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社会 > 正文

复旦旧书店: 与书结缘二十年

日期:2020-07-01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有的朋友问他:“既然实体店亏损,而网店盈利,那为什么还要做实体店,却不愿意全身心经营网店呢?”他的回答是:“我热爱实体店。”
作者|何映宇

摄影|何映宇


  上海杨浦区政肃路55号复旦旧书店,入口很不起眼,在一家菜市场旁的二楼。门口的招牌很小,与“复旦旧书店”的繁体字店牌相对应的,是“晶晶白领公寓客房”的招牌。

  走进书店,除了书,还是书。复旦大学边上的这家复旦旧书店,5万多册书摆放得满满当当,就连楼梯的扶手上也被书占满了,有的甚至直接堆在地上。在这里挑书买书,真正地徜徉书海的感觉。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在这里,你能找到各种文史哲图书,从民族音乐到围棋技巧,畅销书籍到小众阅读,出版十几年、两三年的,应有尽有。是个捡漏的好地方。

  自2002年至今,张强夫妇在这里经营这家书店,一晃快20年了。张强对记者说:“1999年,我来到上海,那时候,我和妻子来上海找工作。因为她曾经在复旦边上工作过。一开始找工作并不顺利,后来我们发现,旧书有一定的市场,而我自己又特别爱看书,于是就关注到这一行。”

  年轻的时候他酷爱读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薛刚反唐》……囫囵吞枣如痴如醉,没书看的时候连字典都要翻一翻。这也许就是他之后与书结缘的因果缘起。


从摆地摊到经营旧书店


  刚到上海,张强在复旦边上安顿下来后,他看到,每到毕业季,总有很多学生把旧书扔了,他觉得殊为可惜。也是很偶然,他发现了其中的商机。于是,他以2元一公斤的价格回收旧书,然后摆地摊出售。

  也就在这时候,他开始在中国科技图书公司打工。同时,到了晚上,他会骑一辆自行车,装上两三大袋子书,依旧溜到图书馆门口摆地摊。

  2002年,中国科技图书公司的经营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张强对当时的书店负责人说:“我觉得做旧书应该会不错,不如给我辟个角,我来做做看。”书店负责人有点怀疑地看着他,将信将疑,但最终还是同意了他的意见,将一块七八十平方米的区域交由他来经营旧书。这就是现在这家复旦旧书店的雏形。

  当时他一个人可以出售的书籍量很少,他想了个主意,动员文庙的旧书商,以租赁书架的方式招商,他则抽取25%的提成。最鼎盛时,他们招了五十几家书商,每个书商租用几个书架。这一业务开展起来之后,果然如张强所料,书店旧书的生意蒸蒸日上,而与之相对应的,新书的经营则每况愈下。最后新书场地竟全部退出经营,只剩下张强的旧书在出售了。张强说他们生意最好的时候,是2004-2005年,500多平方米的中国科技图书公司经营的全部都是旧书。而当中国科技图书公司决定关门歇业之时,为这家书店倾注了心血的张强提出来:“是不是保留一部分?我虽然无力将整家书店都盘下来,但是希望能保留一部分。”当时的书店负责人斟酌之后,采纳了张强的建议。

  这里原是中国科技图书公司的办公室,空间有限,67平方米的面积多少有些局促。不过,它的层高很高,将近5米,于是,他灵机一动,请来装修队,将空间分成两层,这样面积自然就增加了近一倍。

  自2006年至今,这家的空间形态就没有变过。书来书往,人来人往。在开书店的过程中,他和很多复旦的老师、学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张强对记者说:“复旦大学的陈尚君、傅杰、周振鹤、张伟然教授都和我是老朋友了,他们经常来淘书,他们只要有时间,总爱到复旦旧书店来绕一圈,逛一逛。像傅杰教授,复旦旧书店可能是最容易找到他的地方。甚至港台地区的学者来我的书店买了书之后,也颇有收获,像香港的文化学者郑培凯先生,回到香港后,还在香港的杂志上写了题为《复旦旧书店》的文章。”

  在他的抽屉里,有一本平时不轻易示人的留言册,上面写满了文化学者为他留下的墨宝题词。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尚君写的是:“旧书是个大学校”,历史学系教授顾云深写下了:“赞赏复旦旧书店之坚守精神”,而封面上的“复旦旧书店留言册”几个字,则为傅杰教授所题。

  他也经常去复旦老师的家中收书:“我会让他们先把自己的书估一个价,然后再以相互协商之后的价格成交。如果书比较少,就一本一本算。如果有的书,有些学者只从学术价值的角度给出一个价格,那么我会从市场角度给出另一个价格做参考,双方协商,取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比较合理的价格,这样就不会出现双方分歧很大,闹出不愉快的情况。”


网店与实体店:难以两全


  早在2006年,他就在孔夫子和淘宝开了网店。

  现在他遇到了一个问题,如果侧重于网店,实体店的生意就会下滑;如果侧重于实体店,那么网店的生意就不尽如人意。网店的利润要比实体店高很多,有的朋友问他:“既然实体店亏损,而网店盈利,那为什么还要做实体店,却不愿意全身心经营网店呢?”他的回答是:“我热爱实体店。”

  2012年,他的实体店经营有较大亏损,但是他没有动过把实体店关门结业的想法,而是用网店赚来的钱贴补实体店,努力把实体店撑下去。原本,他们曾经请过三个上海退休阿姨来当店员,但到2012年经营下滑得很厉害,他们就辞退了三位阿姨,由他们夫妻二人亲力亲为,支撑起这家小店。

  如果就此把旧书店关了,张强不甘心。说心里话,他对实体店很有感情,不到迫不得已,他是绝对不会把旧书店关了的。在书店最困难的时候,他只好不怎么打理网店,几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实体店中,全力经营。张强说:“主要是人手不够,网店与实体店难以两全,不过让我高兴的是,这些年,实体店的生意在逐渐回暖,特别是去年,盈利状况不错。有很多人觉得奇怪,现在很多书店都关门大吉了,为什么你们的复旦旧书店却越开越好了呢?”

  20年来,复旦大学边上的那条步行街上,原本的书店大多已销声匿迹,那些曾经的书店经营者,见证了书店退潮的时代。而他们的小店在大浪淘沙中坚守了下来,困难很多,比如,每年的租金已经涨到了13万元,但他有信心,在疫情结束社会恢复正常之后,他们的书店能够继续保持盈利。

  现在他仍然会去废品站收书,上海比较大的废品站的负责人都和他熟,收到较多的书都会给张强打电话,告知他书的信息,他则抽空去现场把他们认为有价值的收回来。这些收来书的价格低廉,这就能保证他的售价相对较低,而盈利则可以有一个比较合理的区间。这里的书价整体较低,有网友将复旦旧书店出售的图书价格与旧书网进行了比价,结果发现价格比网上便宜不少。不过,他也不是什么书都收,他们的书店主打的是文史哲,一般的教材不在回收的范围内。

  也是熟能生巧,他说一本书到了他手上,哪怕从来没看过,翻几下就能定出价。完全靠的是几十年翻书翻出来的经验。

  如今,阅读习惯已经发生了转变,所有的书店都在争先恐后地“转型”,有的变成创意空间,有的变成咖啡体验店,有的变成文创店。面对现在上海如雨后春笋般的网红高颜值书店,张强表现得很不以为然:“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你说的是那些靠卖咖啡盈利的书店。我觉得书店卖书才是它的主业。如果给我足够大的空间,我可能也会供应咖啡、茶水,但不应该收费,因为这是给读者提供一些便利的。如果你要设置门槛,你可以采取会员制,比如充值500元,就可以免茶水。如果你依靠咖啡来盈利,书只是摆设,那就本末倒置了。我还是那句话:我不反对,但也不提倡。我坚持一个只卖书的书店。我的初衷是这样,而现在我也一直坚持这样。”

  不经意之间,没有一张“网红脸”的复旦旧书店在网上意外爆红了。起因,则是有网友将复旦旧书店的照片放上了小红书,引发了一股热潮。

  不过张强发现,在小红书上火了之后来的顾客,他们大多是些年轻人,他们来复旦旧书店,主要目的不是买书,而是拍照。“我不反对拍照,但前提是不影响读者读书。甚至有一些学者,想要某本书中的几页,他也允许他们拍照,而不是购买。”张强说。

  在日新月异的当下,像复旦旧书店这样固守着书店本味的,是越来越少了。书店,需要颜值,需要漂亮的设计,但更需要灵魂,丢掉了灵魂的书店,终究只是书店的躯壳。


上海的旧书店:春天在哪里?



  复旦旧书店当然不是上海唯一的旧书店。

  上海书城一条马路之隔,隐藏着一家上海旧书店,它的名字就叫“上海旧书店”。挤在了一排饮食店铺中间,不足百米的进深,规模不大,价格也不便宜,不过书也很精到,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旧书,也许你久寻不见的某本书,就可以在这里找到它的踪影。

  卢湾区瑞金二路410弄3号的新文化服务社躲在瑞金路上一条很不起眼的小弄堂深处,多少有些偏僻,不是很好找,新文化服务社还有一家分店在福建南路上。这是上海图书公司旗下专业经营古旧书刊的旧书店,正宗的国营老字号。1989年,一批上海旧书店的退休职工集资在长乐路沿街创办了新文化服务社,2000年迁来瑞金路新址。这里陈列着上万册中外古旧书刊,可以说一部近现代出版业的历史,浓缩在了不到200平方米的店堂里。

  十几年前这家店刚开张的时候,许多人把一整架的书搬下来,细细挑选,一天的营业额有好几万!不过时过境迁,现在的旧书行业已今非昔比,多少有些落寞。

  曾经的文庙旧书市场,是许多淘书老饕抹不去的记忆。到了周末,到文庙去逛一逛,总有很多新发现。就像是老鼠掉进了米缸,虽然能买下带回家的只是极少的几本,可是这个淘书的过程,总是令人难忘。

  如今,像新文化服务社这样的旧书店都在苦苦支撑,旧书店更像是一种“文化景点”,给人们怀旧,找寻童年时的旧梦。上海,曾经是中国旧书业的半壁江山,鲁迅、巴金、郑振铎、阿英、叶灵凤、黄裳等学者都是爱淘书的书迷,旧书店成为了他们流连忘返的好去处,成为他们写作研究的重要助手。很难想象,没有在旧书店中找到的古籍、资料,他们是如何写出《中国小说史略》《中国俗文学史》《晚清小说史》《书淫艳异录》《黄裳书话》这样的书来。

  叶灵凤是旧书店的常客,阿英像叶灵凤一样痴迷于此。他不仅熟习上海城角落处的每一个旧书店,还津津乐道地将这些寂寂无闻的书店书摊写成文字,介绍出来以飨同好。他们的《城隍庙的书市》《西门买书记》《旧书店》等文章,在今天已成为珍贵的书林史料了。

  如今,旧书在孔夫子等旧书电商平台上焕发了第二春,旧书的市场很大,不然孔夫子和多抓鱼也不会做大做强,但对于实体店的旧书店来说,春天在哪里?还真没有多少人心里清楚知道。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