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翻身”
如今体育教育受到的重视可谓空前。
9月3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负责人表示,推进中高考体育改革。“指导各地进一步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和计分办法,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启动在高校招生中使用体育素养评价结果的研究。”会议上透露,要实现学校体育工作与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挂钩,与教师的绩效工资、考核评价挂钩,与学生的综合评价挂钩。将身心健康情况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每年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数据上报和体质健康抽测复核工作。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季浏曾尖锐批评,当下体育课是“三无课堂”:一“无运动量”,上了一堂体育课学生都不出汗;二“无战术”,学了12年单项技术,一项体育运动都没学好,更谈不上战术;三“无比赛”,没有比赛和对抗,学生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没有培养意志品质、团队精神,也无从在比赛中了解规则意识。
季浏教授提到的这些问题如今是否有所改善?最近《新民周刊》从上海市区部分学校了解到,多数学校里体育课受重视的程度高于过去,而在多年重视体育课和室外活动的学校,学生不仅体能普遍提高,近视率和肥胖率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中小学生体质“止跌”
上图:多年重视体育课和室外活动的学校,学生不仅体能普遍提高,近视率和肥胖率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的改革开放逐渐结出经济发展的果实,城乡居民的荷包开始鼓起来,计划生育政策下家庭规模缩小,孩子们得到了比上一代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接下来的20年,人们的生活好起来了,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却迎来了持续20年的下滑。
照理说,营养改善可以帮助青少年身体成长,但是,青少年普遍缺少运动以及家长错误健康观念影响下,孩子们虽然长高了,却变弱了。
近视和肥胖是反映青少年体质的直观指标。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近视率为53.6%;今年7月1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国6-17岁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近20%,6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率超过10%,6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的问题,农村超过了城市。
2018年上海学生近视检出率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从2005到2018年,上海市中小学生肥胖率逐年上升,从11.4%上升到18.3%。
数据让人忧心,但稍让人欣慰的是,最新发布的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逐渐上升,各年龄组男女生身高、体重、胸围指标均继续呈现上升趋势。
根据调研结果,2019年全国6—22岁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为23.8%,优良率较高的地区为东部经济发达和沿海地区。各个年龄段中,初中生上升最为明显。同时,学生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发育指标持续向好。各年龄组男女生身高、体重、胸围指标均继续呈现上升趋势。
肺活量显示人的心肺功能,肺活量大的儿童,身体供氧能力更强。调研结果显示,近10年来,全国学生肺活量持续增加,初中生增长最为明显。中小学生柔韧、力量、速度和耐力等素质总体出现好转,柔韧素质、力量素质小学生和初中生改善较其他年龄段明显。中学生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有所改善。
媒体将这组数据解读为“止跌回升”,但实际上,各个指标基本只达到了“止跌”的标准,特别是大学生,体质改善微乎其微。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指出,青少年的近视、肥胖等问题,大学生体质下滑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如何让一系列重磅政策真正落实,产生重磅的效果,还需要持续用力。
上图:上海民立中学孙亮老师(左二)在给初中学生上课。
新一批开始“锻炼”的孩子
从最新的全国数据看,初中生体质改善比其他年龄段要明显,而这客观上,要“归功”于中考对体育成绩的要求。
安徽人小林回忆,十年前他就读的初中是当地比较好的初中,初一初二体育课基本就是“自由活动课”,老师偶尔教一点篮球或者跳远的技巧。到了初三,老师开始带着学生“临时抱佛脚”——针对考试项目进行训练。“大多数同学突击一下考试成绩还是可以的,少数身体特别弱的同学,凭一年集训,还是很难达标。”
上海多年前的情况类似,但自从体育分数在中考成绩中比重上升,学校对体育课的重视逐渐提高。一位上海大学生回忆,初一时体育课比较轻松,一节课里一大半时间都是自由活动。但到了初二初三,体育课上运动强度明显增加。
多年前,体育课得不到重视基本上是全国范围内的普遍现象。特别是临近期末,学校里的体育老师就“被生病”了,网友总结:学校里身体最不好的就是体育老师。除了考试前体育课被其他学科挤占,有的学校干脆使用“阴阳课表”——给上级检查的课表按照要求排了体育课,但真正执行的课表上,体育课消失了。
上海民立中学体育教师孙亮说,事实上,中考体育达标线设置科学、合理,如果按照相关要求上课,并不需要“集训”。他表示,在重视体育的学校,体育课的目标已经从应对中考转变到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兴趣以及教会学生如何科学运动的方法上,而这样的做法也得到了学生和他们家长的认同。
孙亮老师介绍,近几年初中体育课时逐步增加,从最早每周3课时增加到45课时。现在每周体育课课时与语数外是一样的,平均每天一课时。“我们也不存在其他课占用体育课的情况,因为学校认为体育课和其他科目是同样重要的。
过去被批评的体育课运动强度不够现象,现在在很多学校也已经有了改进。孙亮老师所在的民立中学,每一节体育课中,除了学习某种运动的技能,还会专门预留8-10分钟用于学生的体能训练。跑步是一种传统的体能训练方式,但如果每节课都跑步,学生难免会觉得单调枯燥。孙老师说,现在体育老师会安排通过多种形式的内容来丰富课堂,如动态平板支撑、俯卧后抬腿、波比跳等等方式来加强学生的核心力量和身体素质提高,改善中学生过去存在的上肢力量差,体能总体较差的问题。
当然,改变并非一朝一夕。目前看,上海学生的上肢力量和体能两个指标仍然比较差。“运动技巧不差,就是体能、上肢力量差。我们学生肥胖率也比较高,如果体重超标,那么他的体能和力量就会更差。”
一位体育老师向记者透露,一些上肢力量训练应该放在小学阶段(非器械的力量训练),比如倒立、爬行等等,但因为考虑到安全问题,很多学校取消了类似的训练,或者降低要求训练。这位老师认为,体能的锻炼是靠从小到大日积月累,如果小学阶段没有落实上肢力量的锻炼,到中学再学,就比较难。
事实上,越怕受伤越容易出现意外。季浏教授也曾提出,传统体育课怕学生受伤、怕发生安全事故,所以学生们没有运动量,这样的体育课是没有运动效果的。
因为平常没有得到锻炼,学生在身体协调、灵活、力量等等方面都存在欠缺,运动时才更容易受伤。如果体能达标、掌握技术,那么运动中受伤的概率就会大大减少。
过去体育课“很水”,与多年来存在的体育师资数量和质量都欠缺也有很大关系,教学水平达不到,只好在体育课上“捣糨糊”。孙亮老师说,上海中小学这些年普遍增加了体育教师数量,教师的录用门槛也提高了。
上海的中小学,本科学历是录用体育教师的基本条件,教师主要来自师范院校和体育院校。而近几年,很多中小学倾向于招聘研究生学历的体育教师,本科学历毕业生只有所学是学校需要的专项或者获得过突出专项成绩,才会被学校录用。孙老师介绍,十多年间,民立中学体育教师从8人增加到12人,教师们暑假里还会参加大量的业务进修、培训,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技能。
全国的情况,“十三五”期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由50.2万人增加到59.5万人,每年新增体育教师约2万人,年均增速4.3%。截至2020年,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率为92.8%,体育器械配备达标率为96.8%。
当体育教师素质得到提高,教师会对自己的课程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执行教育政策时也会更加科学。
上图:上海静教院附校的学生体育活动。
课间,室外活动正在增加
下午3点半,下课铃响,上海市中心一所中学的操场上先是出现了几个抱着篮球的男学生,开始打篮球。陆陆续续,操场上学生越来越多,尽管上海的9月气温还很高,但学生们似乎很享受户外的阳光和舒展。
课间不许出教室,曾经也是受到多方批评的校园现象。一位中学教师介绍,上海的大多数中学,课间基本不存在限制学生出教室的现象,相反,老师会鼓励学生到户外活动。除了传统的课间十分钟,现在上海中小学还增加了大课间等运动时间,有的学校在放学前设置运动时间,这样,学生在校可以保证至少一小时运动时间,也就是大家所说的“阳光一小时”。
“阳光一小时”的提出要追溯到2006年,当时的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发出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通知要求配合体育课教学,保证学生平均每个学习日有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
此后,各地根据自己的情况出台“阳光一小时”的相关要求。从2011年起,上海在中小学全面施行“阳光体育”“每天校园锻炼一小时”等举措。
早上7点50分,家住上海市静安区的五年级小学生梓涵已经到校,每天早上7点45分-8点30分是学校的“欢乐操场”时间,他到教室放下书包,下楼到操场活动。运动场上已经摆放了跳绳、羽毛球拍等运动器材,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早上两节课后,10点15分-10点45分,被大家叫做“大课间”,课表上也称为“欢乐操场”,这个时间梓涵也会到操场参加广播体操等活动。
上海静教院附校体育教师王广转介绍,静教院附校比较早就把室外运动作为学校重要的教学活动。从2009年开始,学生早上进校有15-20分钟运动时间,下午放学前,有专门的跑步时段。静教院附校的跑步锻炼坚持了十多年,成为学校的体育锻炼特色。每天下午3点30分,全校二年级至八年级学生到操场跑步,跑步时间在20-30分钟左右。不同年龄段学生跑步距离不同,二年级是200米-300米,升一个年级会增加100米。跑步结束后,学生放学回家。
学校介绍,最初设置跑步锻炼,是因为发现学生放学后基本都在家做作业,或者进行其它学习活动,很少有体育锻炼的机会。为了增强学生体质,增加户外时间,学校开设跑步锻炼时段。看起来学生每天跑步的量并不大,但持之以恒后效果明显,学生中肥胖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体育中考中的长跑项目,学生也不害怕。
每周五下午2点半,是静教院附校专门为九年级学生设置的体育锻炼时间,一个小时的体锻课后,学校的体育场馆继续开放到6点,让那些喜欢体育运动的学生继续锻炼。“按照我们校长的话说,只要学生愿意锻炼,场所就一直开着,练到他们不想练。”
学校体育锻炼和户外运动时间的保证,以及其他措施的多管齐下,使得这所学校的近视率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学业成绩非常优秀的静教院附校,初中生的近视率指标却低于全市平均值近20个百分点。
小学阶段体育运动强度如何保证?王广转老师认为,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小学阶段的体育锻炼同样可以达到一定的强度。比如跳箱、倒立等训练内容,在静教院附校都坚持开展。“锻炼前老师带学生做好准备活动,学习的过程中做好安全保护,这些项目都是可以很好开展的。”
小学阶段的跳绳晋级制度,也成为了静教院附校加强学生体能的特色项目。王老师介绍,根据跳绳成绩,老师给学生授予不同颜色的跳绳,就像跆拳道不同颜色的腰带一样。“如果一个孩子拿着代表高级别能力颜色的跳绳在操场上跳,同学们看到都非常佩服,小朋友自己也很自豪。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激励制度,鼓励小朋友参加锻炼。”
要想真正激发中小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并且从体育教育中收获好的体质和运动习惯,靠学校体育教育远远不够。家庭的影响、社会氛围和城市体育设施的便利等等多方的合力,才有可能改变过去体育不受重视、学生身体素质一路下滑的趋势。(记者 黄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