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管闲事”的医生护士
阅读提示:这一爱人助人的理念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诞生以来,便刻在了他们的基因中。
记者|周 洁
“我在医院里住了很久了,我很想去上学……”
“我家小孩好不容易骨髓配上型,路上那么远运过来,我们也比较担心……”
“小朋友当时晕倒的时候,我们都很紧张,惊慌失措,如果早点知道一些急救知识就好了……”
“我家宝宝在ICU里已经住了几天了,我特别想他,如果里面的护士姐姐们可以拍一点他的照片或者小视频给我看的话,我会觉得特别的安心……”
“孩子开了那么大的刀,还用上了呼吸机,重症监护室转出来后,我们不知道怎么照顾他……”
刚刚过去的12月5日是国际志愿者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主办的“天使展翅,爱暖人间暨2017国际志愿者日儿中心大型志愿服务展示交流会”活动上,一则充满温情的小视频记录了小病人和家属的心愿。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上海市医学会医务社会工作学专科分会主任委员季庆英介绍,此次儿中心医务社工将“影像发声”运用于医院志愿服务中,真实记录和呈现患者和家属的日常生活,能使志愿者资源更精准地运用到需求中。
其实,日常的治疗工作之外,儿中心的医护人员平常就爱管管“闲事儿”,为院里院外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季庆英表示,这一爱人助人的理念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诞生以来,便刻在了他们的基因中。
为白血病童提供护髓帮助的血液肿瘤科“阳光护髓队”;对象已从医院扩大到社会的PICU“托起生命的希望”急救培训;致力于提高病童生活质量的CICU呼吸治疗组;伴读计划、阳光小屋、艺术在医院、儿童健康节、安全周……一项项公益志愿项目,让儿童医学中心变成了一个充满爱与关怀的地方。季庆英表示,儿中心所开展的志愿活动,看上去虽然是一个个零碎的项目,但每一个项目都经过对病患及家属的需求调研和评估, “我们能想到的,我们都去做了”。
“阳光护髓队”,为生命的种子护航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血液肿瘤科在上海乃至全国都赫赫有名,除了医生精湛的医术之外,这里还有一支由医护人员自发组成的“阳光护髓队”,十多年来穿梭在全国20多个骨髓库、医院,凭借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路上应对各类难题,为五百多位孩子带回了珍贵的“生命种子”。
骨髓移植,也就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个遥远的词汇,前段时间热播的《急诊科医生》里,江珊扮演的刘慧敏医生,就为患有白血病的女儿捐献了骨髓。近年来,白血病、肿瘤、部分免疫缺陷等通过药物无法治愈的疾病逐渐在骨髓移植上看到了希望。但同时,骨髓从捐献人到受赠者中间的这段路程,也成为了许多家长担心的地方。血液肿瘤科护士长周芬向记者介绍, “因为护髓不是简单的快递,它需要运送人员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首先,它不能经安检X光机照射,必须向机场方面申请走“绿色通道”;其次,运送过程中必须保存在0℃至4℃的冰桶环境中,不然造血干细胞很容易“失去活性”。”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科里当时向医护人员发出了护髓号召,没想到,报名非常踊跃。
2005年,随着血液肿瘤科移植专业的迅猛发展,仅仅由医护人员组成的护髓小队人手捉襟见肘,于是,护髓小队扩充人员,又吸纳了越来越多的文职人员,成立了“阳光护髓队”。“现在,除了医院常驻的40多位护髓志愿者之外,还有不少临时的流动志愿者。”周芬表示。
“阳光护髓队”有一位配型与护髓任务的协调人田君,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田妈,每次有新的志愿者出门执行任务,她都会不厌其烦地把护送骨髓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嘱咐给他们,志愿者中大部分都是女孩子,因此田妈还特别强调到了陌生城市的安全性。
“我们手中捧着的是生命的种子,人在种子在!”这是阳光护髓队队员心中的最强口号。但在护送骨髓的路上,队员们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尤其是早期的护髓志愿者,由于经验不够,还曾遇到过黑车、绕路等等问题。“因为护髓的费用是病患家长出资的,因此我们能省则省,如果能坐火车就不坐飞机,能坐地铁的话就不打车。”周芬说。多年经验积累之后,老志愿者们在田妈的引领下总结了一套“护髓攻略”,这样后来的志愿者再去的时候,就可以根据攻略尽快取到骨髓,少走弯路少花钱。
护髓路上,最让志愿者感到害怕的就是飞机晚点。周芬到现在还记得,有一次任务是到香港机场接来自台湾的骨髓,志愿者原本计划晚上6点把骨髓带回医院,患儿的移植前准备也按这个时间有序进行,却临时接到了台湾的飞机因为台风无法正常起飞的消息,志愿者立刻与对方联系并将情况汇报给了医院。随后就是8个多小时的漫长等待,志愿者心里都是救命的骨髓,在接到迟来的骨髓之后,志愿者紧紧抱着不肯撒手,直到安全送到儿中心交接,那个时候已经是黎明时分。“如果接不到骨髓,这位志愿者说她都不想回来了。”周芬回忆道,而骨髓一到,志愿者就因为低血糖晕倒在了医院里。
这样的护髓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每一次护髓,对志愿者来说,都是一次对生命的感悟。”周芬感慨地说。
“托起生命的希望”,急救培训送入寻常百姓家
今年的10月、11月,如果你乘坐过上海地铁6号线,相信你一定还记得经过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站时所开展的“拯救生命 你也可以——5分钟学习心肺复苏项目”。这一项目是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与全球儿童安全组织、地铁6号线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站携手组织的公益培训项目,两个月间已经累计培训了300余位地铁乘客。
5分钟学习简易心肺复苏,即单纯胸外按压式心肺复苏,一共三个步骤:检查反应;打120;按压。季庆英向记者介绍道:心脏骤停发生时,如果未得到立即处理,患者将在几分钟内死亡。简易心肺复苏可以帮助患者身边人,立即采取行动,挽救生命。
AHA认证的基础生命支持主任导师、PICU护士长陆华表示, “在意外发生的最初几分钟里,专业救护人员往往无法立即到达。”因此,依靠“第一目击者”在“急救黄金5分钟”内对病人实施及时规范有效的初步救护,可以为医生在接下来挽救病人的生命争取时间。
数据显示,心脏骤停4分钟内实施抢救,其抢救成功率约50%;心脏骤停6分钟内实施抢救,抢救成功率约10%;如超过6分钟后再抢救,成功率仅为4%;超过10分钟以上,即使再积极抢救,其抢救成功率也几乎为0。
让陆华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一个小女孩在卡车中休息,为了防止蚊虫叮咬还点了一支蚊香,车窗四闭,慢慢地她就睡着了。当被家长敲窗救出之后,小女孩已经昏迷,家长凭着在电视上看来的急救动作模仿了几下,送到医院之后就被医生成功地救活了。“虽然只是简单的模仿,但是为挽救小女孩的生命抢到了时间。”陆华对此深有感触。由此,她们想到,如果家长不只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切切实实接受了正规的急救培训,效果一定还会更好。
为了提高普通大众及医务人员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在意外发生的第一时间人们可以自救互救,提高意外伤害的抢救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自2014年开始,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美国心脏协会(简称AHA)培训中心的24名导师就发起了“托起生命的希望”志愿培训项目,为幼儿园家长及老师、儿童照顾者、地铁工作人员、渔民、邮轮船员、赛事保障人员、学生以及医务人员上万人次进行了培训。而最近的一次,是到塘桥社区为100名中学生进行的“百人培训”。
不过,陆华和她的团队在推广急救培训的过程中,仍有遗憾。“虽然目前上海已经安装了许多AED设备,但是使用率非常低,许多人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陆华说。AED设备是急救设备中的“傻瓜机”,是给普通人使用的公众除颤仪器,日本急救医疗财团的《2010日本急救复苏指南》显示,在日本,由市民发现的心脏骤停患者,在急救队实行电击的情况下,一个月后的社会回归率是17.9%,而由市民实行电击的情况下是35.8%,是前者的两倍。
对于陆华和她的团队来说,普及急救知识,仍然任重道远。
“与心共鸣、畅快呼吸”,助力家长术后照护
球球是双胞胎姐妹中的小宝,与健康的姐姐不同,球球出生后就患有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才一个多月时就进行了开胸手术。由于病情复杂,孩子又小,因此术后在重症监护室住了两个多月。好不容易病情平稳可以出院,家人却犯了难,“孩子太小,又动了这么大的手术,我们不知道该怎么照顾他。”家长说。
球球家长的疑惑不是个例,儿中心心胸外科主治医生朱丽敏介绍,因为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的病人术后可能出现肺部并发症,术后病人的生活质量与家人的正确护理是分不开的。为了帮助更多家长掌握居家照护的技能,由朱丽敏、柳立平、龚霄雷、李春香为主要成员的医护人员们发起了“与心共鸣、畅快呼吸”计划,利用业余时间,义务为家长进行家庭呼吸照护的宣教和指导,提高家长参与认知度和参与有效性,促进患儿恢复,减少患儿在出院后由于呼吸道症状再次来院就诊发生率。球球的妈妈正是在儿中心医生护士的耐心鼓励和指导下,从一开始什么都不会的新手,到现在完全能hold住球球的护理需求,哪怕之后球球又进行了四次手术,家长再也不会像新手那样手忙脚乱了。
“经过我们的培训,许多家长已经成为了半个呼吸科康复师。”朱丽敏欣慰地说道。
为了提高小病人的生活质量,呼吸治疗组成员柳立平还设计了一整套适合小婴儿做的“呼吸操”,调动起家长的积极性,使小病人们能够更快地恢复。
科室还经常出现一些利于病人的小发明、小创造,比如贴合呼吸机的奶嘴等,而除了科室里患儿的照护工作之外,呼吸治疗组的成员除了培训本科室本院的人员,培训还辐射长三角地区的兄弟单位,让更多人受惠。
宝贝之家,为孤儿搭建爱之家
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还有一座灰色的不起眼小楼,两层楼的20多个房间,是医院从紧张的医疗用房中挤出来,专门留给来自全国各地福利院送来治病的孤儿周转的地方,被这里的医护人员温暖地称为——宝贝之家。
2012年,“宝贝之家”落成启用,至今已经收治了1500多位患儿,绝大部分都身患重疾,在外科、骨科接受治疗。宝贝之家主要靠志愿者和保育员阿姨运营管理,而他们大多数都缺乏专业的护理知识。“好不容易完成了手术,如果护理跟不上,就太可惜了。”因此,宝贝之家的工作人员向医院寻求指导和帮助。
为了给这些患病的孤儿更好的护理,由医院外科、骨科20多名共产党员医生和护士组成的“爱之行”活动便应运而生。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利用各自的休息时间,定期给宝贝之家的保育员阿姨上课培训,耐心细致地讲解疾病医疗护理的操作,宣教操作中重要的观察要点及问题的基本应对措施。平时,“爱之行”项目的医护人员也会对宝贝之家的患儿进行跟踪随访,免去了孩子们专门来门诊看病的不便。
在医生护士们的帮助下,许多病童得到了规范、有效的救治,重新获得了健康,“很多孩子治疗后,现在已经变得和正常孩童无异。”儿中心骨科副主任医师张网林说。
“还有许多孩子在接受治疗后,得到了好心人士的收养,过上了幸福的家庭生活。”外科副主任医师胡明补充道。不仅如此,“爱之行”项目的医护人员还会给收养家庭提供专业的护理知识和说明,为他们接下去照顾孩子,提供坚实后盾。
医疗的温度,通过这样一批“爱管闲事”的医护人员,体现了出来。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