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社会 > 正文

伊华:摩登女性直面“生死”

日期:2018-09-28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女性的使命绝不只是在自己的小家里,我觉得自己是为了改变而来。”这一回,伊华用了22年的时间把殡葬也变得美起来。她相信,一个连“死”都能做好的城市,“生”就不会是问题。
作者|周 洁


  初见伊华,白底刺绣衬衣搭配休闲仔裤,妆容精致,利落随性中带着精干和妩媚。又有谁能想到,这样一位摩登女郎,竟然是殡葬行业的大佬——中国殡葬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福寿园国际集团的首席品牌官?

  细述伊华的数十载人生,记者发现她的经历却好像是别人的几辈子那么多:从时装模特到房地产公关经理;从外企行政高管到殡葬行业领头人……每一个行当她都尝试过,而每份工作她都不是浅尝辄止。

  难怪有人说,伊华做什么都能轻松成功,如有神助。不过,伊华自己却不认同,她说自己的智力、能力、精力都有限,之所以每份工作都能有所突破,只是比旁人更愿意跳出自己的舒适区,知道如何激发自己上进的那面,不让自己颓废罢了。或许正是这份孤勇和无畏,在旁人的不理解和不看好中,伊华寻找到了自己的“诗与远方”。

  在她的故事中,你能看到每一位独立女性的剪影,也能看到她们,是如何面对自我的真实。


不畏挑战,数度归零寻找真我


  不按常理出牌,不走寻常路,是伊华给大家最大的印象。她向记者坦承:“40岁之前,我给到家里的都是惊吓,40岁之后,则变成了惊喜。”

  伊华出生于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爸爸妈妈对于这个女儿最大的愿望,就是像普通人那样找个国家单位,嫁人生子,然后平安顺遂地过完一生。不过,或许是满族人血液里天生对自由个性的追求,亦或许是水瓶座天生的创新和多变,伊华从来没有按照这样既定路线规划自己。

  “我是一个60后,那个年代的人其实都是中规中矩的,我的家庭也一直教育我,‘女孩子不求台前显贵,但求安稳余生。’但我的个性就是喜欢挑战,希望自己的人生自己来主宰,我也愿意为我的选择承担相应的责任。”说起这些,伊华目光澄澈,掷地有声。

  伊华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长得美丽高挑,是天生的衣架子,因此纺织厂招聘服装模特时,她被一眼选中。“在当时,大家都穿得简单朴素,模特却能穿很多漂亮的衣服。”伊华笑着回忆道。

  不过,这份工作显然不能令父母满意,“他们觉得模特吃青春饭,干不长。”事实上,伊华做了几个月后就主动提出了辞职,但原因是“工作内容太过单一”。

  辞职后的伊华,考上了大学,学习档案管理。毕业后,她果然被分到了父母心仪的国家单位。但做了一段时间,伊华深感“工作内容太埋没我的个性了”。没敢告诉家里人,她又辞职了。

  跳出体制的伊华开始寻找自己的天空,她先后做到了房地产公关部部长和外资企业行政总监,尤其是在外企的那段岁月,令她无限感慨。“当时,上海的第一家外资企业开始招聘,我从前台做起,花了三年的时间做到行政总监,是中国人能做到的最高级别。那个年代,我的工资就达到了每月1100美元。”

  “这难道就是我想要的生活?”20多岁的伊华又开始了新的思考,“幸福来得太突然,会让你失去斗志、安于现状。但太过安逸,这不是一件好事。”

  终于,伊华再次把自己归零了。她在此后用了三年时间,解决了自己的人生大事——结婚、生子。“女孩子在自己每个年龄段找对节奏不误点,这可能是我身上最传统的部分了。”孩子18个月的时候,伊华把重心重新放回工作,“女性的使命绝不只是在自己的小家里,我觉得自己是为了改变而来。”

  再度复出,伊华决心找一份没人做过的事业。也正因此,当年她看到《新民晚报》上登了福寿园的招聘广告后,便上门应聘,最终又在伸向她的数根橄榄枝中,选择了这里安定下来,她记得清楚,入职时,她的月工资只有800元。

  “我还记得入职第一天,没有人恭喜我,家里人全都不理解,也令我充分感受到这份职业所面对的社会压力和排斥。”但伊华骨子里就不是服输的人,压力化为动力,她告诉自己,“我是为了改变而来,总有一天,我要带着这个行业和社会对话。”

  这一回,她变了,一呆就是二十二年;但不变的是,她依然干得风生水起——从业20多年,在她的努力下,福寿园的经营状况不断改善,由她率先提出的“将告别变美丽”“将祭祀变为纪念”“墓园变公园”的新理念也依序铺开……她从时尚行业而来,这一回,她想把殡葬也变得美起来。


把殡葬做美


  在人类有限的生命里,能够学到东西很多,但不包括死亡。初入殡葬行业的伊华也深有同感,“中国人太忌讳谈论死亡了,在许多人眼里,殡葬仅仅意味着火化和埋葬。”亲人离去,家属往往嚎啕大哭,葬礼上悲悲切切,却往往顾不上进行任何对生命本真的思考。

  害怕死亡,是人类的本能。人类学家厄内斯特·贝克曾说:“一直在人类心里作祟的,好像只有对死亡的恐惧,别无其他。”

  但其实,人们越了解死亡,才能越了解自己。在伊华看来,葬礼反而是最好的生命教育场所,“唯有直面生命的乔迁,才能够真正静下心来思考生命的价值,撇去那些人世间的浮躁和名利,真正燃起对生命的渴望和期待。”她认为墓园不是生命的句号,而是省略号,如何对待死亡,决定我们如何对待生命。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殡葬并不是埋葬已逝的躯壳,而是安放我们的记忆、情感、认知,体现一个家庭、社会乃至于国家,在观念层面上的价值。”22年的时间,伊华只做了一件事:把殡葬做美。

  首先,她试图从形态上改变人们对传统殡葬的印象,提出了“墓园变公园”的理念,虽然一字之差,但却注入了浓厚的人文气息;之后,她进一步提出了“将告别变美丽”,从观念上和传统祭祀区分开。人终有一死,如何向死而生?伊华说:“其实我们应该把人在这一世生命的终结,看作是一种生命的毕业典礼,这样悲伤不那么容易过度,反而会促进人的思考。”

  考察了多个国家的殡葬业服务后,伊华着力于打造葬礼的神圣感,也开始为客户进行一些个性化定制服务。“我们想改变原有的葬礼的那种‘131模式’(一枝花、三鞠躬、转一圈),从逝者生前的各种爱好、故事、愿望,还有家人的想法等等还原出他生命的点滴,来设计他的告别仪式,让‘死’和‘生’一样拥有尊严。”

  如今,伊华还希望通过不断内化人才梯队提高服务素养;组建生命学院,把生命教育带到社会上;邀请专家教授为殡葬行业提炼理论内涵等方式进一步与社会沟通。伊华明白改变不是一朝一夕,但她相信,一个连“死”都能做好的城市,“生”就不会是问题。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