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汇” 里的十九大时光
阅读提示:民有所呼,作为政府部门就得“我有所应”, “邻里汇”应运而生。
撰稿|王泠一
什么是“邻里汇”呢?简单地说这是社区邻里相会的公共客厅,是江南的“敖包”。它外表是居民区中心的一栋崭新小楼,里面的内容很丰富。
记得好多年以前,去安福路看过上海人艺的一出话剧《喜福会》。《喜福会》的剧情是这样的:移民美国旧金山的四位华人,通过玩麻将认识了彼此,并一起建立了一个俱乐部“喜福会”,寄托了她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这四个中国女人各自有一个女儿,这些中国母亲与她们在美国出生的女儿以及女儿的配偶、朋友之间的沟通困难重重。
显然,这种沟通障碍来自母女之间不同的文化背景。母亲生长于中国传统的高语境文化之下,而她们的女儿却是在美国语境文化的浸染之中长大,母女之间似乎有着无法交流的鸿沟和难以解决的矛盾。但是,彼此之间存在着的血缘和亲情,促使双方努力解决彼此之间的矛盾,她们的最终目标是从互相不理解到能够彼此理解。是否实现了这一目标呢?话剧没给答案。
话剧,可以不给答案、可以悬疑,艺术家也不是社会学家和社区治理者。但现实生活中不能处处没有答案,否则老百姓不答应;如果民生工作中处处留下悬疑,老百姓喝的可是“倒彩”。
从宏观角度来看,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成就是西方发达国家一百多年都未曾取得的;但另一方面,别人一百多年累积起来的社会难题也可能成为我们一个短暂发展周期里的困惑。民有所呼,作为政府部门就得“我有所应”, “邻里汇”应运而生。
安居乐业,社区里的温暖
就上海市徐汇区这样的上海中心城区而言,60岁的老龄化已经向80岁以上的高龄化发展,这是长寿社会的标志,但与此同时,晚辈的打拼、亲情的疏远、隔代的陌生、夕阳的孤独……比《喜福会》的剧情冲突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部分有文化、有经济实力的时尚老人玩起了微信,但他们发出了这样的疑问——“谁能问我粥可温?谁能与我立黄昏?”“邻里汇”作为百姓期盼的政府实事项目,在徐汇区拉开了试点大幕,回应民众的需求。当然,这一实事项目,不仅仅是为了应对“高龄化”的挑战;而是为了进一步满足社区居民多元化的民生服务需求,提供社区共享空间,激发基层社区的治理活力,提升“幸福徐汇”感受度。
徐汇区民政局为此制定了专项规划,副局长黄幽妮向笔者介绍道,“邻里汇”的主要目标则是:构建家庭生活的服务圈、建设友好和睦的邻里圈、塑造社区治理的生态圈、形成信息互联的智慧圈。
按照专项规划,每个街道都要建成“邻里汇”。徐汇区斜土街道“邻里汇”,位于大木桥路上江南新村里的“共享空间”。江南新村是一个将近七十年历史的老小区,住在这里的居民大多是原本江南造船厂的老职工;有着很强的历史自豪感和主人翁姿态。小区虽老,房子虽旧,这里的居民生活却因“邻里汇”而变得不再单调,从上午8点半到下午5点,每天都有丰富的活动供居民选择参与。老小区普遍都存在客厅较小的问题,往往客人一多便会显得拥挤不堪。遇到这种情况,只需提前预约一下便可以把客人请到“邻里汇”来喝茶聊天。“邻里汇”人气越来越旺,口口相传的好评让斜土街道“邻里汇”知名度越来越高。
“邻里汇”不仅仅有休闲娱乐,提供居民日常密切需要的各种服务也是其重要功能。斜土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朱琴琴介绍:依托“邻里汇”的健康管理驿站,可以让健康促进变得更加实实在在。居民可以在这里进行健康自测,并由家庭医生作出现场指导,社区居民还可以在这里开展各种健康自管活动。江南新村家庭医生朱兰,曾获得过2016全国“最美医生”称号,她也是江南新村卫生站家庭医生团队的团队长,并在斜土街道“邻里汇”设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
华泾镇“邻里汇”位置在龙吴路北端,那里的负责人介绍,居民迫切需要家庭医生和医务专业志愿者,除了签约的全科医生外,一批白衣天使成了志愿者。
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检验科医师王鑫就是这里的志愿者。王鑫是新上海人,2008年刚到上海时,在华泾社区医院工作。那时,他曾考虑能否长期生活在上海。但就是在这年末,王鑫决定留在有“奔头”的魔都打拼。
魔都能吸引王鑫们的魅力就在于,各行各业每年都在“大变样”。这些年上海的基层卫生大发展,居民都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对于腿脚不方便的老人,家庭医生直接到患者家里面去看病,这一重大举措受到了广大社区群众的一致赞扬。
王鑫自己所在的单位——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也从患者需求出发,踏上云技术的步伐,大力推广微信预约、微信挂号、微信支付宝缴费。这些技术让看病更加方便快捷,大大缩短病人看病时间,更不会出现重复收费、重复化验等情况。
还有一位医务专业志愿者黄依蕊护士,用诗一样的语言表达她的心声——身披白衣,如浮羽般飘然而至,拂去心中惆怅;声声祝福,如春之细语滋润心田;病床上的他们一般不是我的亲人或朋友,但是我依然能够从他们的眼神中看出“我需要你”,希望他们可以看到阳光,享受温暖,健康踏上归途。
党建引领,“邻里汇”充满活力
上世纪末就是社会治理先进单位的徐汇区康健街道,曾经诞生了著名的康乐工程,十年前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曾视察过该社区,并勉励康乐工程要做深做强。康乐工程,在上海社区中率先提出居民幸福指数。中央文明办、复旦大学和上海社科院,都曾进行过专题调研和研究。
如今,康健街道寿昌坊“邻里汇”项目也已经初步成为“绣花”的样板。作为徐汇区试运营的第一家“邻里汇”项目,康健街道充分吸收、消化了海内外的先进做法,创造性地把养老机构和小学、幼儿园建在一起,让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给老人们带去“阳光”与欢乐。除了小朋友们定期参加“邻里汇”爱心活动外,康健街道还引入专业养老服务机构,由街道提供场地支持,其他服务项目均由专业机构进行运营,目标是给居民带来最专业的服务,为老人们送去最坚实的保障。
康健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罗国华介绍,“邻里汇”为社区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活力将会散布在徐汇的各个社区,共享一个口碑式的品牌并进一步汇聚正能量。未来,徐汇区“邻里汇”将会形成15分钟生活服务圈。目前,康健街道寿昌坊“邻里汇”已经汇集了养老、康复、助餐、助浴和社区生活服务等功能,更要成为社区居民休闲的汇聚地,争取让各年龄阶层都能走出家门,一起加入到“邻里汇”的大家庭中,有了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才能将“邻里汇”建设成为促进社区和谐、满足多元需求的社区服务载体,营造睦邻互助的良好氛围。
在美轮美奂的寿昌坊“邻里汇”小楼,徐汇区发改委主任程伟(原康健街道党工委书记)特别强调了“党建引领”的作用。“‘邻里汇’工程是社区基层党建、自治共治和多元参与的重要平台,是创新社区服务的新模式。在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上有新作为,在全面从严治党上有新作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提给上海的明确要求”。对于上海而言,在基层党建领域持续探索实践,既是回应中央要求,也是探索超大城市治理新路的必需,同时检验着“排头兵、先行者”的担当与成色。
政府实事项目,又涉及到公共财政投入和政府采购强度,往往党建强就效果好、理念新。热情干练的副区长谈琳在“邻里汇”项目探索上,倾注了很多心思和心血。她曾经受市委组织部委派,去英国考察有益的社会治理和城区管理经验。她自身的社区发展理想是:生态环境一流、生活平台共享、全员体验幸福;至于“邻里汇”,创业难而守业更难,而合理的规则让大家都能接受并获益。
以街道体制改革为契机,康健街道推进传统社区党建与驻区单位党建、新兴领域党建融合发展,积极谋划在“邻里汇”这个平台上,提升辖区单位党组织的资源统筹和社会服务能力、党员的社区参与和作用发挥能力、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培育发展能力。正是有了党建引领,正能量不断涌现出来。
厨艺空间,社区老少的交流平台
可以说,“邻里汇”项目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观。谈琳的体会是,“邻里汇”源远流长的活力,还在于依靠地区百姓。
这里所说的地区百姓,其实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本地常住居民,二是区域常设机构;也就是居住和工作在某一社区的人。必须尊重他们的意愿和关于社区发展的积极意见,而对于一些社区名人、能人、贤人,还有必要登门求教。
上海社科院分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等所在的徐汇区田林社区,田林中学校长顾炜就是社区的一位贤人。
田林中学的在读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进城务工人员或者叫“新上海人”的孩子。顾炜校长认为:上海这些年的发展成就离不开新上海人的贡献,但新上海人家长往往特别忙碌,因此,他有责任和老师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智慧去关爱他们的子女。顾校长是个有情怀的人,他总是提倡学生们要多多体谅父母、要多多承担家务;他强调劳动课一方面能够增强技能,另一方面能够理解父母。他为此还建立了两个创新实验室,一是烘焙、二是陶艺,都聘请了专门的技能老师、强调的是动手能力。
他很乐意和我讨论基础教育的理念和德育实践,因为他知道我有个德育实践项目——天平社区德育圈;他自然希望我能够带孩子们去交流一番。
天平街道区域内的向阳小学也提倡学生爱劳动、爱父母,受向阳小学范建军校长的委托,三年级的男孩许蕴章、一年级的女孩朱沐恬以及科技幼儿园大班的孙梦琪,应邀去田林中学体验了一番创新实训课程教学。观摩和操作在烘焙创新实验室举行,由周颖老师专门给孩子们讲解和示范要领,孩子们则和田林中学的哥哥姐姐们一起动手制作蛋糕。从打开鸡蛋、调和面粉到一只蛋糕的完整出炉,需要两个小时时间。由此,孩子们收获满满,甚至流连忘返。
在田林街道党工委书记王栋梁的设想中,建设未来,田林街道“邻里汇”应增加一个家庭厨艺馆——即建立一个由志愿者统一管理、社区居民厨艺体验培训、家庭亲友交流、邻里沟通聚会的活动平台,定期开展烘焙类、中式料理类、西餐自制类等厨艺体验式培训,并为社区家庭及社区单位亲友聚会、组织生活提供一定的硬件(锅碗瓢盆等)和软件(服务类)支持。这样,田林中学烘焙实验室,就可以发挥优势加入到“邻里汇”项目中来。
社区“邻里汇”,是社区里所有居民的公共客厅,在这里,日常的生活,因邻里间的关照、互动而变得更加温暖。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