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红利”涌现上海下个10年看虹桥
撰稿|知蓝
彼时,借助改革开放春风,浦东成世界翘楚。
如今,虹桥商务区也正凭长三角一体化红利效应,成为腾飞的“新外滩”。
十年前,陆家嘴高楼林立,崛地而起,领衔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迈进了世界第六大都市圈;十年后,上海向西纵深,大虹桥以“高速发展”的姿态,全力以赴,拼搏进取,奔跑在新一轮巨变的快车道上,为打造辐射全球聚变新中心,砥砺前行。
在这片规划面积8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虹桥“十年磨一剑”,从一片农田到高端CBD,从人气低谷到总部集群,从承接小会展到永不落幕的“进博会”,充分发挥大交通、大会展、大商务功能,持续规划开发建设,将区位优势真正变为现实发展优势,迎来万商云集、生机勃勃的蓬勃景象。
大虹桥集航空、高铁、地铁等8种交通方式,轻松掌控长三角及全国各大城市,联动东亚,辐射全球;目前,区内企业2.5万余家,其中沪苏浙皖三省一市企业上万家,占总数42%,总部经济凸显,内资总部类及上市公司209家,外资总部类企业79家。承接进博会“6+365天”的溢出效应,“买全球、卖全球”的购物新地标,为打响“上海购物”品牌、加快建设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消费城市提供了有力砝码。
5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对虹桥商务区明确了新的定位,要致力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提升服务国家发展大局能级,建设国际化的中央商务区和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形成服务长三角联通国际的枢纽功能。5月14日,李强书记也明确虹桥商务区要结合规划纲要,勇当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排头兵、持续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主力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践行者。
许昆林副市长强调,虹桥商务区要认真学习领会、反反复复学习李强书记调研重要讲话精神,学深悟透,贯彻落实。要对标国际最好水平,去竞争,拉长板,补短板。要高水平、高标准来做好规划,再提升、再优化,做深做细。按新的定位来规划。有所为有所不为,放眼全球,对标世界一流水平,有舍有得。切实提高规划水平,地上地下规划建设要一次做到位。要深化改革,制度创新,大胆探索,敢于突破。要在长三角一体化制度创新上做先行者、探索着、践行者。要全力办好进口博览会,全面贯彻落实李强书记调研讲话精神,勇当持续办好进口博览会的主力军。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学院陈宏民教授认为,所谓“时势造英雄”,大虹桥作为服务长三角一体化的关键角色,正在城市区域融合、圈层打造、集聚效应的大潮中,抒写浓墨重彩的一笔。
大交通兴大虹桥:浦西快车道上的“新外滩”
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在上海视察时提出,上海要“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此后,上海城市基础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迈入新千年,根据新一轮总体规划,上海对内辐射扇面初现雏形,大虹桥借助“一城两场”的发展契机,开启了大胆设想、规划及开发。
2002年上海申博成功催生了“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建设,上海市规划部门认为,此举将重新确定虹桥的功能定位,虹桥有望成为上海联系长三角的辐射中心,与浦东核心区“一体两翼”,带来上海空间和功能结构的彻底改变,共同构成哑铃形的向外、向内辐射功能轴。
2007年,时任上海市领导的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提出了“服务上海和长三角的特色商务商贸区”概念;2008年,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开发大虹桥的战略决策,掀开了崭新篇章。
2009年7月份,虹桥商务区管委会成立,据第一批虹桥人回忆,当时整个商务区只有两个人,办公地点在空港1弄228号,由于当时虹桥处于“开荒期”,没有一条完整的路,方圆几公里全是大片农田,部分地方还堆满了建筑类渣土。正是在这一艰苦初创期,虹桥开发借助枢纽力量完成了第一轮转变。
“印象最深刻的是,我们为枢纽的一个保障项目能源管沟工程,颁发了第一个施工许可证。”规划处负责人回忆道,在虹桥商务区的助推下,2010年7月1日,上海虹桥火车站正式开站,上海虹桥站和南京站同时对开首列动车,沪宁城际铁路的开通,更是拿下了世界上“标准最高、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快”三大王牌。
据上海虹桥站工作人员回忆,当时沪宁城际一天运送旅客并不多,仅有两三万,偌大的候车室显得十分冷清。但这种景象仅仅持续不到一年,就随着京沪、杭甬、沪昆等高铁线路的开通,实现了客流的几何式增长。
以虹桥高铁站为起点,45分钟到杭州,67分钟到南京,2小时21分钟到合肥……两小时把长三角都市圈“一网打尽”。在临近的虹桥机场,更以两小时飞行距离为半径,全覆盖中亚乃至全球主要都市圈。截至2018年年底,虹桥站共发送旅客3.71亿人。2019年2月2日客发达33.57万人,再创虹桥站开站历史新高。
大交通的集聚和辐射效应,也为总部经济开了第一扇“窗户”。2010年临近元旦,虹桥商务区管委会由空港搬迁至申虹路的新办公楼,在当时电脑设备仍在调试的情况下,商务区的工作人员连夜奋战,赶在元旦之前,颁发了当年最后一个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为今后大批知名企业入驻打下了坚实基础。
至此,一个86平方公里的“全新虹桥”,在西上海迅速崛起,以虹桥交通枢纽区域为中心,涉及上海长宁、闵行、青浦、嘉定四个区。大虹桥恍若浦西发展快车道上的新引擎,正在开足马力,焕发新生。
当年媒体曾这样描述:当时浦东开发的“声东击西”,并未给浦西带来动能,但大虹桥的提出,是上海发展的又一大手笔,将可能深远改变上海的发展格局,成为驱动上海发展的又一个“轮子”。
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所所长杨建文认为,大虹桥之所以得到“青睐”,不仅因其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更重要的是以最低碳、特智慧、大交通、优贸易、全配套、崇人文的发展理念,对标最高标准、最高要求、最高水平,形成世界一流的商务区框架。
浦西边上的“陆家嘴”:大片农田变装高端CBD
走出上海虹桥站,按照指引在地道中穿梭,就会看到一个崭新明亮的商圈——2015年年底全面开业的虹桥天地商业广场,这个九年前一举竞得核心区一期的首幅地块,如今成长为了大虹桥购物、商务、休闲为一体的“新地标”。
“2010年底拿地时周边刚拆迁完,土地都没有整平,2011年虹桥天地作为区域首个项目开工。有的租户前来看房时,办公楼都还没有封顶,无法看清楼盘的现况,只能根据地理位置来判断。”
中国新天地商业总监陈纯告诉《新民周刊》,虹桥天地作为虹桥商务区第一个落地的项目,为了打破人气冷清的尴尬现状,在商务区的决策推动下,决定从办公招商入手,那时人们对“虹桥商务区”的概念知之甚少,普遍认为机场距离市区较远,且CBD一般仅存在于市区,投资热情并不高。
当时,与虹桥天地第一次亲密接触的世界500强罗氏诊断,有意向从淮海路搬迁至虹桥商务区,但内部意见出现了两极分化,一方认可整个区域的发展潜力,另一方则担忧人员流失率等客观问题。在经历一年的谈判周期,虹桥商务区根据总体部署与前瞻眼光,联合开发商为首批入驻企业“开小灶”、打造员工餐厅、开通白领班车路线,不仅最终达成了合作,还留住了人才,实现了业务迅猛增长。
一个好的开端之后,2011年12月30日,丽宝虹桥丽宝广场项目动土奠基,标志着商务区首家台湾企业正式进入大虹桥。2016年,虹桥商务区核心区主体项目高效推进,在“坚守理念、坚守标准、坚守质量”原则下,虹桥商务区加快推进工程建设进度,核心区31个地块352栋楼宇,年底实现338栋结构封顶,建筑总面积500多万平方米。
一年后,虹桥商务区迎来入驻企业的井喷,其中包括壳牌石油、长江实业、万科等世界500强、跨国公司总部类企业以及知名长三角总部企业。总部在虹桥、生产基地在长三角,已成为商务区布局一大特色。
红星美凯龙新总部继罗氏、壳牌、阿里巴巴之后落户虹桥富力中心,董事长车建新正是看中了虹桥商务区处于长三角的咽喉要地,又联系亚太的区位优势。“我们迁址的终极目标是瞄准全球70亿人口,未来5年计划吃世界的蛋糕,这是发展战略的重要一步,更是通向世界‘登机口’的长远规划。”
在富力集团董事长李思廉看来,上海是一个世界级的城市,虹桥商务区多种优势叠加,机遇前所未有。许多企业付出“孟母三迁”的努力,只为进入“强者丛林”与世界最优秀的企业比邻,才能发现中国经济新动能的未来,这是多方共赢的选择。
此外,虹桥商务区为积极打造以“阿里、京东、唯品会”等电商巨头参与引领的电商集聚中心,推动电商中心、电商协会联盟等有形平台建设,提供物流、仓储、展示、线下体验、交易、服务等有关电商业务,进一步将商务区建设成全国乃至全球电商的制高点。
今年5月10日,位于虹桥商务区核心区,建筑面积13.1万平方米的阿里中心正式开业,以其智慧、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与虹桥商务区深度契合,上海阿里中心虹桥智慧产业园更获评虹桥商务区首批特色园区,引进相关企业41家。
虹桥商务区经过十年的发展,俨然成为了浦西“陆家嘴”,公开数据显示,虹桥商务区核心区重点区域4.7平方公里地块已总体建成,其中1平方公里为国家会展中心,3.7平方公里范围内的352栋楼宇中,封顶率达98.2%。仲量联行数据显示,目前虹桥商务区租金和售价水平仅为陆家嘴CBD的一半左右,未来价值增长空间可观。
国际贸易“生态圈”:永不落幕的进博会
5年前,上海信访办收到了一封建议信,来信建议上海举办“中国进口交易会”,与2018年11月份在上海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真有点不谋而合。
近年来,世界出现了“百年未遇之大变局”,新形势下,中国必须坚持出口导向与内需导向双向互动,将虹桥商务区设定为进博会主场,正是基于国家战略层面的考量,是一次极为重要的成功探索。
2018年11月5日,从天空鸟瞰,坐落在虹桥商务区的国家会展中心,如同一棵闪着银光的巨型“四叶草”,备受世界瞩目与期待。这一天,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此举办。在过去的一年里,“四叶草”一共承接了111场展会及活动,平均3天就有一场,占整个上海一年总展览面积的三分之一。
但在2015年,“四叶草”竣工后的第一年,国家会展中心的名气并不高,那时,一年才承接各类展会及活动38个,与世人目光聚焦的进博会无法比拟:130多个国家、3000多家企业签约参展,超40万名境内外采购商到会洽谈采购。
为主动承接进口博览会辐射和溢出效应,进博会所在的虹桥商务区,在开幕前半年就积极推进商务区10+X功能性平台打造,抓住进博会重大契机,为建设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添砖加瓦”。
虹桥进口商品交易展示中心、虹桥海外贸易中心、长三角城市发展中心等,作为虹桥商务区平台生态圈的具体承载对象,正借着长三角1到2小时交通圈的区位优势,充分放大进博会溢出效应,走上了加速度的“快车道”。
虹桥丽宝广场设立的“虹桥海外贸易中心”作为平台生态圈里的“明星”,其海外贸易及投资服务机构、组织聚集地的“精准定位”令世界瞩目。据丽宝房产公司总经理陈志鸿说:“虹桥海外贸易中心分为欧洲、一带一路、亚太三大主题区域,将吸引来自各个国家、地区超过60家商务代表和涉外贸易企业入驻,超过2000位外籍商务人士在虹桥丽宝广场办公。”
作为“6+365天”进口博览会功能辐射承接主平台,总面积达60万平方米的虹桥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也已然成为普通市民无门槛“买买买”的最大彩蛋。交易中心参照奥特莱斯模式按功能布局、按品类分区销售,布局设置进口商品销售区、跨境电商区、功能服务区、配套服务区。商家以专营店、品牌店、特卖店形式入驻展示销售,既方便消费购物,也便于监管。
2018年10月,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第三批65家客商集体签署了入驻协议,成功将全供应链金融服务方案落地“6天+365天”平台。“未来,这些平台将形成国际与国内企业洽谈合作,普通消费者、采购商参观、体验购物的窗口。真正实现‘买全球’‘卖全球’。”
此外,商务区还积极推进虹桥展览贸易窗口式服务中心、长三角经济社会共同体虹桥指数发布中心、教医养长三角同城化实践中心、新一代通信网络应用示范平台、智慧能源与智慧办示范平台等平台建设,在长三角城市群共同打造的“会商旅文体示范区联动平台”之上,最大程度实现各界之间的联动。
根据中央政策部署,进博会今后每年都要举办,虹桥商务区职责重大,不仅要承担后勤保障,而且要落实“办出水平、办出成效、越办越好”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如何持续放大“溢出效应”。
近日,具有领头雁作用的首批15家特色园区(楼宇)经商务区管委会认定后出炉,引导招商和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其中,中骏总部园借助商务区大交通、大商务、大会展的战略定位,吸引了唯品会、九牧王等20多家总部入驻。
正荣商务港借力长三角一体化商务区的战略桥头堡作用,已入驻有欧普照明、工商银行等13家上市企业。“不过,评定不搞终生制,我们对园区楼宇设置了严格的考核标准,认定后不达标的照样撤牌,以不断提升授牌的含金量、引领度。”虹桥商务区管委会商务发展处赵俊说。
易居智库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进口博览会将在聚焦全球目光的同时,大幅提升大虹桥的区位价值,带动区域配套升级,形成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领域促进,推动大虹桥从上海走向世界,进一步提高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辐射服务能级。
站在全面打响“上海购物”品牌的大背景下,虹桥商务区要加快成为上海“买全球”“卖全球”核心区域的步伐,力争到2020年,将虹桥商务区打造成为世界名品集聚桥头堡、长三角区域消费新地标、创建品质消费服务示范区。
未来蓝图:长三角一体化下的“虹桥效应”
虹桥商务区,规划之初,就肩负着多重使命。伴随着国家长三角一体化政策红利,基于服务上海总体发展路径和城市定位,这张气势磅礴的未来蓝图,正在从一纸文书变为现实。
在这个大背景下,虹桥作为世界辐射的箭头,不仅是国际贸易平台,更是世界展示的窗口,如何用好这把“剑”,接轨长三角,促进要素与资源双向、多向流动?非常关键。上海华顿经济研究院院长沈晗耀认为,从地理区位上讲,虹桥北依江苏苏州,南承浙江嘉兴,是当之无愧的“泛长三角心脏”,大虹桥“展翅”,意味着“泛长三角心脏”起搏。
从区位条件上看,虹桥比浦东更容易接轨长三角。“大交通”是发展基础,也是资源汇集的条件,“大商务”和“大会展”都是在此基础上确立的。而长三角地区融入上海愿望强烈,希望能利用好上海的城市品牌价值,加速产业转移。预计2019年,江浙沪GDP总量将超过19万亿元,根据经济容量发展趋势,将虹桥定位成带动长三角一体化的核心功能区,非常契合。
上海虹桥商务区管理委员会党组书记闵师林在学习贯彻李强书记讲话精神工作安排中强调,要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明确好虹桥定位,推动高端商务、会展、交通深度融合,以国际化的胸怀和胆略,拉长板,补短板,提升服务带动长三角加速发展,站高望远,创新务实,对标对表,在原有基础上,积极探索,只争朝夕。
虹桥商务区致力于服务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已与长三角17个主要城市广泛建立和深化全面合作,建设了长三角区域城市展示中心、长三角电商中心、长三角会商旅文体示范区联动平台等一批功能性平台。
着眼更高要求,商务区还将进一步深化与长三角城市的战略合作与发展联动,助推长三角共同市场的打造,为长三角企业对接全球经济体提供便捷可靠的窗口和渠道服务。发挥综合交通一体化优势和5G信息网络优势,积极开展长三角跨域5G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试验应用,发挥商务区示范引领作用。优化产业规划,全力打造高端化、专业化的现代服务业集聚高地。聚焦发展总部经济,积极培育创新经济,大力发展商务会展,持续加强对重点产业的引导和支持。促进产业联动、鼓励企业互动、支持人员走动。探索深化面向长三角的产业数据汇集、互联、共享和应用,逐步建立相关指数发布平台。在知识产权服务、商标注册、商事登记等方面,设立面向长三角的公共服务窗口。完善产业联动平台,探索产业联盟、产业基金等促进产业内部联动和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举措,支持长三角企业服务中心作用发挥。建设长三角高端商务活动集聚区。
闵师林还指出,下一步要抓紧对接各有关部门,争取三项建议尽快落实。一是进一步提升战略定位,让一体化发展尽早尽快显现;二是进一步实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政策措施,把虹桥商务区打造成国际开放枢纽;三是优化区域规划,加快重大项目建设,促进虹桥地区产城融合发展。据了解,今年已确定的总控计划,进博会的77项任务及其它纳入计划的各项工作和任务必须按照责任分解、节点目标、确保安全和质量,有序推进,坚持抓早、抓实、抓出成效。
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学院教授陈宏民看来,虹桥十年来形成的集聚效应,十分强大,但在继续培育集聚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扩散效应。比如,产业优势要主动与周边地区协同,信息优势要通过平台与周边共享,管理人才机制更要积极为周边地区赋能,尤其是长三角的城市群乃至整个江浙皖三省。只有兼具集聚和扩散,才能真正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
未来十年,在改革发展的浪潮中,作为进博会的东道主、上海的示范区、国际的登机口,虹桥商务区正以一骑绝尘的姿态,为带动上海在2035年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