就地得到消纳和利用。2013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了建立海绵城市的重要性。2014年和2015年,住建部先后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新版的《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则实现了海绵城市与地下管廊综合建设。
  
 
据悉,海绵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迄今为止,已有30个国内城市在试点建设海绵城市。
  讽刺的是,武汉在2015年4月成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城市之一。早在2013年,武汉还通过了《武汉市中心城区排水设施建设三年攻坚行动计划》,打算投资129.85亿元改造、完善市内排水系统,告别“看海模式”。
  对于今年武汉还是发生内涝,武汉水务局解释,到目前为止,近130亿元的投资计划,只完成了40余亿元。相对于过去的“水淹全城”,今年情况严重的是近年发展较快的新城区,武汉市内原来的渍水点基本没有渍水,中心城区新渍水点主要分布在工地周边,这是因为围挡、渣土等改变地表雨水的走势,局部水量过大,从而出现短时渍水的情况。这些与武汉市近年来地下管网清淤、建设海绵城市试点工作有一定关系。同时,武汉水务局也承认,由于征地、建设等原因导致部分重要排水项目建设滞后。
  其他“海绵城市”建设也面临一些难题,其中资金问题最为突出。来自住建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海绵城市”建设投资约为每平方公里1亿-1.5亿元。有业内人士指出,虽然国家鼓励采用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解决资金不足难题,但在实际运作中,一些企业对其预期收益率并不乐观。
  
链接: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对这些试点城市,中央财政将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一定三年,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
 
2015年16个:
迁安(河北)、白城(吉林)、镇江(江苏)、嘉兴(浙江)、池州(安徽)、厦门(福建)、萍乡(江西)、济南(山东)、鹤壁(河南)、武汉(湖北)、常德(湖南)、南宁(广西)、重庆、遂宁(四川)、贵安新区(贵州)和西咸新区(陕西)。
 
2016年14个:
福州(福建)、珠海(广东)、宁波(浙江)、玉溪(云南)、大连(辽宁)、深圳(广东)、上海、庆阳(甘肃)、西宁(青海)、三亚(海南)、青岛(山东)、固原(宁夏)、天津、北京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