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社会 > 正文

男大不婚?女大不嫁!这届年轻人怎么了?

日期:2019-04-03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婚姻家庭观念几千年来已内化到民族的心理。中国家庭有催婚、逼婚的普遍现象。而结婚人数的下降值得政府层面关注。在我国,结婚和生育密切相关,结婚率降低会影响生育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人口数量和结构,最终影响未来国家的经济发展。
作者|应 琛

  在“80后”全面奔四,“90后”全面奔三的2019年,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里,合家团圆的温馨氛围里总免不了也绕不开一个“不太和谐”的场景——被逼婚。

  而与父母逼婚并行的,是中国结婚率一路走低的现实。

  民政部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全国的结婚人数301.7万对,同比下降5.7%。结,还是不结?民政部的统计还显示,这一数据在不同地区有明显的差异——上海、浙江、天津等经济发达地区结婚率普遍较低。专家分析认为,适婚人口数量下降、婚龄推迟、城市化进程加快都是结婚人数不断下降的原因。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思想早已在年轻人中悄然生变——

  交友软件的盛行让性资源比以往更容易获取,发达的交通系统让地理距离带来的限制得以缓解,信息获取途径的便利让人接触到更多生活方式,娱乐产业的发达使得获取刺激得到满足感的方式越来越多元且即时。

  与之对应的是,明确的婚恋关系可能带来的“责任麻烦”意味着放弃更多的潜在交往对象、放弃部分自我可能性。而基于私有制而出现的婚姻制度,随着个体(尤其是女性)经济独立且“家族经济继承”在普通民众中的弱化,婚姻所承担“利益交换和资源再分配”功能变得越来越不明显,女性权利意识的觉醒也让女性从“对家庭的依附以获得经济和情感的保护”中脱离出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代际间的婚育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对于很多“80后”“90后”而言,晚婚、不婚等现象越来越常见,社会包容度也在提高,婚姻不再是唯一的选择。


亲戚都说是我害了女儿


  网上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女孩,父母为了逼婚,到她公司里坐着不走,她迫于无奈,于是和父母推荐的对象相亲结婚,但一个月后就离婚了。这当然是个悲剧,但让她感到奇怪的是,在她离婚之后,父母反倒也没催她再婚。她很难理解这种逻辑——是不是在父母眼里,一个成熟的女性只有在经历过婚姻(哪怕是失败的婚姻)之后,才算是成了一个正常的、被社会接纳的女性?

  今年33岁的王娜庆幸,她的父母还没有像故事中那样极端,也没有将她变成征婚广告上的一条条信息带去上海最著名的那个相亲角。

  在外企担任产品经理的王娜向记者描述了她一个人的生活感受。之前出国读硕士的经历让她养成了独立生活的习惯。归国后一份薪水不错的工作,再加上父母给她买了房,王娜告诉《新民周刊》,一个人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学画画、练瑜伽、会友逛街,也可随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但父母并不是这样想。和很多中国父母一样,我爸妈也有这样一种传统心态:如果子女没结婚生子,他们就觉得是自己的人生大事尚未完结。如果儿女完婚,子孙满堂,他们就觉人生再无挂碍,至少自己已经圆满完成一生使命。”王娜坦言自己也遭遇过爸妈的催婚,她也相信父母催婚的初衷都是希望自己能过得幸福,有人照顾,老有所依,“还好还没‘逼’。但我妈除了经常给我介绍相亲对象之外,还会采取‘卖惨’的方式,比方说在我面前总提谁家的女儿娃都生了,单位里比我小的姑娘结婚了等。有时,她也会有奖励的方式,说如果我和我男朋友去旅行,所有的费用都她来出。”

  只可惜,王娜这些年都没有碰到心动的人。令她困扰的是,“只要你没结婚,无论你在其他方面多优秀,多努力,父母好像都看不到。”

  但在王娜的母亲徐丽看来,作为父母自己已经做出了极大的让步:子女晚几年结婚可以,甚至不生小孩也可以,“但是为什么不结婚,现在的小孩就是有点自私和太没有责任心,总让大人操心。”

  早些年,徐丽还自觉给女儿介绍的对象都不错,“但现在女儿年纪也大了,别人给介绍的,说实话我自己都看不上,但怎么办,谁让她自己拖。”

  事实上,很多中国父母潜意识里都有一张“时间表”:子女在什么阶段应该做什么事,例如大学里不能谈恋爱,但毕业后就应当开始找起来,最好30岁之前结婚……有时这份“时间表”还不是根据子女的人生阶段制定的,而是根据父母自己的状态——有些父母直截了当地说,儿女应该在他们退休之前把人生大事都定下来,之后趁他们还没太老,快点把孩子也生下来。但麻烦的是,现在这一代年轻人不仅在恋爱、婚姻、生子上对精神性的要求大大不同以往,而且更不愿意按部就班地生活,于是,当父母发现自己的“时间表”被完全打乱时,就变得异常焦虑。

  记者的一个朋友就曾吐槽她爸:“大学里不让我谈恋爱,说是早恋。一毕业就想着让我结婚,请问那个人能变出来吗?”

  除此之外,这种焦虑也来自于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在中国社会背景下,成为异类需要承受巨大压力。因此,仅仅谴责逼婚的父母是无济于事的,他们也深陷在这个长久以来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结构之中,甚至他们觉得自己身受的压力不比子女少。

  “有好多次家庭聚会,很多亲戚都直接指责我,说王娜拖到现在没结婚,连个对象都没有全是我这个当妈的没教好。”徐丽说,这些她都没跟王娜提过,就是怕女儿压力太大。徐丽也明白在缘分这件事上急不来,“我女儿是挺挑的,但怎么就碰不到合适的人呢?现在她爸就经常劝我说,我们房子都给她买了,已经尽了父母的义务,其他的事情就让小孩自己决定吧。”

  王娜父亲的话其实道出了父母逼婚的根本原因,倒不是说“不结婚不算成人”,而在于父母并没有认识到:子女是独立的另一个成年人,他结不结婚是他自己的事,从个人主义的立场出发,父母的逼婚在本质上是“人我不分”,也就是把别人的事当成了自己的事。


找不到任何结束单身的理由


  虽然被逼婚有没有中国特色很难考究,但是保持单身却逐渐显现出世界性潮流。美国的新闻网站AXIOS曾发布一篇题为《新的仪式:年轻、忙碌、单身》的文章,提到世界各地的年轻人都在推迟婚育时间,以此保持单身生活,“现在你可以把自己活成40多岁的老小孩。”

  喜欢单身不是没有理由。与亚洲语境下的“剩男剩女”不同,在美国的单身男女,意味着可以享受工作,生活在时髦的街区,与个性相投的室友合租,进行称心如意的约会。换句话说,单身往往就有无限可能,而不必被婚姻的条条框框所束缚。

  在知识群体聚集的网络问答平台知乎上,“一个人的生活”是热点话题,获得近百万网友的关注,发言的热情远超对恋爱、婚姻、烹饪的讨论。而“为什么不婚独身的人越来越多?”这一问题,共收到了2421 个回答。

  其中,网友“我最帅”举了他朋友的例子。1980年出生的男性友人A身高1米81,上海交大的本科,硕士毕业于德国哥廷根大学,目前是一名精算师。A住在静安区,房租每月6500元。身边的人,包括领导都劝他赶紧找个姑娘,毕竟追求者也不少。但在A看来单身挺好。他的理论是:“单身不止我一个,美国成年人50%都单身,日本人50岁没结婚的也有30%,我不着急。”

  A业余爱好十分广泛,对喝啤酒十分热衷,上海大大小小的酒馆,都留下过他的身影。他喝啤酒能喝出酿造工艺怎样,原料怎样,口感的区别到底在哪,可以用一系列的专业名词来形容,他还能一口气把世界的著名啤酒说个遍。

  对于吃,A也十分讲究。他会做西餐,烤面包,也会蒸包子做中餐,有时候中午拿个自己做的巨型汉堡包会让同事们羡慕流口水。有时周末,A会给自己做一份非常精致的早餐,再开着自己的车一个人自驾游。

  A的衣品也很好。“我最帅”说:“那天他朋友圈发了他房间的照片。我数了一下,光鞋子就有31双,其中正装皮鞋13双。他的衬衣、裤子、领带每天都不一样。尤其佩服的是,衬衣从来没有褶皱,跟新的一样。更骚气的是,他平时出门一定会喷点香水。” 注重保养的A,虽然已经年近40岁,但皮肤保养得特别好,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很多。

  除了正职外,A还挺文艺,喜欢写东西,有时还能收到稿费。A说:“我现在找不到结束单身的任何理由。我们都在想,如何过得更好,但我已经很好了,只要保持这个样子就够了。”

  的确,中国人独身的趋势是全世界单身浪潮下的一个反映。有学者分析,单身浪潮的来临,是人类社会已经延续几百年的家庭解体过程的一个结果。人类从原始社会,到男耕女织的农业社会,再到人人离家投入工业生产,食物、衣服外包的工业社会,家庭的多项传统功能被商业所提供的便利取代,婚姻在单身者的观念中不是必需,而仅是一种选择。

  有些人主动选择单身,比如A,比如王娜。王娜性格活泼外向并不缺乏追求者,她也不认为自己是个立场坚定的不婚主义者,只是逍遥自在的独居生活让她暂时无法对婚姻有所动心,“或是没有遇到对的人吧”。在她看来,爱情不是生活的必需品,如若找对了人,也可以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情。

  而有些人则是出于无奈。正如主持人钱枫有次在节目中说的:“像我这个年龄层次的人,大家都是防着,怕受伤。没有那种奋不顾身的感觉了,(不会)去把自己的心完全打开。爱情是冲动的,感性的,越理性就越找不到。”

  更亟需解决的是,随着我国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中国还有上千万的光棍,这个数字仍在持续增长。而这群光棍主要集中在农村。


年轻人为什么不结婚?



  在这些经济+精神独立的中国年轻一代看来,婚姻似乎不会带来什么好处。在这种观念引领下,迟婚、不婚、独居变得越来越有市场。

  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非婚人口达到2亿,独居人口从1990年的6%上升到2013年的14.6%,独居户已超5800万人,其中20岁到39岁的年轻独居户接近2000万户。

  对于乐得单身的年轻人来说,事实与舆论渲染的严重性完全是两码事。而对于那些有伴的人来说,结婚问题涉及物质文化、社会保障等多方面问题,即使年轻人都很想结婚,也未必就能挽回现在不断下降的结婚率和人口出生率。在婚恋观念之外,还有很多现实问题干扰年轻人对终身大事的选择。

  即使是有稳定恋情的年轻人,其中不少也表示不敢轻易“谈婚论嫁”。1987年出生的李瑞在北京从事审计工作,与女友相恋五年,仍没有谈婚论嫁。他说,大城市节奏快,竞争激烈,“现在还在打拼阶段,加上审计行业加班出差是常态。”

  经济发达地区房价相对高昂,一定程度上也延缓了年轻人步入婚姻的步伐。李瑞坦言:“没有房子,丈母娘肯定不愿意,住在合租房里也有诸多不便。但是像北京这样的高房价,35岁前很难买得起。”

  “加上生活成本不断上升,结婚后又必然会考虑生子和育儿的支出。”李瑞的话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少在城市打拼的年轻人面临的窘境——从个人到家庭的转变并非易事。

  此外,也有人认为“只谈恋爱,不结婚”的状态挺好。上海白领江晓妍直言:“我们俩都不想要小孩,现在的生活状态就是我自己想要的。一纸婚书并不能保证忠诚、永久,反而是个约束,没有束缚才觉着浪漫,也会格外珍惜。况且结婚有种种不确定性,还要照顾到他们家的七大姑八大姨,万一离婚又会伤筋动骨。做自己就好,干嘛要为别人活着呢?”

  江苏省发布的婚姻大数据显示,近5年来,江苏人平均结婚年龄每年大约增长1岁。上海的数据显示,2010年上海市女性平均结婚年龄26.51岁,到了2014年达到28.14岁。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适婚人口数量下降,婚龄推迟和高速发展的城市化是自2013年以来我国结婚人数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

  “现在我国成年人口近一半接受高等教育,进入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学生数量也在逐年上升,相应的年轻人独立、工作和成家的年龄也会推后。”翟振武分析,早些年,年轻人到了二十三四岁,很多就结婚了。现在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年轻人受教育的年限增加,可能本科毕业就已经23岁了,结婚的年龄必然会不断推后,“相当一部分适婚年龄的人并没有结婚,也使得结婚人数偏低。”

  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不断发展的经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代年轻人的婚姻选择。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推高了生活成本,加剧了市场竞争。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结婚率反倒走低,这在全球都是一种趋势。

  此外,女性经济独立也是中国不婚人数走高的重要原因。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李银河曾说:“过去男主外、女主内,男的在外挣钱,女的在家相夫教子,女人不结婚就没有生活来源,现在女性都有经济收入来源,有选择独身的可能性了,过去没有这样的可能性。”女性情感专家苏芩受访时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现在女性是除了不能自己生孩子,其他事都能做,她们自身经济独立,对于婚姻,已由对物质的看重转变为对情感的更多需求。很多人不再会为没有感情的婚姻去凑合”。

  2016年腾讯关于中国人婚恋调查报告显示,36.8%的单身女性认为不结婚也很幸福。面对逐年下降的结婚人数,多位专家表示,这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社会应多尊重多元化、个性化的个人选择,予以年轻人更多选择空间。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则认为,“80后”“90后”跟“60后”“70后”明显不同。“经济的发展带来收入增长,互联网提高信息化水平,更多年轻人看到了外面社会的变化,了解到世界的发展。对他们而言,结婚生子不再是必要的人生经历,而是个人选择的结果。”他认为对于随着社会发展出现的改变,人们应当转变思想,与时俱进,应对推迟结婚、事实婚姻、不婚等给予更多宽容。

  不过,尽管不婚的人群正在逐渐壮大,年轻一代也能在独处中实现自我提升,但在传统家庭观念仍根深蒂固的中国社会,“结婚仍有特别重要的价值”。

  李银河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婚姻家庭观念几千年来已内化到民族的心理。中国家庭有催婚、逼婚的普遍现象,“剩女”一词自2007年面世后就长期停留在话题榜等都是这一传统观念的延续。

  陆杰华也表示,结婚人数的下降仍值得政府层面关注。在我国,结婚和生育密切相关,西方国家常见的未婚生育和事实婚姻等,在我国尚未得到承认。因此,结婚率降低会影响生育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人口数量和结构,最终影响未来国家的经济发展。

  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结婚率和出生率的走低势必进一步加深老龄化社会的问题。专家建议,针对二者的紧密联系,国家应当重视该问题,认真研究、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年轻人结婚生育。比如,可以适当延长婚假、产假,倡导人们平衡家庭和工作,从而促进结婚生育。政府也应推出家庭友好的公共政策,比如以家庭为单位纳税的财政政策,降低家庭的税务负担;一线城市聚集了大量的优秀青年,但是高昂的房价让很多人难以在年轻时开始独立的家庭生活,因此稳定房价、为大家庭提供廉租房等措施将能缓解部分压力。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