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们都在哪里“浪”?
现在说起90后,已经都是“奔三或者正在奔三”的中年人了。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90后们也不必感怀自伤,因为世界总归要属于“后浪”——这一代后浪,就连命名方式都透着个性——Z世代,不是70后、80后、90后这样直白的铺陈分类,而是拐了个弯,把1995-2009年的年轻人都容纳进来。
他们长在红旗下,活在春风里,他们有全球视野,又有本土情怀,还有不同于以往的生活方式。他们逐渐成长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消费主体:据估算,接近3亿人的中国Z世代,2021年撬动的消费支出将超过5万亿元。
兴趣消费是Z世代的核心消费特征。有画像显示,他们是既能为所爱一掷千金的剧场达人,也是懂得捡漏节流的某鱼小能手;他们既可以熬夜通宵“爆肝”游戏,也是讲究零糖、轻盐、低脂的养生达人;他们是汉服国潮红火起来的背后推手,也爱追随盲盒、剧本杀、网络文学……
后浪们都喜欢在哪里“浪”?《新民周刊》走进Z世代的消费世界,以求管中窥豹,力图还原出他们的真实面貌。毕竟,对年轻人多一些了解,就是对未来多一些理解。
爱国风,爱汉服
有数据显示,中国汉服爱好者数量规模和市场规模快速增长,2021年汉服爱好者数量规模预计达689.4万人,市场销售规模将达101.6亿元人民币。其中,汉服消费人群中,Z世代占比最高。
在汉服兴起之初,穿着汉服日常出门的人并不算多,吴晨俏可以说是汉服由小众走向大众的亲历者。1995年出生的她,从2013年开始接触汉服。入坑缘起一组网图——初代汉服种草机“璇玑姑娘”穿着曲裾(如今这一形制已被认定不属于汉服,成为“时代的眼泪”)在国外街头演奏。
“一瞬间就被击中了心房。”吴晨俏告诉《新民周刊》记者,直到现在,她仍然还在关注着璇玑。前几天璇玑编舞的《第一套国风广播体操》亮相央视,亦操亦舞,亦戏亦拳,从礼乐到太极,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运动“编年史”。
将对汉服的爱融入日常生活,这是吴晨俏一贯的理念,“以前每次出门,恨不得一箱子都是汉服”。因为入坑早,吴晨俏出门旅游常常遇到路人抓住求合影的情况,“一般只要大家夸我衣服好看,我都可以合影”。
一次在俄罗斯,她被一位阿姨问是不是韩国人,对于这个问题,她很快拿出手里的翻译机,输入文字:“不是韩国人,是中国人,这是我们的传统服饰。”阿姨止不住地夸赞,衣服真好看,“当然最后也合影啦”。
入坑至今,吴晨俏在汉服上已经花了好几万元,“贵的、便宜的都有”。她告诉记者,其中最贵的一套,是在汉服商家明华堂订购的九羊妆花织金长袄和红呆龙马面裙,“花了一万多元”。至于剁手的原因,“明华堂的工期很长(一年半左右),想着结婚的时候要穿的提前订;当时他们的面料也要更新,我更喜欢原先的”……
但更关键的是,毕业后经济独立的兴奋。“我终于经济独立了,我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以前不舍得买的汉服、相机,我都要拥有。”不过,吴晨俏也坦言,这样的月光生活不可取,“现在已经好了,按需购买,佛系消费”。
在网上,吴晨俏的网名虽然叫做“国家特级退堂鼓表演艺术家”,但她对于汉服的热爱始终不减当年。从最开始的单纯好看,到后来通过学习了解,汉服对她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件衣服,更多的是文化的传承,“因为汉服,我了解并喜欢上了很多的传统文化”。
有报道称,因为Z世代的加入,古风服饰销售额增长连续两年超300%。吴晨俏对此曾感到迷惘甚至愤怒,“因为知道汉服的发展有多么不易,所以一开始对于所谓的汉服热是有抵触的,挺介意‘仙服’(纯粹好看的古风服饰)混在汉服里”。但社会阅历的增加让她慢慢明白,百花齐放亦无不可——《2019-2021中国汉服产业分析报告》中分析了汉服消费者的购买动机,有47.2%的消费者是出于对汉服文化的喜欢,也有40.3%的消费者是出于对流行时尚的追求。
“如果一开始门槛就高,那对很多圈外人来讲就几乎不会去尝试了,不论‘仙服’还是汉服,如果尝试后发现自己喜欢并愿意去深入学习,也不错呀。”吴晨俏表示。
不少文化学者对年轻人的审美趋势也表达了赞同,年轻人对汉服文化的推广和传播现象传递着一种文化自信,也凸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这是他们内心对于传统文化的依靠与诉求。
剧院里的Z世代
去年疫情影响,线下演出不得不全面停摆,待到禁令取消后,一个耐人寻味的数据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大麦发布的《2020演出国庆档观察》中,Z世代成为国庆档线下演出消费主力军,甚至不少观众为了观看一场戏剧专门奔赴一个城市旅游。
音乐剧作为一种新鲜的舞台艺术样式,20世纪90年代末逐步进入中国观众视野。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又经综艺节目《声入人心》的传播推广,音乐剧市场正在进入一个井喷式的发展阶段,其中,Z世代对于剧场的喜爱也比前浪们来得更为热烈。
上海,音乐剧最受欢迎的一座城市。在剧迷之间,靠近人民广场的不远处,甚至已经出现了一座“百老汇大厦”(亚洲大厦),这座大厦每天同时上演着《阿波罗尼亚》《桑塔露琪亚》《火焰》等多部沉浸式音乐剧,且场场爆满。大厦之外,《白夜行》《我的遗愿清单》《危险游戏》等音乐剧也收获了无数好评。
“相对于话剧,我觉得音乐剧形式更加丰富,而且许多音乐剧的旋律非常抓耳动听,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去年刚刚上大学的李唐选择来上海读书,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座城市的文娱活动非常丰富,“尤其是音乐剧演出,看完《声入人心》后,我很快就对音乐剧这种舞台形式着了迷。如果音乐剧里有我喜欢的卡司,我更会毫不犹豫地冲冲冲”。
而已经工作的孔周更是各种舞台剧的忠实爱好者,话剧、舞剧、音乐剧,只要是好剧,她都愿意走进剧场一览究竟。
不少人觉得音乐剧,尤其是国内原创音乐剧存在剧本薄弱、演员表现力不够等问题。对此,孔周基本认可。但有意思的是,她愿意重复走进剧场“一剧多刷”的,也正是音乐剧。“我喜欢的演员说过,音乐剧的唱段不能简单理解为平时听的歌曲,它更重要的作用是台词,表达人物的内心想法,既要唱也要演。而且,对于旋律好听的音乐剧,网络上没有放出OST,想要重复收听就只能多刷几次啦。”孔周告诉记者,去年音乐剧《小说》上演时,她所在的剧迷群里不少人都刷了20多次,“SD的时候把票根拿去给演员签名,演员都惊呆了”。
所谓SD(Staff Door),恐怕是音乐剧吸引年轻用户的另一个原因,这是音乐剧演员和观众们面对面互动的一个渠道,演员们分享自己对角色的理解,观众们分享看戏的感受。对于孔周来说,这并不算是追星,而是“跟喜欢的演员进行近距离的交流”。
此外,剧迷之间的社交也对年轻人充满吸引力。“不少剧迷或者喜欢某个演员的观众,会自发做一些物料免费发放,制作精美。我就薅到过透扇、毛巾、明信片、海报等等,看完戏大家还会约着一起吃饭,聊聊对戏的感受,因为现实生活中同好不多,所以能有这样的交流觉得很开心。”孔周补充道。
当然,看剧比看电影还是要贵上不少。一张最便宜的票也要180元,虽然有时候剧方会出学生票,演艺大世界也会有一些补贴票,但对李唐这样的学生群体来说,看剧还是一项很烧钱的活动。而孔周的预算要宽裕一些,仅今年上半年,她已经在戏票上花了几万元,“赚钱就是为了快乐地花钱嘛”。
走进剧场也成为年轻人庆祝重要节日的一种选择。髽鬏第一次接触戏剧,就是在自己大三的生日。这一天,她买了一场开心麻花的《乌龙山伯爵》作为送给自己的礼物。髽鬏看完后很兴奋,这是一种从未有过的仪式感,也成为了她爱上话剧的一个契机:“戏剧不同于电影,有很多的未知和不确定性,并且可以扣出很多细节咂摸,而且,某种意义上来说,看到的内容尺度更大,给观众的想象空间也更大。”
以Z世代为代表的年轻群体登上文化消费的主流舞台,舞台剧受到年轻人的追捧,也在为年轻人做出改变。“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剧本杀、密室逃脱,我们在剧中加入互动游戏的元素,可以增加观众体验,也有助于常看常新。”一位戏剧创作者曾如是说。
为兴趣埋单,也是理性消费者
可以说,如今这个时代,人人都在关注Z世代,仿佛抓住了这巨大的消费潜力,就抓住了未来的消费市场。从前文一些案例,Z世代的一些消费关键词已初露端倪——个性、小众、兴趣。
复旦中学的高一学生郑婷芮,虽然年纪尚小,手中可支配金额尚少,却已然是“个性”消费的追随者。“不管是衣服鞋子还是什么,都比较喜欢小众一些、有设计感一些的东西。”她表示,因为不太喜欢和别人撞衫,“就算是一件简单的白Tee,也想有一些特别的设计”。
不过,郑婷芮却并不会为“设计”乱花钱,她的消费理念是“量入为出,货比三家。买的东西性价比高就更开心”。前段时间,她在淘宝看中一个布袋子,是印象派的大师的作品,“只花了三十几块钱,而且实物还蛮有质感的,觉得物超所值”。虽然还受到父母羽翼的庇护,但郑婷芮已经有了储蓄的概念,“可能因为自己没有经济独立,所以大手大脚花钱会很有压力。喜欢存钱,不喜欢月光”。
郑婷芮的消费观是Z世代的一个缩影。根据《中国青年报》的统计,64.61%的大学生都有享受过薅羊毛的乐趣。他们拼单团购、蹲直播间的优惠券、找特价平台……总之无所不用其极,就是为了买东西划算些。
买东西要划算的观念之外,这一届年轻人还让“闲置经济”成为一股潮流。根据 MobData 研究院的数据显示,这些年线上闲置交易额正在不断攀升,从 2018 年的 7420 亿元到 2020 年的突破万亿元。以闲鱼为例,数据显示,闲鱼上90后比例超60%,其中35%为Z世代。
一方面,喜欢的东西买多了,总有那么一些会闲置,“既然自己不爱了,不如把它交给爱它的人,还能换回一些流动资金补补血”。
另一方面,闲鱼的服务种类也很多元。比如奢侈品添了划痕、意外磨损,许多年轻人选择在闲鱼上找修复师修复。在追求精致、品质、潮流时“阔绰”,但在真正的消费过程中理性、实用、节制。
在中古和二手中淘换着快乐和实惠,专家们认为,这体现了年轻人“让浪费变消费”的成熟消费观;而兴趣消费、情感消费、脑洞消费的流行,则表明闲鱼已经成为“创造力经济”的萌芽地。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为兴趣熬夜“爆肝”的同时,Z世代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惜命。
阿里健康公布的数据,2020年“6·18”期间,平台眼部保健类产品销售同比增长4126%,蛋白粉同比增长751%,维生素类产品同比增长387%。其中Z世代成消费主力,活跃用户同比增长126%。
为了获得年轻人的青睐,各大主流厂商推出了“加姜汁且可加热的”暖胃可乐、喝不胖的巧克力奶昔、“0卡”气泡水等“朋克养生”食品,即食燕窝、花胶、鱼胶成了最受欢迎的即时滋补品。
对此,行业分析师表示:“现在年轻人很愿意吃保健品,比如睡眠不好,想快速解酒等等,这些都是新人群的新需求。”
诚然,一代人的消费观很难被简单粗暴地定义,但相信未来Z世代还会用自己的热爱影响消费,重塑属于他们世代的消费文化。(记者 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