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社会 > 正文

导师眼中的师生关系: 君子之交

日期:2018-04-19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编者按:从女博士罗茜茜12年后实名举报北航教授陈小武,到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杨宝德不堪导师精神压迫溺亡、武汉理工大学因认义父子关系的“陶崇园坠亡事件”,再到近日就师生恋掀起新一轮的非议。时至今日,人们谈及师生关系,不再是“青春象牙塔”似的轻松话题。“师生关系异化痛点”“纠正跑偏师生关系”成为新闻焦点,校园给人的印象,似乎多了些杂质。据一项关于师生关系的调查表明:60%以上大学生路遇老师从不打招呼,甚至会绕道而行。师生之间,到底怎么了?
  近日,记者专访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组织胚胎学与遗传发育学系副主任黄雷老师,这位从业二十多年的老教师,道出了师生之间与众不同的特殊关系。老师,不再是简单的“教书匠”,而是从学术到心理,再到情感、价值观上言传身教的特殊角色。
  
口述|黄 雷 整理|吴 雪
     
“问题学生”背后大多有“问题家庭”
 
  1996年,我跟随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夏家辉攻读研究生,那时候我就已经开始参与教学工作。那时的我,既是学生又是老师,是双重身份。    
  那是20世纪90年代,研究生不像现在一样“一抓一大把”。夏家辉老师严以律己,言传身教,从知识面到科研素养,再到品行三观,全方位培养我们成为合格的科研人才。学生时代我们对教师特别尊重,老师的话很有权威性,一旦老师指出哪里不好,我很快就会查漏补缺。在传统教育理念熏陶之下,当时我们觉得得到老师的认可,是一件很有成就感且愉悦的事情。
  11年前,我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深造回国,正式从学生转变为全职教师。身份的转变,随之而来是强烈的师生关系的反差。以往学生读书是热爱科研,现在不同了,更多是拼学位、拿敲门砖、找好工作。我觉得,兴趣及热爱是深造的第一步,如果不具备,被动还是主动学习,将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 
  我这些年的感受是,与现在的学生相处,常常要“带着、哄着”做事情。我把学生分成三类:有20%的学生,对自我目标清晰,属于“不太费劲型”;有60%是懵懵懂懂,需要“导师助推型”;另外,剩下的20%,可能是“推不动型”。
  现在学生之所以难带,从学生角度来讲,一些学生不是因为兴趣而选择这个专业,在求学过程中,多少会出现心理上的“拧巴”;从社会大环境分析,受互联网影响,学生接触信息广,获取渠道多,这一方面让学生视野开阔,但也会造成人生目标不清晰。
  我也遇到过棘手的学生,我比较怕那种听不进别人任何意见的学生。在我看来,“逆反”的问题学生,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学生中的确有我行我素、独生子女、吃不了苦且玻璃心的,他们连父母的话都听不进,老师的话就更不管用了。我觉得,这部分学生本质上还是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型。
  还有一些学生,功利心比较重。“谁谁谁的老师不骂他了,谁谁谁不用做事就发文章了、谁挣的钱比我多了。”我知道学生中间有这些说法。其实,“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都是从学生过来的,从来没有从天而降的“成功馅饼”。
 
正常师生交往要鼓励
 
  师生之间,不是父子,不是师徒,不是老板与员工,更多应该是“亦师亦友”的君子之交。这条“三八线”,不能,也不该越界。
  我之前关注到作家六六对师生关系发表的言论,她说:“你伺候伺候老师,那不是应当的吗?”可是对于“应不应当”的讨论,恐怕忽略了当事人“愿不愿意”以及“不愿意是否有得选”的问题。我认为,针对“做事情”的定义,一定要有明确的界限。如果纯粹为了科研,围绕自己的专业多做一些事情,践行美国教育学家杜威的“做中学”方法,没问题。但如果是老师的家务事,则尽量不要劳烦学生。
  师生之间,不是家人关系,学生的时间,更多应放在学业上。 
  最近大家议论的师生恋,我觉得因为老师和学生之间权力地位很不对等,一定会有利益纠葛。但每年高校培养了那么多学生,师生恋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少的,不良教师不能代表大多数老师。最近,有人提议“高校应全面禁止师生恋”,我认为,本质上就是防止权力被滥用。但一刀切或许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抛开师生的特殊身份,单身恋爱也无可厚非,但需要从法律和道德上规范其行为。
  但是,正常的师生交往必须要有。节假日,我都请学生到家里吃饭,上次有学生生病,我跑去瑞金医院探望,确保没问题,才放心。我想,带有界限感的交往,并不会引发什么非议,反而释放了学生的压力,很有必要。
  然而,这并不代表老师要在学业上放低“严格教导”,学业上是导师,严格是准则,生活上是朋友,建立好彼此认同的“双重标准”,才能促进师生关系的良性循环。
  这些年有很多学生抱怨“老师上完课就走人”“大学四年,专业老师都不认识我”。对于这种现象,我会尽力避免。如果只是上课,与本科生交流的机会确实少,我一般课前早去会儿,课后晚走一会儿,找机会与学生交流。因为我既是老师,又是区人大代表,定期了解学生的诉求,已经成为我的工作习惯。
  我希望学生能将“热爱”作为人生的理想和目标。科研不是好玩的事情,如果热爱,即便废寝忘食也想达成目标,反之,则只会局限于“完成任务”的敷衍。热爱是一种天赋,如果到大学,你都不知道自己热爱什么,老师也很难帮到你。我觉得可以借鉴国外的解决方案,比如,美国高中生、初中生,每个礼拜固定留出一段时间做志愿者,你可以去肯德基麦当劳端盘子,你也可以到银行去开门,你可以到实验室做科学实验,你也可以到医院做导诊。从这些社会实践中慢慢找到自己的爱好,如此一来,考大学,选专业,方向也就清晰明朗了。
  从对老师的要求来说,所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
  这是一个很好的时代,老师要用优秀的思想、广袤的心胸影响学子,老师应该是学术上的明灯、学生品德的楷模、科研中的助手。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