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社会 > 正文

戴上楷模勋章的他们

日期:2021-03-04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他们爬过最高的山,走过最险的路,去过最偏远的村寨,住过最穷的人家,哪里需要他们就工作在哪里。
记者|应 琛


  2月2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

  10名个人和10个集体在这里接受党和国家隆重表彰,他们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此外,还有1981名同志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1501个集体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八年来,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他们爬过最高的山,走过最险的路,去过最偏远的村寨,住过最穷的人家,哪里需要他们就工作在哪里。

  如今,站在领奖台上的他们,璀璨若星。


绝壁“天路”更是致富之路


  迈着坚定的步子,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精神抖擞地第一个接受表彰。他感慨万千:“这份荣耀既至高无上,也让我倍感压力。”

  在毛相林心中,这份沉甸甸的荣誉饱含全体村民的汗水与泪水,弥足珍贵。

  没到过下庄的人很难想象,在喀斯特地貌的鬼斧神工下,有一个与世隔绝的“天坑”。直到1999年,两名记者发现了下庄村村民修“天路”的壮举,并将其真实地记录下来:从坑沿到坑底,足足有1100多米,108道之字拐。20年前,这里的大多数村民没去过县城……

  一次,大家抬一位村民去医院看病,走到乡医院要四五个小时,走到一半,人不行了,只能往回抬……更为惨烈的数字记录了过去下庄村人生活的绝望:有60多人从悬崖上摔伤,15人摔残,23人摔死……

  “天坑”不仅让当地人远离现代文明,村民每年生活所需的70余吨农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以及村里生产的几十万斤粮食和几百头毛猪,也被卡在了这条山路上——进不去,也出不来。去趟县城,走原来的羊肠小道要手脚并用,危险不说,一来一回得三四天。

  但如今,满眼苍翠中,一条盘山公路呈“之”字形蜿蜒至谷底。这不仅是一条“天路”,更是下庄人的生路。

  1997年,毛相林动了修路的念头。他召集村民商议时,却受到了很多质疑。“不修路没出路!不修路,还会死更多的人!”在动员大会上,毛相林和村民们磨嘴皮、算细账,最终说服了村民。

  在绝壁上开山修路,艰辛危险超出想象。毛相林带着村民,用最原始的方法,寸土寸石向前掘进。腰系长绳吊在空中钻炮眼,用简单的工具农具开凿岩石……

  这是一场并非有了决心就能打赢的攻坚战。两个月内,接连有两位村民在修路过程中不幸遇难。意外的出现让毛相林因内疚产生了犹豫,此时,一位遇难村民的父亲毅然站出来表态:“继续修!只要下定决心一定能摆脱贫困!”

  7年间,有6名村民牺牲在了修路的途中。下庄村村民终于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8公里长的“天路”。从下庄到巫山县城,车程只要一个半小时左右。

  走进下庄村,一条标语赫然入目:“不等不靠,幸福要自己造。”靠着这股精神,下庄人告别了交通闭塞,同样靠着这股精神,下庄人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敢闯敢试、大步前行。

  为拔掉“穷根”,寻找合适的产业项目,成了毛相林花费力气最多的事情。先是种漆树,辛辛苦苦把树苗栽下,没成想气候不适合,第二年树苗全枯死了。后来又养过山羊、桑蚕,都不顺。

  毛相林憋着一股不认输的劲儿,外出考察,请教专家,与村两委共同商量种植脐橙。在科学的指导下,脐橙终于在2019年初挂果。脐橙专业合作社以产业收益的80%归农户、15%归村集体、5%归专业合作社的比例运作。这几年,下庄的脐橙年年丰收,每年能给村民们带来200万元左右的收入。

  多种经营也是下庄村的新思路。从“天路”上,下庄人送出了瓜果和生猪,走出了大学生,还迎来了懂电商和回家乡做教师的年轻人……

  2015年,下庄村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2020年,下庄村人均收入达1.3万元。

  在毛相林61岁的这一年,他荣获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几十年过去了,毛相林的头发白了,背弯了,人更瘦了。但说起当年修路的事情,他总是饱含深情:“不敢忘了身上的责任,绝壁上的路修好了,致富的路还得继续往前蹚!”


用行动感动一代人


  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张桂梅坐着轮椅被推上领奖台。要知道,一个礼拜前的2月17日,在感动中国颁奖礼上,她还能走上台。那天,主持人白岩松注意到她那双贴满膏药的双手。镜头给了特写,因为关节疼,手指伸展不开,张桂梅说,“贴上它还能动一点”。

  身患20多种疾病的张桂梅,扎根边疆山区从事教育四十余载,张桂梅用教育之光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先后把1804名大山女孩送进了大学。

  沿着县城边的狮山南巷往坡上走,是张桂梅曾工作过的云南省丽江市华坪民族中学,女子高中就在旁边。红黄色调的大铁门上,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红布标语。这所看上去不起眼的高中,在当地颇有影响力——女高成立前,华坪县中考升学率还不到50%,2020年达到90%以上,全县高考升学率多年在丽江保持第一;以前农村女孩早婚早育的多,现在读高中的越来越多。

  华坪女子高中,是一所因抵抗贫困而生的学校。

  1996年丈夫去世后,张桂梅从大理调到华坪教书,面对傈僳族、彝族、纳西族的学生,大山里的贫困超出了她的想象。有家长带着一包钢镚和角票交学费,有学生只吃饭不吃菜,有的头天晚上把大米放进暖水瓶做早点。

  “一些女生读着读着就不见了。”张桂梅意识到,提高山区母亲们的教育水平,将至少改变三代人。2002年,她开始筹建免费女子高中,“规模化”地帮助山里女孩,改变她们的命运和家庭贫困。

  在贫困地区办免费高中是件在旁人看来异想天开的事情,可张桂梅不这么想,为了改变这片贫困的土地,张桂梅四处奔走,不顾他人的误解和白眼,到城里在路边“像乞丐一样”筹集经费。5年间,她被人放狗咬,被吐口水骂是骗子,一次太累还坐在机关大门口睡着了。

  2007年,张桂梅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北京开会时,一篇“我有一个梦想”的报道,把她想办女子高中的梦传播到了北京。随后丽江市和华坪县各拿出100万元,帮助张老师办校。从此,女高这棵教育扶贫的“珍稀苗木”栉风沐雨茁壮成长。

  张桂梅说,女高不是普通学校,是贫困家庭未来的希望。2016年,华坪女高建设完成,学校有了食堂、宿舍和塑胶运动场,在校生达460多人。连续多年,华坪女高不仅一本上线率保持在40%多,高考成绩综合排名也位居丽江市第一。

  张桂梅没有子女,但很多学生亲切地称呼她为“校长妈妈”。张桂梅也没有财产,至今仍住在女高的宿舍。她的钱都去哪儿了——30万元的“兴滇人才奖”奖金,一次性捐给华坪县丁王民族小学建教学楼;昆明市总工会专门拨给她治病的2万元钱,最终也捐了。张桂梅把全部奖金、捐款和大部分工资累计100万余元,捐献给了山区孩子们和其他需要的人。

  荣誉越来越多,名气越来越大,张桂梅也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回首往事,她感慨万千,“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


生命定格在扶贫路上


 

  “回乡奉献,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黄文秀。”当听到“黄文秀”名字的那一刻,坐在台下的黄文秀父亲眼含热泪,忍不住拿手按了按发酸的鼻根。这位失去了女儿的老人在“时代楷模”发布仪式上曾说:“党培养了文秀,她为党的事业作出贡献,我们以她为荣。”

  见证这一刻的,还有远在2400公里外的广西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的三十多位村民,那里是黄文秀曾经奋斗过的扶贫战场。

  “脱贫攻坚胜利了,文秀书记却看不到了。” 2019年6月16日,黄文秀冒着暴雨连夜返回工作岗位。途中遭遇突发山洪不幸牺牲,年仅30岁。

  黄文秀是百色田阳县人。在家人眼里,黄文秀从小喜欢读书。姐姐黄爱娟说,家里条件困难,小妹读高中时,就得到教育扶贫资助,读研究生时也得到国家的帮扶,“小妹常说,她是靠政府资助走出大山、上完大学的,她将来要回来建设家乡”。

  2016年,黄文秀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作为名校毕业生,她原本可以选择更安逸、更轻松的生活。但她却决定:回到贫穷的家乡,投身于艰苦的扶贫事业中,不仅是因为她心系家乡,也是因为她心怀感恩。

  研究生毕业后,黄文秀考取了家乡广西百色的选调生,在百色市委宣传部工作。两年后,她被派到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对从未干过扶贫工作的黄文秀而言,第一书记不是份轻松的活儿,尤其在百坭村。村子在山的深处,离百色市区164公里,没有火车和高速公路。从市区坐大巴,要在陡峭的盘山公路上摇摇晃晃近5个小时,绕过许多座山,才能到达。

  村里百分之九十的村民都是壮族,分散居住在各个山头,说壮语。黄文秀上任时,村里因学致贫和因残、因病致贫的贫困户有195户,共883人。

  黄文秀到村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挨家挨户去走访,但村民们一开始既不信任也不欢迎她。有一次入户,村里的贫困户老黄要求纳入低保。村党支部书记周昌战告诉他没达到纳入低保的条件。老黄却反问:“那我要‘贫困户’干什么?”谈不拢,扶贫手册填不了,工作没法开展。

  后来,黄文秀上门做工作,却吃了闭门羹。但她没放弃,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好不容易敲开了门,老黄还是黑着脸,“我为什么不能享受低保?为什么不给我发小额信贷、产业奖补资金?你不给我,我就不在手册上签字”。

  黄文秀笑着说:“我也姓黄,我叫你哥。哥你这么聪明、勤快,一定能奔小康。”几通好话,老黄脸上有了笑容。黄文秀趁热打铁:“政策有的,我一定给你。你把果园经营好,我帮你申请产业奖补。”

  此后,黄文秀和老黄以兄妹相称,她向老黄解释扶贫政策,时常到他家果园查看,叮嘱要做好果园护理。不久,老黄一家脱贫。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黄文秀还学了壮语和桂柳话。慢慢地,村民们开始接受她。

  百坭村村民的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种植砂糖橘和山茶等。“但是产业不成规模、农产品宣传不到位、路不好很难运出去,村民还是很穷。”周昌战总结了百坭村脱贫攻坚遇到的困难。

  黄文秀把这些一一记在了心里。她多次跑到县里争取资金修路,积极推动道路硬化、路灯安装和蓄水池修建等事宜。同时,她还积极鼓励村民种植杉木、砂糖橘、枇杷等,发展本村产业;又联系云南、贵州等外省大果商来收购。她还帮着建立电商服务站,为30多户贫困户销果创收。

  扶贫工作非常辛苦,但周昌战说,从没听黄文秀叫过“苦”。在黄文秀的带领下,到2018年底,黄文秀带领全村88户、418人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2.88%降至2.71%,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6.38万元。

  在黄文秀驻村满一年的那天,她的汽车仪表盘里程数正好增加了25000公里。她发了一条朋友圈:“我心中的长征,驻村一周年愉快。”

  2019年6月14日,暴雨引发的山洪,把百坭村一条灌溉农田的渠道冲断了。黄文秀听到消息后,立马赶到现场了解情况,组织村干部讨论应对方案并整理受灾材料。没想到的是,那是她逝世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

  6月16日,担心村里受灾情况的黄文秀连夜赶回百坭村,途中遭遇山洪。6月18日下午,搜救人员在河道里发现了黄文秀的遗体。一辆黑色汽车仰翻在一旁。车的后备厢里,放着正要送给同事的芒果。

  彼时,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曾这样评价,“黄文秀同志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同样在脱贫攻坚战场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无法亲临现场见证这一时刻的“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还有生前为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扶贫办副主任的张小娟,生前为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委书记的姜仕坤。

  这是一群时刻将人民牢记在心,将最美的年华无私奉献给脱贫事业的人。他们用奋斗书写出了一部波澜壮阔的脱贫史。(记者应琛)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