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让上海和新疆精准连通
阅读提示:文化援疆,一个重要的使命是传承少数民族文化,让其发扬光大到世界舞台上。
记者|姜浩峰
“近几年,我一共六次去新疆。”坐在陈东的办公室里,记者听她娓娓道来。
从1990年代末担任上海市黄浦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开始,直到历任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党组书记,包括2010世博会上海馆馆长,以及之后担任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常委、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市妇联常委、市文化基金会理事长,陈东的日常工作中,总有一摊事是与新疆有关的。
从当年上海对口支援阿克苏,到之后上海对口支援喀什,陈东逐渐认识到——城市文化建设有着一种无形的力量,为经济社会的和谐、健康和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上海文化援疆发挥了‘黏合剂’的作用。”陈东向《新民周刊》记者解读说,“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上海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挖掘新疆的文化内涵,打造了一批丰富边疆百姓精神生活的优秀作品,培养了一支宣传文化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铸就喀什、阿克苏等地文化的‘血’与‘肉’。”
推广双语很重要
2015年初,经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精心筹备,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冰山上的来客》全国巡演第一站在上海文化广场拉开大幕。上海市委书记韩正与上海市各批援疆干部以及在沪学习的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代表一同观看了演出。剧中有句台词:“阿依古丽,从哪里来?”当“从叶城来”的回答响起时,瞬间收获了台下观众的热烈掌声。
语言交流没有障碍,能让文化互通来得更快。
记者在陈东办公室看到一本小小的《维吾尔日常用语口袋书》,随便翻到第71页,在一行维吾尔文下面,印着一行用来注音的汉字,左侧则是释义——“同志,这是市政府吗?”
这本新疆人民出版社和新疆科技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小册子,陈东很喜欢。“这让我想到了小时候学英语,有些同学偷懒,想出个办法——拿汉字注音。”陈东哑然失笑道。然而,对于援疆干部,或者去新疆旅游的汉族朋友来说,这样的汉字注音读出维吾尔语的办法,无疑很有用。
在陈东看来,文化援疆,推广双语教学很重要。当年,王震将军进新疆,就特别提出要推广汉语,所以老一辈的维族干部都能说普通话。陈东认为,推广普通话,亦即推广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的现代标准汉语,不仅能增进新疆少数民族同胞对于中央政策的理解,还能加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为了推广双语,上海文化援疆指挥部想了各种方法。上海电视台选派编导、技术等专业人员组成志愿者团队,赴喀什开展对口支援,帮助喀什电视台策划栏目、示范引导、包装频道、培训人员、打造品牌栏目。2015年6月开播的《喀什我最牛》,以真人秀形式亮相当地荧屏,迅速成为喀什电视台的品牌栏目。而《喀什我最牛》就列出一条规定,要求选手至少用汉语和维吾尔语共同演唱一个曲目,才能参赛。
“经过上海方面的培训,结果在这档选秀节目中,竟然出现了四个不同口音版本的《小苹果》。”邻县而居,口音不同,但这并不妨碍能歌善舞的维吾尔人吸收内地最新流行文化。一曲《小苹果》,让四县持不同方言的维族人找到了共同的乐子。
目前,《喀什我最牛》栏目的电视受众已超过400万人,同时也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列为民族团结典型电视节目。陈东认为,维吾尔族同胞能歌善舞,当他们掌握了汉语之后,就等于掌握了我们国家的通用语言,在文化上就能够与内地深入沟通、精准连通。因为有了通用的交流工具——汉语,内地国人亦能了解维吾尔古老、丰厚的文化。文化的传播,双向度会比单向度更有持久力。在上海方面的努力下,诸如《中国达人秀》《中国梦之声》《妈妈咪呀》《中国之最》《身边的奥秘》等内地电视节目落地到了喀什,译制成维语播出,深受维族群众喜爱。
上海媒体人的精准帮扶
文化援疆,主要是宣传文化战线的帮扶。“以上海援助喀什为例。从对口支援的角度看,目前上海对口支援喀什的莎车、泽普、叶城、巴楚四县。但喀什方面希望我们能够给喀什日报社一些帮扶,上海报业集团解放日报社派去了许多老师,有采编,有技术人员,手把手教他们办报。”陈东告诉记者。喀什日报社本身设在当地某酒店的两层楼里面,办报条件较差。在上海报人们的帮扶下,报纸开始出得有模有样起来。而对于喀什地区的莎车、泽普、叶城、巴楚四县的新闻出版行业,上海方面同样下大力帮扶。
2010年世博会后,陈东兼任上海文化援疆领导小组组长。陈东回忆,“有一次从上海去新疆,来回没超过24小时。那是为了去巴楚县参加电视连续剧《援疆兄弟》开机仪式揭牌。”为节约拍摄经费,时任上海援疆前方指挥部总指挥陈靖借出自己的车给摄制组用,许多援疆干部则利用休息时间当群演,与医生、老师和大学生志愿者一起客串“路人甲”和“路人乙”。在拍摄过程中,参加拍摄的维汉两组人员情谊不断加深,播出时,这部剧改名为《同心兄弟》。
提起电视制作,摄于2012年的《喀什四章》,让业内外人士赞誉有加,得到了时任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书记张春贤的青睐。如今,这部纪录片不仅成为了喀什的“文化名片”,更是新疆的一张“文化名片”。 在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东方卫视、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和喀什电视台分别在黄金时段播出。有常年生活在喀什的朋友看过该片后说,实在没想到家乡这么美,拍出来的家乡更美!
靓丽的“文化名片”背后,是精心的拍摄制作过程。为了拍好《喀什四章》,将平时很难见到的沙尘暴、冰川融雪、鹰击长空和高原落日等都摄入镜头,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在开拍前就做了近半年的前期准备。在援疆干部的帮助下,团队深入到很多从未有电视工作者涉足的地区,完成了采访、勘景和拍摄大纲编撰。即便拥有高清航拍技术设备等,但拍摄时,摄制组往往必须根据季节变化、日出日落的实际情况蹲守数小时。
除了电视剧、纪录片之外,由上海援疆前方指挥部与求是影视中心联合出品的电影《漂着金子的河》,参加了国际A类电影节上海电影节,这部取材自泽普县古勒巴格乡科克墩村党支部书记、“中国最美村官”刘国忠真实事迹的影片,讲述了新疆的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真诚友谊。
由援疆指挥部特别支持,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动漫电影《阿凡提新传》,则已被中宣部列为十大重点项目,正在加紧完成后期制作。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在陈东看来,文化援疆,一个重要的使命是传承少数民族文化,让其发扬光大到世界舞台上。
上海马戏学校为乌鲁木齐培训了一个青年杂技班,孩子们从9岁开始入校学习,历经多年培训,已能成功排演出一台类似《时空之旅》的杂技晚会。如今,上海方面连人带作品将此项目移交新疆。
新疆有一种弹词说唱形式的表演——十二木卡姆,在乐队伴奏下,说唱者可以持续讲上一整天的故事。这些少数民族流传千年的节目,如果中断了,很可能无法抢救。
2014年10月的上海国际艺术节上,由上海援疆前方指挥部多方努力邀约,莎车县十二木卡姆文化艺术团的30多位维吾尔族民间木卡姆艺人首次飞越万里,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青年艺术创想周开幕演出。尽管听不懂艺人们的维吾尔语,但和着音乐的节拍,上海观众掌声不断。这支十二木卡姆表演团队还参加了中国政府访问团,在日本东京等地演出,得到了较好的国际反响。
之后,上海与新疆开始共同打造十二木卡姆音乐剧。上海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单位纷纷积极支持,多位专家到喀什调研、商讨,为十二木卡姆添上丰富的情节和故事。
陈东告诉记者,“上海主创团队不仅要克服语音沟通障碍,还要不断给当地演员们进行培训,普及音乐剧概念,帮助他们尽快进入角色。音乐剧《阿曼尼沙罕传奇》成形之后,首轮在莎车当地演出的主要演员均由上海戏剧学院与上海音乐学院新疆班的毕业生担当,他们一边表演,一边手把手地把戏教给当地的演员。”
2016年的第十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音乐剧《阿曼尼沙罕传奇》在上海巡演9场。当观众得知这部音乐剧的演员全部都是来自莎车县的维吾尔族演员时,掌声更为热烈。
与此同时,音乐剧《香妃》、话剧《沙枣花开》等等,亦为上海援疆频添亮色。“这些剧目的成功,既发掘了一条文化产品的精品化道路,也启发了当地文艺工作者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思考。思路的转变,让当地文化产业有了更大的拓展空间。”陈东说。
引进来,走出去,帮助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并且以更精美的形式展现于世界舞台,这正是上海文化援疆队伍的使命和职责。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