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才战第二季,谁的动作更大?
阅读提示:这场城市大战,或将深刻改变中国,也注定与我们每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
2018年,春暖花开,中国各大城市正发生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抢人。“战况”之激烈,可以用“史无前例”来形容。
西安无疑是动静最大的。3月22日,西安市公安局突然宣布一项惊天计划:在校大学生,仅凭学生证、身份证就能在西安落户。“新政”实施头一天,紧急落户的人数就达到创纪录的8050人。据说为安排一位女博士当场落户,西安公安调集警车火速接送,10分钟就闪电落户。春节前,西安甚至召集500多户籍民警开誓师大会,发誓要拿下这场“抢人攻坚战”。
由于用力过猛,“西安抢人”很快被编成了段子——去西安走亲戚,警察问:“是西安人吗?”答:“不是,是来走亲戚的。”警察:“带回派出所,按投亲靠友条件落户。”去西安站转车,警察问:“是西安人吗?”答:“不是。”警察问:“什么学历?哪年毕业?”答:“本科学历,今年毕业。”警察:“带回派出所,按学历落户,火车票报销。”
靠着天雷滚滚的“抢人”作战,西安在2018年前3个月抢入21万人,逼近2017年全年抢入25.7万人的战果。
别怪“十三朝古都”太“凶残”,现实也总比段子更魔幻。事实上,2017年,广州、南京、郑州、成都、杭州、武汉和合肥等多个城市都出台了人才新政;2018年3月份,北京市和上海市也分别出台引进人才管理办法、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
从“送户口”到“送补贴”“免费住”……各大城市“抢人大战”持续升级。据不完全梳理,全国目前约有24个省市出台了人才政策,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或中心城市,二线城市居多。另从今年一季度的数据来看,引才政策已经初步显现其效果,人口流动带来的影响随之浮现。
如今,每座城市都吆喝着“城美、钱多、速来”,落户零门槛、工作生活补助、租房买房补贴等成了“抢人”标配。
联想起数年前这些城市还俨然高冷、拒人千里,“抢人大战”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3个月引进人才等于以往1年
经历毕业招聘季的反复考虑,去年从上海某知名高校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严蓉最终没有留在上海,而是选择前往成都。来自河南的她告诉《新民周刊》记者,当时很多省市都到她学校来招选调生,她通过了四川和陕西的笔试和面试。“综合考虑了成都和西安给出的条件,加上成都是西部第一大城市,环境比较包容,提供的岗位也更好,我看好它的未来前景,所以最后选择到成都工作。”
早在2017年,二线城市的“抢人战”已经打响。率先挑事的,据说是“九省通衢、千湖之城”、号称“东方芝加哥”的大武汉。
2017年初,时任武汉市委书记的陈一新,放出“5年留下百万大学生”的豪言,为此开出三副“猛药”:一是零门槛落户(40岁以下大专、本科全要,硕博不限年龄都收);二是年薪给保底(专科4万、本科5万、硕士6万、博士8万);三是住房加保障(大学生买房、租房全8折,全国首创)。为抓落实,武汉还专门成立“招才局”,“抢人”被列入“一把手工程”。
效果立竿见影。2017年,武汉人潮汹涌,落户大学生暴增30万,成为大学生最青睐的二线城市。
而与武汉“神同步”、被赞为“来了就不想走”的成都,也不甘落后地推出“人才新政12条”,条件优厚得不像话:面试给补贴(1000元),求职免费住(7天),本科就落户;租住公寓要是满5年,还能以低于入住当年的市场价买下。这让成都受欢迎程度也瞬间爆棚,2017年户籍数暴增36万,竟然超越了大武汉。
有意思的是,2018年3月,杭州各大地铁站惊现“成都·许你一个美好的未来”广告牌。抢人抢钱抢地盘,竟然抢到西湖畔,除了成都也没谁了。
这下,所有城市都急了:再不动手,人要被抢光。一场波澜壮阔的“抢人大战”正式打响。南京、长沙、郑州、济南……20座城市相继出台了吸引人才的相关政策,户籍、住房、补贴等成为密集的优惠选项。
随后,一线城市的加入,则标志着“人才战”的进一步升级。3月21日,北京提出要建立优秀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3月26日,上海提出要打造“人才高峰”,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而广州、深圳,此前都已经拿出了各自的人才新政。
最新的消息是,5月16日,抢人大战再次杀出“程咬金”——天津发布了新的人才引进政策“海河英才”行动计划,零门槛落户在天津成为现实。自5月16日中午12:30至17日早上8:30的统计数据显示,已经有30万人登录并下载“天津公安”App办理落户申请。天津发布称:“百万人才争涌津门”的恢宏气势已经显现。
政策“热浪”助力,尤其是在前所未有的落户新政推动下,多地户籍人口呈现“井喷”。今年第一季度,西安自市外迁入户籍24.49万人,人口机械增长是2017年同期的11.5倍,是2017年全年的1.2倍。换言之,西安3个月迁入的户籍人口超过去年全年。这当中,人才引进、大专以上的学历落户人员占新落户总人口的54%。
今年一季度,大学毕业生留武汉创业就业热度不减,已近10万人,办理大学毕业生落户3.9万人。从2017年8月到2018年1月底,长沙新引进10万余名海内外优秀人才,公安机关办理高校毕业生“零门槛”落户3.2万余人。
“抢人”动力:卖房、消费还是人口红利?
积极引进人才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无论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还是各类二、三线城市,一直都有吸引人才的政策。只是,过去的人才政策有着比较高的落户门槛。
在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首席经济学家李铁看来,中央新型城镇化政策是各地“争抢人才”的大背景。
中央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地级以下城市要完全放开对外来务工人口的户籍限制;同时也提出了“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等要求。
“从地方户籍制度改革的实践来看,中西部的一些大城市实际上已经放开落户限制了。为进一步贯彻中央关于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要求,各地采取一些措施吸引人才,也是一种必然现象。”李铁认为,目前媒体渲染的所谓“抢人大战”,其实并没有那么突出,“现在各城市纷纷强调要‘吸引人才’,而且再次明确了各自的人才落户条件,其实也与当前很多城市发展中面临的房地产市场困境密切相关。在这一轮‘人才争夺战’中,许多城市之所以规定只要有大学学历,就可以无门槛落户,背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希望能刺激当地需求,比如说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尤其是楼市需求。”
李铁表示,有些城市利用“安居房”“公租房”“公积金贷款优惠”等来吸引人才。如果把宣布人才政策的这些城市挑出来,分析一下他们的房地产库存情况,肯定会发现,一定程度上存在积压现象。
但对富有远见的城市来说,“抢人”绝不只是为了在“房住不炒”的新时代再多卖几块地。其目的必是长远的,是为了抢夺最后的人口红利,为城市的百年辉煌奠定胜机。
数据显示,“中国最具活力的城市”排名靠前的基本上都是外来人口占有很大比重的城市。如深圳的常住非户籍人口是户籍人口的2倍多;北京常住外来人口794.3万,占常住总人口的36%;上海有外来常住人口972.68万,占常住总人口40%。这种人口结构不仅意味着人力空间配置的资源流动,而且意味着城市的开放和城市的活力。
回想2017年年末,当朋友圈晒满“我的18岁”和最早一批“00后”即将成年时,国家统计局则公布了一连串让人忧心的数字:2017年,中国新出生人口仅为1723万,较2016年再减63万。
新生人口遭遇断崖并非新闻。但它导致的后果是,00后(1.6亿)比80后(2.47亿)足足少了8700万人。这个数字超过了德国的总人口数。
如果说,相对于中国基数庞大的总人口,“少子”问题还不是很突出的话,同样是2017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达2.4亿(老龄化率17.26%),劳动力平均年龄高达37岁。
“少子化+老龄化”同步袭来,引发的叠加后果表现在家庭中,就是夫妇二人赚钱,却要养活一个孩子、两对父母;而它表现在城市里,就是劳动力不足、养老金压力,进而导致新兴产业不振、房产价格下跌。这恐怕是任何城市无法承受之痛。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黄石松就指出,“抢人”政策一定程度上也是地方在未雨绸缪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包括解决养老金缺口问题,减轻公共财政压力;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的速度;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缓解老龄化可能导致的社会活力下降等。尽管目前落户集中的城市,其平均年龄变化数据还未出炉,但不难估测,这样的势头再持续一段时间,城市肯定会更年轻。
而武汉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孙志军则毫不避讳地表示,留下百万大学生不仅是人才战略也是人口战略,“要为武汉市赢得第二次人口红利和第一次人才红利”。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轮“人才战”期间,还有一个数据触动了人们敏感的神经:2017年,北京、上海、天津的常住人口和外来人口,首次“双降”。“逃离北上广”呼喊多年,终于略见行动,哪怕北京只减少2.2万常住人口,也是1978年以来从未出现过的奇景。有统计显示,北大毕业生的留京率,已从2014年的55.87%跌至2016年的46.22%,半数以上离开北京。
房价高、房租贵、交通堵、落户难,是一线城市的通病。在这个节骨眼上“抢人”,可以说是二三线城市可遇不可求的机会。
人才来了,你留得住吗?
“真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最倒霉的一届无疑了,去哪哪不行,干啥啥不顺。”5月15日,严蓉在朋友圈转发了成都出台《进一步完善我市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通知》,并配了这段文字,“政策变化太快,难道人来了,就可以不管了吗?”
严蓉现在在成都龙泉驿区的一个事业单位工作。“就我们这一届开始分配到区县工作,之前选调生还都是在市里。”严蓉说,到成都后,她的户口落在了龙泉驿,“这里就是个高新区,很偏。原本我是想在市中心买房的,新政一出我还得等一年才可以去市里买房。”
让严蓉更不满的是,当初招人时承诺的人才公寓也迟迟没有兑现,“我们区的好像都还没建呢!幸好我们单位有套闲置的空房可以让我住,跟我同批来的很多人都只能自己在外租房。”
此外,严蓉说,因为她属于省委组织部招聘的人才,来到成都之后只做了一场培训,之后就没有人管了。“现在他们开始新一批的招聘工作了,更没空管我们了。” 严蓉所在单位认为她是组织部招的人,安排的工作虽多,但都不是重要的岗位。“单位觉得我迟早是要走的,干的活没有上升空间。我现在就是两头都不管,很尴尬。”严蓉表示,当初因为在上海海买不起房才选择来成都,“这是要逼我回去吗?听说我们的绩效奖金也有可能取消,如果真是这样,我可能还真的会回上海。”
引进人才不是“一锤子”买卖,从引进来到留下来,中间还要跨过不少槛。严蓉说,人才政策体现了各地对未来发展的需求,但去不去还要看当地提供怎样的机会;留不留,还要看城市能不能提供好的公共服务和保障。
严蓉坦言,对所在单位总体还是满意的,但人才政策的落地,目前看还存在种种障碍。
事实上,留住人才不仅仅要靠“感情牌”和政策本身,城市环境、发展潜力、产业布局、就业机会、社会保障等“内功”,同样是人才们重要的考量因素。一位业内专家表示:“最重要的是围绕事业平台、环境文化、制度尊重这三个基础,通过市场拉动和政策带动把人才留下来。”
对近期一些地方政府通过多种措施引进人才的“抢人大战”,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日前回应说,既要“引才引智”更要“用人留人”,把人才留在当地,实实在在为当地经济发展做贡献。
孟玮指出,把人才留下来,关键一点是政府要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和政府服务,不断优化城市的硬环境和软环境,为人才干事创业营造富有活力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保障。
“抢人”之后是“抢企业”
二三线城市中谁能真正脱颖而出,目前还未见分晓,但一线城市,真的输了吗?
2017年年末,上海大学大四学生张凯在经过竞争激励的秋招后,与建业地产股份公司签署了三方协议,决定本科毕业后前往郑州工作。
张凯说:“决定前往郑州工作是多方面考虑,跟人才政策没有太大的关系。”
2017年起至今,以杭州、西安、武汉、成都、南京为代表的“新一线”城市陆续出台了人才吸引政策。刚刚跻身于“新一线”城市的郑州于去年11月开始实施“智汇郑州”人才新政,其中提出:对新引进落户的博士、35岁以下的硕士、本科和预备技师(技师),三年内按每人每月1500元、1000元、500元发放生活补贴。郑州市青年人才首次购房补贴标准为:博士每人10万元,硕士每人5万元,本科毕业生每人2万元。
张凯算了一笔账,入职后每月工资为6600元,每年按照18个月发放工资,除此之外,还有年终奖等奖金福利,年收入为13万元左右。作为本科毕业生,人才新政实施后,张凯最多拿到购房补贴及生活补贴共38000元。他认为有补贴当然是好事,但是并不构成足够的吸引力。
在秋招中,张凯共考虑了上海、杭州、西安、郑州4个城市,并对几十家公司投递了简历,最终获得碧桂园集团、三棵树涂料股份有限公司、旭辉集团上海及建业地产股份公司4份面试通知,工作地点分别在无锡、上海及郑州。
在获得前三份通知后,张凯一直在犹豫。上海两家公司给出的年收入均在10万左右,在上海可以生存,但生活水平不会太高。
出乎张凯的意料,他在建业地产股份公司的三轮面试中,从同组4名985高校的研究生中脱颖而出,公司承诺的月收入,相当于郑州一平方米平均房价。建业地产股份公司为河南最大的房地产公司,每年招聘首先从北京、上海高校开始,张凯说应聘的不少都是外出上学的本地学生,综合考虑发展前景和生活压力,最终老家在河南的张凯决定回郑州。
“我认为最近各个城市出台的人才政策,对我们的毕业生吸引力还不是那么大。”上海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傅新华在接受《新民周刊》的采访时表示,学生在“择业择城”时不光是为了钱,最看重的还是发展潜力。
根据麦克斯资讯公司为上海大学调研的《上海大学2017年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2016年,上海大学毕业生中83%初次就业在上海,5%的学生初次就业在长三角地区,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
在傅新华看来,上海大学的毕业生在本地拥有一定的竞争力,不过,由于经济压力等多方面原因,三分之一初次就业在上海的学生可能在三年内离开上海,去往二三线城市。
采访中,除了张凯,不少学生都提到,杭州是他们考虑的范围。原因有两点:第一,网易、阿里巴巴等大型互联网公司都在杭州,往往能够带来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发展前景;第二,杭州环境较好,生活质量较高。
上海大学大四学生方城,在2017年保研浙江大学计算机专业,将于今年9月份开学,目前正在网易人工智能事业部实习。他表示如果可留任的话,月工资在1.4万-1.8万,一年发放14-18个月工资,毕业后很有可能在杭州工作。研究生马琏家乡在杭州,她表示如果能在杭州找到薪资不错的工作,很愿意回去。
“新一线”要崛起,复制不了北京的“天时”,得不到上海、广州通三江、达四海的“地利”,唯一能学的只有深圳——海纳百川、广聚贤才,赢在“人和”。
可以预见的是,“抢人大战”过后,二三线城市极可能再掀起一轮企业争夺战,以奠定未来城市发展的产业格局。在“抢人”中胜出的城市,在产业争夺战中可能强者更强;后知后觉的城市,亡羊补牢、为时不晚(4月4日石家庄加入战团);而那些“不知不觉”的城市,只能坐视“失血”,跌落产业空心化、老龄化的深渊。
这场城市大战,或将深刻改变中国,也注定与我们每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有句网友评论很有意思:如果你逃离了终将衰落的家乡,却陷落在意外衰落的他乡,显然是另一种人生悲剧。(文中严蓉、张凯、方城、马琏均为化名)
链接:“海归”最爱杭州
2016年,杭州“海归”人才净流入比例全国最高,成为过去五年对“海归”吸引力上升最快的城市,在高端人才的引进数量上就已经超过了北京、上海和深圳。
2014年至今,杭州累计引进具有海外留学及海外工作经历的人才高达2.3万人。落户杭州的海外人才中有多达94.1%集中于信息软件、生物医药、新能源、金融服务等。
为海归“牛人”准备的人才政策
百人计划:“百人计划”是1994年中国科学院启动的一项高目标、高标准和高强度支持的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百人计划”实施20年,引进培养优秀人才2145人,让一批优秀人才成长为新世纪科技领军人才和学术技术带头人。
千人计划:“千人计划”是“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简称,是我国目前最高层次的海外人才引进计划。该计划从2008年开始实施,主要是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用5到10年时间,在国家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中央企业和金融机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等,引进并有重点地支持2000名左右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
青年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于2010年12月正式启动。入选“青年千人计划”的海外人才须全职回国、来华工作,并主要在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含转制科研院所)工作。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