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形成三层交融圈
“只要有机会,无论往大湾区内地城市升读大学、就业及生活,我都很想尝试。”这是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黄楚标中学中三女生关蔚谊6月23日所言。此时的她,还能想起5年前的6月29日的情景。当时,她作为香港两名少年之一,在机场向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献花。5年前,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举行的时候,关蔚谊还是一名小学生。而如今,当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举行之际,依然彬彬有礼的她,已经长成亭亭玉立的美少女。
在香港,并不是只有关蔚谊和她的同学在关注大湾区。自2019年3月中央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来,“大湾区”成了香港各阶层、各行业人士逐渐在多种场合提及的热词。特别是2020年6月30日香港国安法正式生效,以及此后完善选举制度,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之后,以爱国爱港为核心的主流价值观在香港深入人心,与此同时,如何做好大湾区“持份者”,以及如何融入大湾区,已不仅成为不少港人日常之所思,甚至化入行动。
上图:6月26日,香港地区九龙坪石邨挂上国旗及香港特区区旗,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
不仅与大湾区交融,在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到来的时刻,越来越多的香港年轻人有机会到内地,与内地各大都市群形成第二层的交融,令他们所获甚多。下一步,香港与更广泛的内地之间的合作,将出现第三层交融,交融出新的成果……
大湾区的精彩
在关蔚谊看来,香港每次有困难,中央政府都会支持提供帮助,国家的确是香港特区最坚强的后盾。譬如最近的,就是抗击新冠疫情。关蔚谊说,因为疫情,自己中一、中二近两年无法到校上课。今年2月,香港经历第五波疫情的时候,中央强调,特区政府要切实负起主体责任,把尽快稳控疫情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任务,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和资源,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确保香港市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确保香港社会的大局稳定。“当时,中央派来医疗队伍,还有中医,支持港人抗疫,让我们很感动。”关蔚谊说。
提及内地医生,在6月23日香港医管局会议后的记者会上,该局主席范鸿龄称,过去一年,香港全职医生流失率达7.9%,即近500名医生;全职护士流失率逾9%,达2600人。情况令人忧虑。怎么办?范鸿龄表示,大会通过一系列挽留人手及员工培训措施,计划推出“大湾区医生交流计划”,引入大湾区内地城市三甲医院有经验的医生到港,与本地医护合作为市民提供服务。
范鸿龄称,第五波疫情下,内地医疗队到港,两地医护合作良好。香港医管局考虑吸纳曾到港抗疫的医生,内地医生到港要经过有限度注册,因此要经过医护委员会审批,会坚守两大原则——包括以病人利益为依归、需合两地法规。香港医管局目前正同广东省卫健委商讨,采用轮替制度,每人在港不超过1年时间,希望首批可以有5至10名医生到港工作。
粤港澳同宗同源,香港有困难,内地的支持与帮助,首先来自大湾区。哪怕如今在广东省来说,三甲医院的医生赴港工作一年再回省,其实对自己的事业与科研多多少少有些影响,但只要香港地区提出需要,广东省的医生在所不惜。
与内地医务工作者赴港服务不同,香港青年到内地发展,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真诚欢迎。
大湾区发展规划,如何让南国迸发活力,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让香港青年得到更多机会。“粤语有句话‘塘水滚塘鱼’,意思就是一个鱼塘就那么几方水,来来去去就那么几条鱼,是变不出什么花样来的。”香港立法会议员邓飞说,“其实,原本香港青年向上流动的机会有限,香港青年应该充分留意国家在大湾区的各种政策,尽量把自己的事业往大湾区乃至大湾区之外的内地去拓宽。”
数据表明,邓飞所言,部分已经成为现实。香港特区政府在2019年3月推出的“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业资助计划”基础上,2021年又推出“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收到毕业生求职申请超过2万份,目前已有近1100人入职。
“我一直跟朋友们说,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回内地看看。机会在内地。”港青梁碧洋曾经如此对《新民周刊》记者说,“我幼年成长在香港,后来去了英国,并在英国长大成人。但我知道,我的老家在广州南沙。”2019年,她带着自己的创业项目“寰洋寻根”参加了上海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大赛,获得优胜奖。回到香港后,她又将视角投到了家中长辈提及的故乡南沙。
6月24日,国新办就《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南沙方案》)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其中提到建设科技产业创新基地。这让2019年时听了梁碧洋之语,将创业之地放在南沙的港青们更为欣喜。
粤港澳(南沙城)国际青创社区总经理孙弘睿是这样说的:“2006年,我来到广州求学,这些年来打过工、创过业、破过产。2015年我在南沙也做过项目,因为种种原因,还是失败了。2019年,我听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作为港澳青年,我想到湾区之心的舞台上去试一试。”而当时,孙弘睿之所以有勇气面对失败从头再来,是因为他看到了广州当地政府发布专门针对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的“青创30条”,让基地和港澳青年大大受惠。如今,他的事业已经起步,看到《南沙方案》,更对前景有信心。可见,创业之初,最怕的不是失败,而是创业者的信心,以及一方水土对创业者的宽容。创业者培育项目,如同手里拿着种子去寻觅合适的土壤。一旦找到好的土壤,扎下根来,遇到合适的光和热,种子终究会发芽。
4月25日,知名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中国发布《2022年香港高管人员薪酬展望》,其中提到,在参与调查的794名香港高管中,有72%愿意移居大湾区内地城市。这个数字在2019年至2022年期间呈现逐渐提升的趋势,前三年分别为52%、61%、65%。由此带动的,则是更多港人乐意移居大湾区。
对此,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沪港联合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姚祖辉的评价为——跨过深圳河,天地更宽阔。
沪港合作特色多多
梁碧洋之所以在2019年的时候到上海来参加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大赛,是因为她感觉上海也是一个国际大都市。她想通过参赛的机会,到内地其他地方来走走看看,寻找发展的机会。
上图:香港黄楚标中学“北大、清华、复旦”学兄学姐分享会,分享校友内地升学经验。
尽管她之后仍在香港创业,但对上海的印象很好。在她看来,香港老一辈商人中,来自上海的不少,他们的经商之道,至今仍深刻影响着香港商界。对于年轻人来说,有许多人怀有好奇之心,想了解如今的上海是什么样子的。姚祖辉在2007年就发起了“沪港明日领袖实习计划”,组织香港大学生到上海实习,实地考察内地的就业环境、职场氛围,了解产业发展概况和国家宏观政策。
“疫情之前,每年大概有2万到3万名香港学生在内地进行暑期学习,他们可能要用6到8周真正融入到内地的生活,我们支持他们毕业后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大城市工作。”姚祖辉说。是否能够做到呢?以6月24日,五家在沪港籍社团——沪港经济发展协会、上海香港联会、上海市香港商会、沪港青年会、紫菁少青发展中心联合发布的“沪港同心庆回归”系列活动方案所公布的数字显示,目前有近10万在沪港人,他们居住于上海16个区,从事各行各业的工作。其中,有自己事业的不在少数。他们确实能够为港青提供实习、就业机会。不仅如此,沪港青年会主席李薇娣称,近些年,自己看到不少内地企业在给香港同学提供工作机会。“疫情之下,沪港青年之间的交流确实平添不少困难,譬如香港大学生到上海实习的一些事,已经停摆了一阵子。” 李薇娣说,“但我相信,疫情终究会过去,情况终究会回到正轨。”
“我们黄楚标中学今年有五位同学被清华、北大和上海的复旦大学优先录取。其中,陈嘉彦、汪玮嘉负笈清华,李泽铭前往北大。还有冯骥同学被复旦临床医学专业录取,刘皓芸同学被复旦大学新闻传播系录取。我深深为他们祝福!”黄楚标中学副校长王益钧告诉《新民周刊》记者。黄楚标中学本与江苏省南通中学、深圳市田东中学、贵州大学附属中学、惠州市第八中学、宁波市东恩中学、龙川县第一中学这六所内地学校结为姊妹学校。“2020年,我们学校举办中华少年齐抗疫图文发布活动,这六所姊妹学校还参与协办,给我们提供了不少好作品。” 在王益钧看来,未来,黄楚标中学亦可以通过在上海求学的校友,打开与上海教育界的合作。
在参与“沪港同心庆回归”系列活动期间,上海市人民政府港澳事务办公室副主任周亚军称:“香港和上海如同镶嵌在祖国版图上的两颗明珠,沪港合作机制自2003年建立以来,两地交流不断拓展和深化,结出丰盛成果。”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港澳研究室主任张建说,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1997年香港回归以来,特别是2003年《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签署以来,香港与内地省区市层面的政府共同推动、建立了多个地区性合作机制。其中,沪港合作会议机制是香港与内地省、直辖市一级正式建立的重大合作机制之一,而金融合作是沪港合作的重要特色。“沪港金融主管部门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在2010年和2016年分别签署了《关于加强沪港金融合作备忘录》《关于深化沪港金融合作的协议》,确定了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业务和产品、金融人才、金融科技以及金融监管六个方面加强合作的重要领域。”张建说。
2015年,沪港之间建立基金互联互通机制。国家外汇管理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4月30日,香港基金内地发行产品销售累计净汇出金额116.39亿元,而在互认基金初期的2016年1月份,当时这一数据仅仅4017.67万元。在这一领域,上海证券交易所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贡献良多,也正在进一步完善……
更美好的未来
对于香港地区与内地的合作,在张建看来,旨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沪港合作,令中国的两个国际大都市各自都寻找到不少新商机。而北京市与香港的合作,更多偏向于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城市管理等八个范畴。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时光的推移,香港与内地的交融,越发向纵深展开。譬如除了粤港澳大湾区以外,香港还参与了“泛珠三角合作机制”,亦即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等九省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共同推出的一个合作交流平台,简称“9+2”机制。
上图:港珠澳大桥。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香港80%以上的制造业转移到珠三角等地,促进内地出口导向型制造业迅速发展,助推内地产业融入全球产业链。很多内地企业通过香港逐渐熟悉和适应国际市场,学会了在国际市场大海中游泳。随着内地经济发展,珠三角产业结构升级,一些港资制造业企业逐步向内地其他省份转移。这也让香港与更广泛的内地之间的合作愈发深入。譬如福建与香港之间,不仅有《携手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合作协议》《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香港科技园公司创新合作框架协议》。还有一份《关于香港青年武夷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实习计划的框架协议》。
2019年7月,当香港大学学生代表李睿宁来到武夷山,与武夷学院学生一起参加互动交流、文化体验、生态考察之后,说出这样一句话:“生物多样性的魅力在于不同地方的物种和生态都各有特色。中国地大物博,能让我领略到不同的人文与风景。这是难得的收获。”而港青谢瑞对2019年8月的内地之行同样印象深刻。“那年5月28日至31日,我参加了‘库布其考察之旅’,在沙漠植树,骑骆驼,听蒙古长调,参加篝火晚会,都是人生第一次体验。”这一由某公益基金主办,中联办和香港特区教育局全力支持的考察项目,令一些香港的大中学生开拓了视野,交到了朋友。梁振英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期间,任其新闻统筹专员的冯炜光先生告诉记者:“参赛学生通过‘库布其考察之旅’,不仅了解了祖国内地的许多情况,特别是对沙漠治理成就有了直观了解,更增进了与内地同学的友谊。”
当时,来自内蒙古的港大大二学生陈同学告诉记者:“真没想到香港的同学们对自己的家乡省份有如此浓厚的兴趣。”3年后陈同学最近更注意到,当时在深圳实习的一些港大学生,如今已经在内地就业了。他的香港朋友阿黎告诉记者:“我身边不少朋友看到内地的发展机会,有意向去内地发展。”阿黎注意到,除了到内地做商业创业项目以外,年轻人中IT业人士更乐意前往内地发展。“以前大家关注北京、上海、广州的工作机会。近些时间,注意其他内地城市的人也多了起来。他们特别留意一些商会、同乡会等的宣介。”阿黎说。
香港回归祖国后,见证了内地经济的飞速发展。如今,更紧密地与内地交融,将为内地与香港更美好的未来奠定基础。(主笔 姜浩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