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社会 > 正文

健康扶贫, 解开“贫”“病”之间的暗锁

日期:2017-08-16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健康扶贫,正在改变落后地区的医疗服务能力,为扶贫张开了一张托底之网。
整理|周 洁
 
      云南、贵州、西藏、新疆……提到这些地方,很多人脑海中出现的是神奇的自然风光、美好的度假记忆、浓郁的民族风情。而在上海医疗系统中,这些地名,是医生们熟悉的对口帮扶目的地,那里有上海医生们的患者、学生和老朋友们。
  多年来,上海医疗卫生系统将优秀的人才、先进的技术、专业的经验带到对口帮扶地区,让落后地区患者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大专家,让基层医院的年轻医生有机会近距离向资深专家学习。精准的健康扶贫,大大提高了落后地区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
  2016年,上海28家三级医院与云南28家贫困县县级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宣告新一轮为期5年的卫生对口合作交流工作启动。
  相较于前两轮的“对口支援”,新的帮扶内涵上更注重深度。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按照“派出一支队伍,带好一所医院,服务一方群众,培训一批人才”的工作思路,上海28支援滇医疗队着重提高结对医院常见病、多发病、部分急危重症的诊疗能力,从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抓起,从病房三级查房制度、外科手术室各项制度、放射科操作规范、检验科危机值报告制度等抓起,强调“传、帮、带”,并给予当地医师充分的动手机会。
  据统计,2010年至今,上海市累计向云南派出12批医疗队共1170人次,在当地共开展门急诊38.12万人次,手术3.99万例,建立特色专科400个,开展新技术、新业务2734项。已有17家上海对口支援的县医院顺利通过云南省二级甲等医院的评审。
  在上海市卫计委的推动下,“十二五”期间,上海市卫生援藏共开展培训和现场指导约3600人次,派遣医疗队在当地手术诊疗约5000人次,市区两级实施卫生援藏项目24个,项目资金16980万元,在建设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疾控中心、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外,重点开展农牧民体检、先心病儿童救治、“格桑花之爱”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儿童救助等民生项目,服务约6万人次。
  上海的健康扶贫,为落后地区留下了人才、留下了制度、留下了技术。这些带不走的医疗财富,将可持续地为当地脱贫攻坚服务。
 
红土高原上的上海式医院
 
  早在1987年,上海就与云南确定了对口帮扶合作关系,两地卫生部门通过援建卫生机构、捐赠医疗器械设备、安排进修培训、共建远程医学教育网络等软硬并举的合作方式,完成了一大批对口帮扶和合作交流项目。
  精准扶贫的思路提出后,上海市积极响应“提升贫困县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助力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新任务,积极调集优质医疗资源,努力打造医院扶贫工作“精准版”。每年安排医院对口帮扶专项资金达1680万元,主要为开展包括组织专家赴当地督导调研、院内讲学、开展巡回医疗、适宜技术推广、贫困县医院医疗骨干来沪进修等工作做好资金保障。上海市所属医院对口支援云南省县级医院项目,是上海卫生系统对口支援工作中支援力度最大、派出人员最多的一个项目。
  滇中红土高原中部的云南省牟定县,山地占全县总面积的91%,这个县被云南省纳入全省率先脱贫摘帽的12个贫困县之一。在云南牟定县,医院的规范和技术,却是“上海式”的。
  2016年的一天,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在牟定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响起。一位73岁的老年女性患者在接受外科置管引流解除梗阻的治疗手术时,突发寒颤,心率增快,血压降低,出现了感染性休克的表现,急需ICU介入救治。接到电话后,护士立即联系ICU主任和护士长,从急诊紧急抽调人员,做好收治病人的准备。
  牟定县人民医院是仁济医院卫生扶贫的对口合作医院。这位患者,是牟定县人民医院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指导下创立重症医学科后的首次实战。ICU是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危重病人的重要科室,早在2013年,牟定县人民医院就成立了ICU,但是仁济医院派出的医疗队员们实地考察后发现,这里的ICU仅仅是一个“空壳子”,连基本的医疗设备、人员配置、标准制度流程都没有。
  为此,医疗队本着“突出重点、精准帮扶”的基本思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结合仁济医院重症医学科的设备配置和制度流程,制定出近60项专科器械、设备及物资清单,制定了一整套适合牟定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护理制度与流程,从无到有,帮助牟定县人民医院开创了云南省牟定县“首个”ICU。
  患者转入ICU后,整个医护团队立即行动,迅速为其进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桡动脉穿刺有创监测血压,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经过三天的严密监护治疗,这位老年危重患者的病情终于稳定下来,重新转入普通病房继续治疗。又过了三天,老太太顺利出院。
  仁济医院的援滇医疗队除了填补当地多项技术空白,切实为牟定百姓谋福利外,还帮助其所在科室制定了一系列规范化诊疗流程,从而切实提升了医疗管理水平,为保障患者获得高质量的诊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仅如此,仁济援滇医疗队还将MDT模式(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带到了县医院,通过MDT模式给多名患者提供了医疗服务,从规范化诊治、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用药方案和指标监测等方面给予了全面指导。
  
跨越千里,拉齐医疗品质
  
  上海与遵义是两座携带着红色基因的城市,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2013年起,中央明确由上海对口帮扶遵义。
  而在医疗卫生领域,上海市8家重点医院结对帮扶遵义8家市级、县级医院,并多次组织专家团队到遵义开展学术讲座、培育学科建设、展开便民义诊等活动。
  在今年4月进行的上海—遵义医疗对口帮扶工作座谈会上,两地卫生计生委提出将在今后几年里积极打造“沪遵规培”品牌,全面启动援遵医疗卫生对口帮扶全覆盖工作,帮助遵义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与救治能力。
  在精准帮助提升遵义当地医疗机构综合水平上,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已经有了4年的经验。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钟力炜,2014年作为上海医疗系统派出的医疗援遵管理干部,到遵义市第三人民医院担任挂职副院长,是上海首批向遵义派出的医疗管理挂职干部。钟力炜将自己丰富的管理经验,带到了这家医院,3年挂职任满,这家医院踏上了“上海节奏”,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借这一次对口帮扶的机缘,遵义市中医院、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遵义市第五人民医院等,先后加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集团。依托医疗集团平台,这几家医院在人员进修、科研交流、临床带教、医院管理等方面获得诸多便利及渠道。
  2016年年底,由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王兴鹏院长领衔的医疗专家团队与遵义市政府举行了签约揭牌仪式,全面启动帮扶援建遵义市心脏病临床医学中心、眼科临床医学中心、老年病临床医学中心、神经内科临床医学中心、消化病临床医学中心等五大临床医学中心工作。
  今年6月,市一医院又组织了包含眼科、消化科、心外科、神经内科、老年科等在内的30位临床专家及相关行政职能科室人员,赴遵义开展援建帮扶大型巡回医疗活动,并启动援遵五大临床医学中心的建设项目。
  在遵义期间,由书记冯运带队的市一医院的医疗专家团队深入湄潭县、凤冈县、龙坑镇开展大型医疗咨询、教育查房、业务讲课等活动。一部分医疗专家到贫困患者家中家访,为因病致贫的患者看病问诊。
  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郭春妮走访看望了一位帕金森患者。这位家住在遵义市龙坑镇的患者,因为患病而失去了劳动能力。郭春妮医生仔细地询问了他的病史,问他在服用什么药物,一天几次,饭前服用还是饭后服用。见到患者四肢颤动的症状很严重,郭医生告诉他,原来一次服用一片的药,改为一次服用半片,两次服药的时间间隔缩短。“缩短用药的时间间隔,可以让你颤动的症状控制得好一点。”郭医生耐心地解释。在郭医生身后,站着当地卫生院的医生,郭医生解释了治疗帕金森症药物的用药规范,这位基层医生连连点头,受益匪浅。
  巡回医疗结束,市一医院有5位医生没有返回上海,而是留在了遵义。眼科的孙涛、心外科的杨迪成、老年科的吴亦影、神经内科的郭春妮、消化科蔡晓波5位医生将在遵义工作半年,帮助当地建设5个临床医学中心。
  市一医院副院长夏术阶介绍,市一对遵义的精准帮扶,目的是让遵义的医疗品质向上海看齐,这是上海大型公立应有的社会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健康扶贫,正在改变落后地区的医疗服务能力,为扶贫张开了一张托底之网。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