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狂野老人大赏
“老人狂野起来,那真没年轻人啥事了。”真是这样的吗?不妨看看上海的老人是如何狂野的。
大把时间精力去打卡
上午到位于番禺路129号的邬达克纪念馆观赏、学习3D摄影;中午又赶到乌鲁木齐北路的光影车间参与午间音乐沙龙,“听一节公开课”;下午走访老城隍庙,“走访学习”一下上海老城厢的变化。这就是张廷勇2021年12月20日的一天安排。
这一天是周一,工作日。退休已经三年多的张廷勇经常把日程安排得满满的,看起来比上班的人都忙。他将不少参与的活动称为“学习”。别看一天要去三个地方“学习”,张廷勇看上去并没有风尘仆仆的感觉——一头银发纹丝不乱,料子大衣、料子西裤笔笔挺,黑色皮鞋明光锃亮。起码在镜头前,在自己微信朋友圈发出的照片里,张廷勇始终保持着这样的模样。这就令他“平民化菲林杀手”的架势,一点儿也不输于同年龄的“半边天”。
在2021年10月初,当前滩太古里开张的时候,一些阿姨爷叔将这里当作了新兴的打卡焦点地带。穿着艳丽的旗袍,甚至长裙,戴上各种花饰——她们在太古里找到了特别多的乐子。而数量上算绝对少数的他们,则往往背着单反相机、镜头“长枪短炮”,鞍前马后于其间。江风习习之下——在漂亮的新建筑下留影者有之,将楼宇间的步道当作T台漫步者有之,中午一起凑份子吃团餐者有之。张廷勇向《新民周刊》记者直言:“我也去前滩太古里打卡过,我觉得那里比较适合中老年人消费。”听那感受,他并不觉得这里的餐饮太贵,也无太多等位烦恼。当一些年轻人都在吐槽此地吃饭太贵,更吐槽等位时间太长的时候,张廷勇这番话,不免让人小小吃了一惊。但听他仔细分析——退休人士又不用挤着双休日前来,工作日上班时间来此,在等位上不会浪费时间。至于贵不贵,很大程度上是个人感受。有不错的养老金收入,又没有房贷、车贷的压力,乘着地铁满城找乐子,正是刚退休者的新生活常态。
“60后”奉帮裁缝吕方还没到退休年龄,可在他看来,现在确实有一个“狂野老人”现象,他也接触到不少玩得比年轻人还“疯”的老人。吕方经营一个“上海红帮(奉帮)西服研改中心”,先前设址凯旋路,如今搬迁到浦东潍坊社区文化中心。他经常举办一些免费的长衫、旗袍推广活动,也就是将自家服装免费借给活动参与者,用来拍摄、举办小型的自得其乐的“大秀”等等。吕方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在推广中华传统衣着文化——他自己就日常穿着长衫,戴着礼帽,甚至拿着文明棍乘地铁。由于疫情期间经常戴着口罩,面容不易被认清,他乘地铁时还被小年轻误认为是很老的老人,而被热情让座。然而一些来参加吕方活动的男士,却往往将之视为一种Cosplay(角色扮演)。他们绝少有人会去做一套长衫留在家里,也想不起来在正式场合穿着。“然而女士则不然。到我这里参加活动的女性,从五十几岁到七八十岁的都有,她们中许多人是置办旗袍自己穿的,还互相比谁的衣服多。有的阿姨已经买了上百件旗袍了!”吕方说,“但令人略感遗憾的是——我是倡导端庄典雅的经典旗袍的,可她们在网上买旗袍,穿来拍她们的大片。这些旗袍纯属魔改版的,做工、料子都不是很讲究,颜色倒是很多彩多姿。”张廷勇对此有着略微不同的看法。他也是网购一族。“我觉得网购没什么不好。我也曾网购过一套中山装。你猜多少钱?一共才100多元!我和自家太太讲,就算到商场买条裤子也得100多元吧?现在网购,等于买了条裤子,白送我一套中山装。”张廷勇说,“穿上中山装,我也能去江阴街拍老上海风情照片哉!”
提及江阴街,这是继前滩太古里之后,又一个现象级打卡地。因为由梁朝伟、王一博主演的谍战主题电影《无名》拍摄需要,选中位于上海黄浦区老南市地界的江阴街作为外景地。只因这里老房子较多,总体上保留了年代特色,只要稍加布置,就成为一个现成的外景地。也不得不说,剧组搭景十分精细,就连地面也有一小段都处理成了老式弹硌街的样子。这让老上海阿姨爷叔们又找到了一些小感觉。2021年12月19日,电影杀青,大批阿姨妈妈穿着旗袍“杀奔”江阴街而来,只为谋杀爷叔们的菲林。附近地铁8号线、9号线陆家浜路站,都能见到不少穿着旗袍、浓妆艳抹的“资深美女”集结。
“叫我美女我当然欢喜听。‘资深’不‘资深’就讲不清了。”自称已经退休快十年了的娅娅女士对记者说,“现在阿拉讲究无龄感。和儿子一起出去,人家说我们是姐弟,我就开心了。”
“自称老人,也确实退休了。可许多女性50岁退休,算算年龄比我还小。我不算老人,伊拉却自称老人了!但又‘倚老卖老’不愿意别人叫伊老人!”吕方说,“许多人问我,为什么参加活动的女士更多,男士少见。是不是上海爷叔总体上不太愿意出来白相呢?我说,不是这样的。50岁到60岁这一年龄段的退休女士很多,使得我们看到的‘狂野老人’看似女多男少。但我看到的情况是,一些男的到年龄一退休,首先就花上万块钱甚至几万块钱去置办一套数码单反相机,包括各种镜头,然后开始扫街拍摄,再然后么就开始拍穿着旗袍的老阿姨。这也是个不小的群体。”在吕方和张廷勇看来,退休生活,能找到打卡地,各种白相,总比躲到棋牌室里搓麻将要好。特别是刚退休的人士,一般子女还没有谈婚论嫁,没有进入带孙子的状态。对于这一年龄层的退休人士来说,是一生中最是有时间又有钱的年华,不狂野,真对不起自己了!
娅娅女士说:“我们小时候,街面上还是一片蓝色中山装——远看有时候简直分不清路上的人是男是女。哪有那么多服装来秀?那时候阿拉这些上海小姑娘,翻花样最多是各种颜色假领头,或者各种花样经的绒线衫领头露到罩衫外头,好像看起来和全国人民略有不同之处,已经算胆子大、前卫了!还有人比啥人的袖套好看。就算到了改革开放初,我们算‘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可也没现在那么多行头可以翻——当年,买套像样的衣裳,那花销有可能是一两个月工资,你说能买多少套衣服?套装、套裙?结婚买一套还差不多。否则日脚还过不过啦?现在,想买就买!当然抓紧买,抓紧穿,抓紧玩,抓紧拍大片。有美图秀秀,找得到青春的尾巴。”
“上海的老人家其实很在意自己穿什么,因为总归还是要体面,但又不会太过于追求潮流,所以你看不到统一的范式,看不到一种能用词语概括出的风格。”“80后”摄影师秦霄对记者如此说。到上海从事商业摄影已有近12年的秦霄,前不久因他的“老年时装俱乐部”系列摄影而引起媒体关注。他自称,自己平时拍摄的并非“疯狂老人”这样“光鲜亮丽的群体”,但他感到上海的老人比年轻人有时间。“疯狂老人”更是有愿意去消费体验的观念,也有一定的经济能力。“‘疯狂老人’是很好的一个社会现象。 很为他们感到开心。”秦霄说。
提及穿着,比娅娅女士、张廷勇等更年长许多、现年89岁的朱增德老人,更为精致。退休前做生意的他,如今虽然独居,却依然能够将自己打扮得“山青水绿”——出客穿西服打领带穿皮鞋,平日一身休闲款也处处体现出细节的突显,比如大背头和金丝边眼镜是标配,手表和皮带扣的配色统一,手串珠珠的大小等也相当注意。他还有个特点——出门愿意推着一个有拉杆的登机箱,看上去总像是要出远门一样。这是什么派头?“我不想让人看出自己太老,所以不愿意用拐杖,这个拉杆箱起到了拐杖的作用!”朱增德说。
印证上海都市生活之美好
“我参与的一些活动,有些是七八十岁老人家组织的。我这刚过花甲之年的人,在这里头就属于‘小朋友’了。”张廷勇向记者感慨,“但是,在年轻人的世界里,我当然就算老人了。我觉得参加各种活动,能让‘身体反射’认为自己仍然年轻。我也知道社会上有一些大姐,别说六十多的,哪怕七十多的,也不想承认自己老了。我还是要跟她们说,你们是60岁以上年龄层,不是26岁年龄层!这一点要承认,出去活动要悠着点。但心灵上,不妨年轻。”
2020年12月6日,张廷勇曾经在乌鲁木齐南路178号草婴书房参加草婴读书会的活动。在这一纪念俄罗斯文学翻译大家草婴的活动中,张廷勇举手发言。退休前并不从事与文学或者文字有关工作的他,在发言中称,很欣赏年轻书友的激情,也深深欣慰于年轻人没有忘记俄罗斯文学。没想到,他的发言还被人记录到“美篇”里,并有“张廷勇老师说”等字样。这让他看了心里当然美滋滋的。但他也向记者表示,参与这些活动,动心起念还是向年轻人学习。“现在的‘80后’‘90后’都很有想法,不少人学问也好。他们年纪比我轻,但我认为我应该叫他们老师,并真心把他们当作小老师。”在上海,张廷勇还能接触到不少外国朋友。譬如他在长乐路888号皇家公寓的一个小画廊里结识了一位年轻的韩国艺术家,听其讲述当代艺术,听得津津有味;他还认识一位身高2米的美国小伙布雷克。“他在上海的爵士乐圈子里有些名气,一口中国话说得也是呱呱叫!”张廷勇如此评价布雷克。和年轻人玩在一起,让张廷勇觉得自己不会老气横秋。
最近,张廷勇还拉了一帮新上海人小白领,带他们游上海。譬如网红地武康大楼、复兴岛小白楼,甚至从人民公园到上海体育博物馆,再到南京东路步行街,都被张廷勇设计到他的旅游线路。他带着年轻小伙伴到这里放飞自我。2021年7月初,当上海体育博物馆开门迎客之初,记者曾在此见到张廷勇。他说,凡是新开张的博物馆、展览馆,他尽可能会前往一观。“上海为啥会出现‘狂野老人’现象?我觉得这和上海这座城市的资源禀赋有关。不瞒你讲,我的一些住在外地,甚至外国的朋友,都是羡慕我的。为什么?就因为我生活在上海啊!”
狂野的资本是懂经!在上海,如果能成为一位“懂经朋友”,许多看似高大上的享受,花销并不会如看似的那样高。这还不是如今流行的“平替热”那样,用低端类似品取代高端品,而是在花费不多的情况下,获得高端享受。
前不久,张廷勇看到钱程、小翁双杰主演的滑稽戏《弄堂里向》上演,他看中了280元那一档的座位。然后,他就去买“演艺大世界补贴票”,自己只花了80元。他把观演时的留影往微信朋友圈一晒,哇,迅速引起反响。他还喜欢去上海音乐厅参加“音乐午茶”活动,只需花费30元,就能点一杯咖啡,听50分钟的现场音乐会。“你想想看,到星巴克喝杯咖啡是多少钱?有现场演奏的音乐听吗?”张廷勇说,“在上海音乐厅‘音乐午茶’活动演出的,都是科班出身的专业演奏者,有些人还挺有名气。像我这样退休的人,打发时间过来享受一下,多好?”张廷勇每天在各种微信公众号上,在小红书里找寻优惠信息,甚至免费信息。“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这件事是我每天要做的,就像以前上班那样雷打不动。”张廷勇说,“通过参加各种活动,令我感觉每天都有新收获。我这一辈子,活到退休,你问我为什么还去关心那些艺术家的事,我要说,我真不是为了去学吹打,学画画。但哪怕做不了俞伯牙,也得努力去做一个钟子期——会聆听琴声,感悟美好,甚至成为俞伯牙的知音。这也是一种不乏精彩甚至轰轰烈烈的人生!证明我活着就没有躺平过!再说,许多公益项目,既然是政府买单,或者有人资助,我生活在上海,就该去享受,就该去‘奢侈’一番啊!”(主笔 姜浩峰 文中娅娅女士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