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社会 > 正文

中国古代酒桌上的风雅

日期:2021-08-26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就这么小小一个酒令,你就要懂古文,还要会旧诗、骨牌、曲牌、时宪书,没有文化还真不行呢。
记者|何映宇


  早在汉字出现之前,中国人就已经掌握了酿酒技术。很多典籍中都有关于酒和饮酒文化的记载。《诗经》中有20多处提到酒,酒被赋予了礼仪、社交、休闲等含义,体现了特定的宗法秩序以及人伦关系。酒很早就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酒是助兴之物。从敬酒劝酒到行酒令,从投壶到射覆。酒桌上的讲究可不少呢。在酒的作用下,诗词歌赋被赋予了更多的激情与色彩。在许多场合,它都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种文化消费,用来表示一种礼仪,一种气氛,一种情趣,一种心境;酒与诗,从此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劝酒到五花八门的酒令



  中国古代的餐饮担负着极为重要的社交功能,特别是宴会,更是大费周章,所以一顿饭吃下来,总需要些时间。在中国古代,酒宴,又与祭祀、庆典等礼仪结合紧密,是属于皇家与当权者的上层文化。酒的稀缺性与神秘性,为各种仪式做点缀,用庄严与宏大的场面诠释政治统治的合法性。

  这种为了体现政治合法性的宴会发展到唐代,已经非常离谱,从上午就开始吃,一直持续到黄昏,差不多要一个白天的时间。唐诗中就有大量的诗歌表现宴会场景,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开琼宴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张继则在《春夜皇甫冉宅欢宴》中写道:“流落时相见,悲欢共此时。兴因尊酒洽,愁为故人轻。”还有岑参的《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夜宴之上,纵酒豪饮,怎不惬意快活?

  唐朝还不是最夸张的,到了清朝,公家买单的宴会甚至会持续三五天,既是社交活动,也是政治活动。除了丝竹歌舞助兴,山珍海味大快朵颐,宴会上的主角永远都是酒,酒是宴会必不可少的兴奋剂。为了打发时间,也让喝酒不显得那么单调乏味,于是便发明了各式各样的劝酒技巧。

  劝酒源于敬酒,敬酒是宗法社会遗留下来的旧俗。敬酒是有社会等级区分的,臣敬君,子敬父,弟敬兄,下级敬上级,晚辈敬长辈等。最早的劝酒多来自下对上的敬酒。

  为了让喝酒更有趣味性,古人又发明了一些酒桌上可以玩的小游戏。酒令,就是酒席上的一种助兴游戏,一般是指席间推举一人为令官,余者听令轮流说诗词、联语或其他类似游戏,违令者或负者罚饮,所以又称"行令饮酒"。酒令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酒文化,最早诞生于饮酒行令,西周时已经出现,完备于隋唐。在酒席上,行令就像催化剂,能使酒席上的气氛很快活跃起来。

  汉代的“觞政”,就是在酒宴上执行觞令,对不饮尽杯中酒的人实行某种处罚。《红楼梦》第四十回中鸳鸯吃了一钟酒,这钟酒叫令酒,说明她现在有了发号施令的权力。吃完这钟酒后,鸳鸯笑着说:“酒令大如军令,不论尊卑,唯我是主,违了我的话,是要受罚的”。

  虽然喝酒就是闹着玩,但在行酒令上确实是严格执行的,大家都要遵循游戏规则。凡行酒令,必须有执行官,比如第二十八回,贾宝玉提议行酒令,并任执行官。凡行酒令,参与的人必须入席就坐。令官宣布行什么令后,就开始依次行令饮酒,但有些酒令分两部分:一、行令前斟满杯子,先行令再喝叫酒面;二、喝了之后再行令叫酒底。说完了酒面酒底才算结束。

  行酒令的方式可谓是五花八门。和平民百姓“五魁首六六六”的猜拳不同,文人雅士常用对诗或对对联、猜字或猜谜等,需要很深厚的文化修养。

  《红楼梦》六十二回,史湘云行令,说:“酒面要一句古文,一句旧诗,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还要一句时宪书上的话,共总凑成一句话。酒底要关人事和果菜名。”她的酒面是“奔腾而澎湃,江间波浪兼天涌,须要铁索缆孤舟,既遇着一江风,不宜出行。”然后喝完酒,在席上拣了一个鸭头,吃了鸭脑子,说出酒底:“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那讨桂花油。”令才完。

  你看,就这么小小一个酒令,你就要懂古文,还要会旧诗、骨牌、曲牌、时宪书,没有文化还真不行呢。仔细分析史湘云的酒令,古文引用的是欧阳修《秋声赋》:“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澎湃。”旧诗,出自杜甫《秋兴》诗:“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骨牌名“铁索缆孤舟”,说的是曹操赤壁铁索连接船只,被周瑜火攻。“一江风”,元代曲牌名,属南曲南吕宫。昆剧《百顺记·召登》中,王曾带军兵巡抚江南,行路时唱此曲,首句为“一官迁”,故又名“一官迁”。多用于大队人马行路,以烘托声势,由多人齐唱,以唢呐锣鼓配合。时宪书即“时宪历”,古代人比较迷信,婚丧嫁娶总要看个吉凶神煞,上面会写船遇当头风,不宜出行。

  酒令按形式可分为雅令、通令和筹令。以筹令最复杂,要在用象牙、竹木等材料制成的筹子上刻写各种令约和酒约。行令时按顺序摇筒掣筹,再按规定的令约、酒约行令饮酒。行令中的输家,处罚有罚酒,罚作诗,唱小曲,视个人情况而定。

  这种象牙、竹木等材料制成的筹子,叫酒令叶子。这种叶子有点像现在的扑克牌,只有树叶那么大,故称叶子戏。发明叶子戏的是唐代著名天文学家张遂(一行和尚),供玄宗与宫娥玩耍。以后传入民间,文人学士趋之若鹜,很快流传开来。叶子戏有四十张牌,分为十万贯、万贯、索子、文钱四种花色,后来演变为字牌和麻将。有传说马可·波罗将中国的酒令叶子带到了欧洲,欧洲人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扑克牌,这么说起来,中国的酒令叶子还是现代扑克牌的老祖宗呢。

  明代画家陈洪绶就画过著名的《水浒叶子》,酒令叶子综合了书法、绘画、雕版、印刷、酒令、历史、传说故事等多种文化演变而来,丰富并提升了品酒文化的内涵,也拓展、延伸了绘画和雕版印刷业的文化覆盖,是一种跨界合作的文化产物。


投壶与射覆



  古人还有一种被称为投壶的饮酒习俗,源于西周时期的射礼。酒宴上设一壶,宾客依次将箭向壶内投去,以投入壶内多者为胜,负者受罚饮酒。

  关于投壶产生的原因说法不一,有的人认为投壶是从射礼演化而来的,依据是《礼记·投壶》郑玄注:“投壶,射之细也。以乐宾,且以习容,且以讲艺也。投壶者,不能尽于射礼,而行其节也。"

  投壶是古代士大夫宴饮时做的一种投掷游戏。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宴请宾客时的礼仪之一就是请客人射箭。那时,成年男子不会射箭被视为耻辱,主人请客人射箭,客人是不能推辞的。后来,有的客人确实不会射箭,就用箭投酒壶代替。久而久之,投壶就代替了射箭,成为宴饮时的一种游戏。

  投壶在战国时得到相当发展,当时的文者倾向于内心修养,投壶这种讲究礼节的游戏,正适合他们的需要。此外,由于社会发展,民间以投壶为乐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礼记·投壶》:“投壶者,主人与客燕饮讲论才艺之礼也。”《左传》也曾记载过晋昭公大宴诸国君主,举行投壶之戏的事。

  秦汉以后,投壶在士大夫阶层中盛行不衰,每逢宴饮,必有“雅歌投壶”的节目助兴。在流传过程中,游戏的难度增加了,不仅产生了许多新名目,还有人别出心裁在壶外设置屏风盲投,或背坐反投。

  宋代司马光曾著有《投壶新格》一书,详细记载了壶具的尺寸、投矢的名目和计分方法。宋代以后,投壶游戏逐渐衰落下去,不再像汉唐那样盛行,仅断续地在士大夫中进行,主要成为饮酒筵席上的一种娱乐活动。

  射覆虽然名字中也有一个“射”字,但和射箭并没有什么关系,更像是猜谜。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就写到了射覆。平儿向内搅了一搅,用箸拈了一个出来,打开看时,上边写着“射覆”二字,宝钗笑道:“把个酒令的祖宗拈出来了,射覆从古有的,如今失了传,这是后人纂的,比一切的令都难,这里头倒有一半是不会的,不如毁了,另拈一个雅俗共赏的”。薛宝钗称“射覆”为酒令的祖宗,可见“射覆”历史之悠久。

  射覆中的射有猜度之意,“覆”意为遮盖、隐藏。三国时期,曹魏管辂、东晋郭璞等都曾行射覆事。李商隐《李义山诗集·无题二首》诗中亦有“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的诗句。”射覆游戏是古令一种,其令法规则是用相关的诗文、成语和典故提供线索,但又隐喻所覆事物,让人猜测。若猜度者猜不出就要罚酒。清代俞敦培《酒令丛钞·古今》写道:“然今酒桌所谓射覆,又名射雕覆者,殊不类此,法以上一字为雕,下一字为覆,设注意‘酒’字,则言‘春’字,‘浆’字,使人射之,盖‘春酒’、‘酒浆’,射者言某字,彼此会意。”

  争奇斗艳的酒具

  酒是液体,要喝酒必须要有盛酒的容器。我国很早就有了陶器、角器、竹木制品的酒器。早在公元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文化时期,就出现了形状类似酒器的陶器,如裴李岗文化时期的陶器。南方河姆渡文化时期的陶器也能使人联想到在商代时期的酒具应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渊源。

  青铜器起于夏,现已发现的最早的铜制酒器为夏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爵。青铜器在商周达到鼎盛,春秋没落,商周的酒器的用途基本上是专一的。据《殷周青铜器通论》, 商周的青铜器共分为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四大部,共五十类,其中酒器占二十四类。按用途分为煮酒器、盛酒器、饮酒器、贮酒器。此外还有礼器,形制丰富,变化多样。

  盛酒器具是一种盛酒备饮的容器。其类型很多,主要有尊、壶、区、卮、皿、鉴、斛、觥、瓮、瓿、彝等。每一种酒器又有许多式样,有普通型,有取动物造型的。以尊为例,有象尊、犀尊、牛尊、羊尊、虎尊等。

  至瓷器酒具出现之后,中国人用的酒具更是变得异常的丰富多彩。像明定陵中出土的万历御用金托玉爵、金托金爵杯、金箭壶、传世的陆子刚玉卮和合卺玉杯,以及山东邹县明鲁王墓出土的莲花白玉杯等,均为明代酒器佳品,亦可见明代皇帝对饮酒器具的重视。

  为了增加饮酒时的趣味,在酒具设计上,古代工匠也是巧用心思。在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有一件北宋耀州窑出品的倒流壶。它的壶盖是虚设的,不能打开。在壶底中央有一小孔,壶底向上,酒从小孔注入。小孔与中心隔水管相通,而中心隔水管上孔高于最高酒面,当正置酒壶时,下孔不漏酒。壶嘴下也是隔水管,入酒时酒可不溢出,设计颇为巧妙。

  产于宋代的九龙公道杯,上面是一只杯,杯中有一条雕刻而成的昂首向上的龙,酒具上绘有八条龙,故称九龙杯。下面是一块圆盘和空心的底座,斟酒时,如适度,滴酒不漏,如超过一定的限量,酒就会通过"龙身"的虹吸作用,将酒全部吸入底座,故称公道杯。

  古人雅致,对于酒器的使用也是极为讲究的。这一点,也可以从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中祖千秋大谈酒具经一段描写看出。祖千秋为和桃谷六仙打赌,乃一一展列其酒具,并侃侃介绍道:羊脂白玉杯——“饮酒须得讲究酒具,喝甚么酒,便用甚么酒杯。喝汾酒当用玉杯,唐人有诗云:‘玉碗盛来琥珀光。’可见玉碗玉杯,能增酒色。”

  翡翠杯——“饮这坛梨花酒呢?那该当用翡翠杯。白乐天杭州春望诗云:‘红袖织绫夸柿叶,青旗沽酒趁梨花。’你想,杭州酒家卖这梨花酒,挂的是滴翠也似的青旗,映得那梨花酒分外精神,饮这梨花酒,自然也当是翡翠杯了。”

  还有什么犀角杯、古藤杯、夜光杯、琉璃杯,争奇斗艳。想想用这样的酒具来饮酒,更增添美酒的滋味,令人欲罢不能。记者|何映宇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