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你敢做最真实的选择吗?
实习生 | 张玮
“大龄剩女”“第三类性别”“女强人”“女博士”“全职妈妈”“贤妻良母”……这些几乎都是描述女性时带有标签性质的词汇,有的充满赤裸裸的性别歧视,有的至今让人模棱两可。
与之对应的是,“女性”的社会角色到底是什么?女性应该如何合理地认识自己?身为女性,在面对什么样的标签时可以理直气壮地回击?又在面临眼花缭乱的选择时,该何去何从?
9月18日-9月19日,2018上海妇女发展国际论坛暨造就WOMEN大会在上海召开。据悉,该论坛创办于1998年,始终秉承为女性发声的宗旨,不断聚集各界力量,为公共政策制定和咨询,为总结女性发展经验和成果,促进中外妇女的交流合作,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今年,论坛以“真实的选择”为主题,并首次以开方式演讲的方式,邀请了美国、英国、加拿大等30多个国家和国内的女性行业领军人物进行演讲,分享自己关于“女性”的种种思考——女性与事业、与家庭、与平等、与婚姻、与选择……旨在为“女性”问题提供更多的解读。
法国存在主义作家西蒙·波伏娃曾说:“女人不是天生的,社会女性的外在形象也不是‘天然’的,是被塑造出来的。女人在看待自己和做出选择时,不是根据她的真实本性,而是根据男人对她的规定。”
但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两性间越来越平等,这些年,女性在不断观察自己,修正自己,以自己独有的生命体验,实践着对于生活的种种梦想。
如今,面临各种选择时,女性是该面面俱到地去迎合社会对于她的各种角色期待,还是在多元化空间下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
希望这一次,她们的选择更加真实。
航天梦在,奋斗不会停歇
张艳丽来了——只要听到这句话,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二十一研究所(以下简称“21所”)电机生产车间的工人们都会不由自主地精神一振,随后调整坐姿、挺直腰背、放慢呼吸,工作得更加仔细。
“工人们都怕我。”对于这一点,身为21所电机事业部高级工程师,1981年出生的张艳丽心知肚明。但外表文静、说话轻柔的她怎么就成了工人们口中最怕的人呢?这还要从她为“嫦娥三号”、火星探测器、“天宫”空间实验室等60余项国家重点工程设计配套电机说起。
“这批电机,报废。”张艳丽指着一批工人们辛苦缠绕好的电机说,就在刚才,这批电机已经通过全部仪器设备审核,各项指标完全符合要求。
“这些线圈没有按规定缠绕,偷懒了。”张艳丽解释道,按照设计,这个电机的每一根铜线都应该由底部的小孔缠绕到定子上,但工人一般先在转子上缠绕几圈,再从底部穿过,这样缠绕一个电机的时候能比完全合规操作省力不少,而且仪器设备也检测不出来,所以工人们已经习惯用这种方法缠绕。
但张艳丽知道,这批电机要用于“嫦娥三号”探测器,也就是要在月球上经历昼夜300℃温差,“一丝”在地球上检测不出来的误差,很可能在太空极端环境下被放大而造成设备停摆,这份工作的任何一个细节都不能马虎。
张艳丽这样要求工人,也这样要求自己。一个拇指般大小的电机,光数据档案袋就有六七个,每个大约有30厘米厚,小到用了什么牌子的胶水、大到每一个零部件的参数都记录在案。在项目攻坚阶段,一天跑几次车间是常有的事,这时工人们又紧张起来,张艳丽又来了。
在旁人眼中,张艳丽是幸运的,因为赶上了国家大力发展航天事业的好时代。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专业毕业后,入行才三年的张艳丽就接到了为月球车设计电机的任务,那时的她才28岁,这是每一个从事这份事业的人都梦寐以求的工作。
但张艳丽自己知道,女性在科创领域总是面临着各种潜在的偏见。“我虽然成绩优异,但是在工作初期并不受重视。”论坛上,张艳丽分享了她从业之初的艰难到最终获得领导肯定的经历。
曾经是校优秀毕业生,学院党支部书记的张艳丽带着她的骄傲来到21所。入职第一天,张艳丽清楚地记得自己精心挑选了一套裙装,配上一双高跟鞋。但一到办公室,同事们都向她投来了异样的眼光,“你怎么穿这样来上班?”看着同事们裤装、球鞋的打扮,张艳丽心里顿时“咯噔”了一下。
之后,现实还“扇了她一个大大的嘴巴”。和她一起入职的还有两名同校毕业的男同学,他们的师父看到他们都喜笑颜开,而带张艳丽的师父却满脸失望与无奈。旁人甚至还跟她的师父调侃道:“你怎么这么倒霉?带了个女徒弟有什么用啊?”
“当一同到单位报到的男同学设计的导弹都上天了,我却一个课题都没有接到。”张艳丽回忆道,“当时有人直接劝我说,‘你离开吧,这里不适合你’。”
张艳丽不愿意做一个逃兵,也很不服气。凭借自身的努力,一年后,她终于拿到第一个课题,此后她又接到了越来越多的项目,并于2009年承接了“嫦娥项目”。
拿到这份沉甸甸的项目后,张艳丽也曾惶恐,她拜访了所里的老同志,他们有点羡慕又认真地对她说:“认真做,当你老了回想起来,曾经为国家的伟大工程出了一份力,你会非常自豪的。”
后来还有人建议她转到管理岗位,因为“更有前途”。在面对是继续从事研发还是管理的职业选择时,张艳丽依旧选择了研发,她说,希望看到自己研制的飞行器飞向深空。
2013年12月,当看到“嫦娥三号”航天器稳稳落在月球表面,实现了我国航天器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的那一刻,和许多航天人一样,张艳丽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泪。“不从事这份职业的人无法理解你设计的产品最终被用上时那种感觉,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她说。
张艳丽主要从事的是旋转变压器的研发设计,在月球车、空间站、雷达等航天设备上,都需要一种测量角度的元器件。太阳翼翻板是月球车能量的来源,它打开的角度需要实时根据月球车的行进位置而调整,以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吸收太阳能,这就需要一个测量元件来测量角度。同理,车轮、相机也需要角度反馈。
凡是航天产品,设计时都讲究轻巧二字,这是因为每重一克,发射上天的燃料就要多用一分。在此之前,我国这个规格的电机从来没有经受过高低温如此悬殊的恶劣环境,这意味着设计师需要从无到有,设计一个能够经受超大幅度温度变化的微小电机。
有一次在实验过程中,当时怀有身孕的张艳丽大出血,医生建议她立刻停止工作休息。但她依然舍不得正在攻坚的项目,奋战到生产的前一周。
女性面临选择时的艰难可见一斑。最终,张艳丽用她的成绩获得了领导的肯定。“为了这句肯定,我可是等了整整八年。”说到此处,张艳丽明显提高了音量。
如今,当她三岁的儿子从电视上看到月球车时,张艳丽不仅自豪,还十分幸福地告诉他说:“上面有妈妈设计的产品。”
“嫦娥四号”降落月球背面、“嫦娥五号”采样后返回地球、2020年探测火星……中国的航天梦不止,张艳丽的奋斗也不会停歇。她用“不服输”的劲儿,默默地为中国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科创大道上, “她们”在奔跑
今年是上海妇女发展国际论坛20周年的日子,论坛将目光聚焦在了工作在科创前沿的女性。
2015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全球妇女峰会上发表“促进妇女全面发展,共建共享美好世界”的重要讲话,在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每一位妇女都有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今年4月,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讲话中指出,妇女应该坚定理想信念,勇于建功立业。
事实上,上海的确还有很多和张艳丽一样奋斗在科创领域的杰出女性。
上海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市妇联主席徐枫便在论坛的致辞演讲中重点介绍了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的“她”力量。
徐枫表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当前上海正在积极推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的中心,在未来的五年中,科创中心建设要加强推进,科创中心的核心功能要显著增强,要推进人才政策的创新突破,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的环境,要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承载区,是创新创业蓬勃潮涌。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上海妇女在科创中心建设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徐枫指出,上海各类女性人才的贡献率与日俱增,“在科研成果创新领域,女性与男性一样可以成为杰出的科学家,高精技术的杰出人物,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和认可。”据2015年市妇儿委发布的“上海女性人才贡献率研究报告”显示,上海女性人才贡献率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而近年来,上海女性人才贡献率稳步增长,并且随着人才划分标准的提高,上海女性人才贡献率逐渐接近甚至高于同期的男性。按照大专以上学历人才划分标准,上海女性人才贡献率为23.65%,占全体人才贡献率49.44%。
徐枫还特别提到了,自2000年起,上海已连续开展十届“巾帼创新奖”评选。该奖项堪称上海科创女性心中的“诺贝尔奖”,目前共有99位杰出女性获“巾帼创新奖”和“巾帼创新奖”提名奖,10位青年女性人才获“巾帼创新新秀奖”。
“一个社会要进步,总需要一些杰出人才的引领。上海巾帼创新奖的设立,使高新科技领域众多的优秀女性脱颖而出,这些杰出的女性是自信自强,积极向上,进取心强烈,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她们也激励着上海越来越多的女性投身科创中心建设的潮流中。”徐枫说,上海良好创新生态正是彰显“她”力量的沃土。
今年7月市妇联进行的“女性科创人才发展调查”显示,女性科创人才选择上海作为自己职业发展城市的主要理由是对上海创新生态系统良好运行的肯定,其中认为上海城市综合竞争力强,国际化程度高的超过60%,认为上海具有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的达到57.1%。女性科技人才对上海的创新文化氛围持有非常肯定的态度,认为创新文化氛围浓厚和良好的高达80.9%。
徐枫表示,上海良好的创新生态氛围,为女性科创人才能够做出贡献提供了大有作为的舞台,而女性科创人才自身的努力,又极大地促进了女性创新的生态氛围。
互联网时代,女性迎来发展新机遇
在本次妇女发展国际论坛召开的同时,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也如火如荼地在上海进行。
分众传媒首席战略官、首席信息官陈岩以《创造的真实·迎接新时代》为题在论坛上进行了演讲,在她看来,互联网给人们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更为女性创造了成为自我的机会,这也是她在不久前参加APEC妇女经济论坛时,与会企业家们的共识。
陈岩表示,互联网时代,女性更愿意在网上消费,同时把她们喜爱的内容、消费的内容进行传播,她们在互联网世界可能不仅是消费者,同时还是传播者。
互联网到底给女性的发展带来何种机遇?陈岩随后分享了两个小故事。
在中国城市里,一个很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是Papi酱。2015年,她非常火,很多人都知道,她在网上做一些小的视频去传播,得到了非常多的流量,并且最后还得到了投资,还拍卖了广告,造就了一个新的创业传奇,她的广告拍卖了2200万元。
而在中国农村,浙江偏远山区里的一个妇女说要在家里陪伴孩子,但是也希望能够有就业、挣钱的机会,给父母和孩子更好的生活。因此,这个妇女通过分众传媒的支持,在网上开了网店,把她们当地的农副产品卖到了全中国,甚至是卖到了东南亚。她不仅自己开店,还带领村里的其他住户,让他们做包装,为当地的其他村民提供就业机会。随着她的生意越做越大,她说:“只靠我自己是不行的,我利用我学会的互联网机会,带动更多的村民去学习,帮助他们开网店,帮助他们成为另一个独立的创业成功者。”
“所以说,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看到,无论是在中国的偏远山区,还是城市,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借助技术的力量,取得自己的事业成功。”陈岩说,“我们感恩我们生活在一个美好的时代,互联网为女性打开一扇窗,给我们一个机遇。”
如今,不仅是互联网,人工智能也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这些技术的进步,技术给人们的生活,以及企业的经营,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这种技术的进步,让一切变得更有效率。
在人工智能时代,女性是不是更容易被淘汰?陈岩用自己的经历否定了这一疑虑。“我自己大学读的法律,研究生读的经济学,跟技术一点关联都没有,但后来我发现自己对技术不断地坚持,不断地学习,没有什么事儿是不能够克服的,我现在满嘴都是一些新鲜的过去没有听到过的词。只要我们坚持学习,就能跟上这个时代的进程,女性必然有很大的发挥的空间。”
马云曾说,上个世纪是以知识为结构的,企业是越大越好,讲规模、讲标准、讲理性。但在本世纪,世界上的企业是“越好”越好,做好企业要比做大企业来得重要得多,“男人只会把企业越做越大,而女人可以把企业越做越好。所以我担心的不是女性未来找不到工作,而是男性未来会找不到工作,因为机器会把你的理性做得完美和极致。”
陈岩非常赞同这一观点,“过去农业社会体力很重要,所以说男性为主导。在工业社会,以机械化、大生产为主,所以还是男性非常适合。但是今天到了这个互联网、人工智能的时代,特别理性的事情,更容易被机器所取代。相反,在以服务为中心导向的社会中,女性自身的特点就非常适合这个时代。女性的善于沟通,擅长情感管理,给女性带来了很多的机遇,女性的特质不再成为我们事业的一个障碍。”
的确,互联网带来了便捷,让人们交水电煤费可以在网上,甚至是买蔬菜、买生鲜都可以在网上下单,都可以按照你的要求,在指定的时间送到你的家中。技术的提升把女性从过去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让她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
“一切皆有可能,女性更要保持初心、不断学习,勇于拥抱这种时代的变革,勇于拥抱技术给我们带来的机会,创造、改变未来。”陈岩相信,女性在未来一定会有更大的空间,更多取得成功的机会。
链接:嘉宾精彩观点分享
事业注定是雷池?
小红书的创始人瞿芳却亲身证实:“女性不仅可以创业成功,更能在创业中认识和妥善安顿自己——别人眼中的自己、自己以为的自己、内心渴望的自己。”
破除偏见是一项长期工作
美国女工程师协会首席执行官兼执行董事凯伦?霍婷(Karen Horting)表示,在美国工程领域的各个方面,女性依然是少数。这背后有着隐藏在性别层面的种种偏见,如何破除这些偏见是一项长期工作。另外,是否应该让更多女性进入工程领域依然还是个争议性话题。
到底生不生二胎?
“虽然科技让我们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但全面开放二胎对个人、家庭、医生仍然是个挑战。中国正在面临女性生育年龄不断后退的问题,如何让高龄女性能够安全健康地生育是当前的重大医学挑战。”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院长黄荷凤表示,由她主导的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技术和出生缺陷阻断技术为高龄生育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全职妈妈最完美?
“为了孩子好”、“女性天生属于家庭”、“母亲全职最光荣”,看似三观极正的道德评价,看似无懈可击的分工理由,一批女性确实也这么认为。复旦大学家庭研究中心主任沈奕斐认为:“半流行半传统文化下的社会推崇虚假的榜样,而不问女性的真实感受,在社交压迫之下‘真实的自我’会被阉割,女性或者投身事业而陷入对家庭的内疚,或者因为家庭牺牲自己而化身怨妇。”
不结婚就是怪胎?
催婚成了时尚。大龄未婚成了怪胎。没得选择、没得等待。著名舞蹈家、主持人金星用自己的故事公开说NO!她坚持婚姻就是选择,选择就是责任,代表了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而在选择多得让人眼花缭乱的时候,去认清自己想要什么、可以放弃什么或许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