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山深处的好日子
上图:云南省兰坪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生产区。
8月的独龙江畔,大山依偎着大山,白云追逐着白云,苍翠森林中掩映着一栋栋悬挂五星红旗的居民楼,75岁的独龙族“文面”奶奶李文仕坐在自家小院前的沙发上,和被评为“最美生态护林员”的女儿李玉花一起,热情地接待从上海远道而来的客人。
“以前我们都住在山里,房子是木头搭的,没有电也没有灯,天黑了就黑黢黢的,什么都看不清。”李文仕向记者回忆起过去的生活,由衷感叹:“现在日子好了,尤其是最近10年,变化很大,不仅住进了砖瓦房,到了晚上,村里有路灯,能看清楚路,还可以看电视,看手机……”
沙发后面的一排柜子上,摆放着独龙毯、独龙包和独龙背心,都是李文仕自己织的独龙族特色布料做成的。“布料是棉、毛线与麻线混织而成,再请人剪裁成衣服或者背包。”虽然不会说普通话,但有游客造访购物时,她已经可以熟练使用智能手机的扫码支付功能。
独龙族是我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个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独龙江乡位于滇藏、滇缅交界处,由于自然条件恶劣,这里曾长期是中国最偏远、最封闭、最贫困的乡镇之一。以李文仕为代表的独龙族群众的生活,可谓“一步跨千年”的完美诠释。
2018年底,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当地群众写信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这一喜讯。2019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乡亲们回信,祝贺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在信里,习近平勉励大家:“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脱贫摘帽后的独龙江乡这两年又有了大变化,来自上海的援滇干部带着资金、项目、技术等助力独龙江乡率先实现乡村振兴,离李文仕家不远处的迪政当村“克劳洛”原始部落旅游产业发展项目正在上海的帮扶下紧锣密鼓地建设中。据了解,这是独龙江乡今年重点打造的独龙族传统文化与独龙江生态美景相融合的旅游项目。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多年来,上海对云南全方位、多层次协作帮扶,助推云南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全过程,诠释着山与海之间最深的情谊。
因地制宜的产业帮扶
走进上海浦东帮扶的云南省兰坪县通甸镇浆果现代农业产业园分拣车间,附近村镇里的农户正戴着指套对刚刚采摘的新鲜蓝莓进行筛选、分拣、称重、装盒,随后,这些错峰上市的蓝莓将被运往全国各地,填补蓝莓市场的空白。
“一般蓝莓在2~5月份上市,兰坪县地处云贵高原,高原海拔气候导致昼夜温差大,使得小浆果生长能够积累足够的糖分,不论是蓝莓、车厘子还是草莓,含糖量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引进的都是晚熟品种,比如兰坪县蓝莓采收是7~9月份,填补了市场空白,因此附加值较高。”兰坪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海秋向《新民周刊》介绍。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县通甸村海拔2410米,属于南北走向的通甸槽地,年平均气温14℃,年降水量900毫米,是兰坪县种植业较为发达地区,这里距兰坪县城金顶镇仅40公里,离大理和丽江机场均不到200公里,交通便利。
2018年以来,兰坪县围绕特色浆果产业,在上海浦东新区人民政府的倾力帮扶下,探索推进“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园区带动新模式,着力打造了“科研+种植+加工+流通”的全产业链浆果现代产业园项目。
据了解,目前兰坪县已建成浆果种植基地5750亩,其中车厘子3450亩、蓝莓2139亩、草莓161亩,配套建设完成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5000亩,冷链物流仓储加工厂及5000亩大棚设施。“此前,农产品丰收后只能租赁别人的冷库进行存放,随着产量不断增长,相关的冷链物流和分拣储运加工配套设施显得尤为重要。”张海秋说。
恰逢蓝莓的收获季,成熟的紫黑色蓝莓果上,覆盖了一层洁白的果粉,放一颗到嘴里,口感清爽而不过分甜腻,几颗蓝莓放进嘴巴,你还能体验到爆浆的感觉。据浆果产业园有关负责人师小龙表示,因为品质过硬,目前园区内的蓝莓深受市场欢迎,供不应求,客户们排队购买,出货价格比进口蓝莓还要高。
在分拣车间内,暑期来打工的大学生张莹正在熟练分拣蓝莓果,大概一个月前,她看到村委会社群里在招工,就报名来这里兼职,“刚来的时候跟老员工学习了一下,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很快就上手了,现在每天的收入都有110~160元,可以补贴我的学习和生活”。
“小浆果有自己的生长周期,以蓝莓为例,去年产量是60吨,今年上升到了300吨,用工达到了600多人,附近4个村的可用劳动力几乎都集中到了这个产业园内。明年蓝莓产量将达到700吨,如果到水果丰产期,全镇劳动力可能无法满足用工需求。”师小龙介绍,目前园区内已经引进了国内第一套蓝莓光电分选设备,目前正在调试,很快就可以正式投入使用,“未来筛选、分拣、称重环节的所需人工将大大下降,节省下的人力可以补充到采摘、质检、包装、运输等环节”。
据统计,浆果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资产租赁、务工、松针收购、农机租赁、地租等形式,带动周边群众19206户61459人实现年户均增收1780元。
离产业园不远处,一个集科普、观光、采摘、休闲为一体的智能玻璃温室预计在11月初全面建设完成。援滇专家、上海浦东农业发展集团宋星辉告诉记者:“当地人常说,这里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如果没有温室大棚,这里的农作物产量受环境影响,产量极低,而温室建成后,作物生长将不受温度和季节的限制,以玻璃温室中种植的串番茄为例,预计未来每年将有150吨的产量,不仅能够满足当地群众的需求,还能弥补上海夏菜供应短缺的问题。”
宋星辉还透露,目前上海正在帮助当地培育一种叫“竹叶菜”的高山野菜,因其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备受老百姓喜爱,“目前仍在探索中,一旦人工驯化,经济价值极高”。
上图:蓝莓分拣车间内,工人们正在筛选蓝莓果。摄影/周洁
上图:上海浦东帮扶的云南省兰坪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冷链物流库。摄影/张军
除了兰坪县的小浆果产业逐渐发展起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漾濞县,素有“中国核桃之乡”美誉,在上海的帮扶下,依托“漾濞核桃”这一当地特色农业产品,两地携手共建线上贤漾电子商务园,漾濞县贤漾电子商务园执行董事郭祁琦介绍,目前贤漾电子商务园已经引进了近百家企业入驻,实现了156万元的税收,解决了当地部分老百姓的就业问题,“尤其是和上海对接的订单很多,7月份仅核桃就销售了7万多单,临时用工需求很大”。
上海还投入沪滇资金与当地共建线下核桃产业园,承租企业不需要另外购置厂房和设备,轻装上阵,能够把更多的资金投入货源和流转环节,企业负责人刘永红告诉记者,去年她的核桃加工厂实现营收8000万元,带动周围6000余户村民增收,“上海援滇干部告诉我,他们在厂房周围加建的两个车间已经完工,我想继续承租下来,开展核桃深加工业务,进一步做大做强”。
刘永红对自家核桃加工厂的期盼,也是上海对于当地产业发展的未来规划。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也是负有盛名的核桃产地,去年上海援滇帮扶资金建设的鲁甸核桃深加工生产线项目,助力鲁甸打造核桃深加工全产业链,提高核桃农产品附加值,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旅融合提升百姓幸福感
这个夏天中国多地经历了历史高温,很多游客涌向云南。云南凭借凉爽的气候,宜人的环境,一直是旅游的热门目的地。打造文旅产业,也是云南当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力乡村振兴的有力举措。
怒江拥有“三江并流”的自然奇观,也是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享誉于世的“东方大峡谷”。位于全国唯一的匹河怒族乡的老姆登景区,背靠碧罗雪山,俯瞰怒江大峡谷,与高黎贡山“皇冠山”遥相呼应,被称为“中国最美村寨”。
雨后观赏云海、感受日出日落,皇冠山的壮美尽收眼底,奔腾而过的怒江让人心旷神怡。走进半山腰的怒族村寨,沏一壶老姆登茶,和当地人同唱“哦得得”,同跳“达比亚”,生活在这里,别有一番意境。
“老姆登是怒族语的音译,意思是‘向往的地方’,这里的风光在背包客中早有声名,但各个景点较为分散,之前基础设施也没有配套好,上山的路很窄。”驻村第一书记李建文告诉记者。
上图:8月1日,云南省福贡县老姆登景区试运营,拉开了怒江大峡谷核心资源现代化管理的序幕。摄影/张军
不久前,怒江老姆登景区试运营启动仪式在景区举行,“上海的帮扶资金成为了景区建设的启动资金,现在旅游公路已经修建完毕,路变宽了,游客自驾更方便了,生活在景区里的怒族百姓也非常感激,游客的到来给他们增加了收入,平时接送孩子上下学也更加安全了。”李建文说。
随着老姆登·知子罗景区的开发,村民们建设民宿的热情也被激发了,村民郁伍林曾经在上海工作,为了照顾老人回到了家乡,他的“怒苏哩150客栈”在当地名气颇大,作为村里第一个搞乡村旅游的人,客栈经营得红红火火,自己也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向村民传授开客栈的经验。据匹河怒族乡副乡长李来星介绍,目前景区内已经有29家民宿客栈开张,暑期旺季更是一房难求。
除了老姆登·知子罗,丙中洛、独龙江等景区也正成为怒江旅游的新名片。其中,独龙江乡境内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森林覆盖率达93.10%。这里终年云雾缭绕,山水秀美,吸引了许多省内外游客。
走进独龙江乡孔当村腊配小组,干净整洁的道路两旁,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盆栽,村民们就地取材,在一段树木中挖空,将自己养的兰花、月季等放入其中,每家每户的院子前,都是鹅卵石打造的院墙,造型不一却和谐共生,这些匠心让小小的村落看上去非常温馨。
孔当村党总支书记孔世平介绍,去年因气候原因,当地主要经济作物草果的收成受到影响,老百姓的收入不及上年,于是当地开展了“美丽庭院”的项目,通过以工代赈的形式帮助老百姓提高收入。“以前村容村貌相对较差,正好有这样一个机会,申请到了上海帮扶资金,政府提供水泥、空心砖等和少量误工生活补贴,村民们自发去河边捡石头,背沙子,准备枯木花盆等,慢慢摸索出了现在的风格。”
说起孔当村腊配小组和上海的缘分,可以追溯到2009年,当年10月,云南省和上海市共同决定将独龙族聚居的怒江贡山县独龙江乡列为上海重点帮扶乡镇。2010年,上海市将独龙族帮扶列入“十二五”沪滇合作的重要内容,筹资7200万元,独龙江乡80%的旅游文化特色村、21%的安居房建设资金,都来自于上海。可以说,独龙江整族脱贫的过程中,上海一直都在。
村民兰正文回忆,以前大家都住在木头房子里,住得很分散,有的住在山上,有的住在路边,家中装修也很简陋,现在他的家里冰箱彩电洗衣机配备齐全。
孔当村腊配小组的不远处,是目前独龙江乡唯一一个集住宿、特色餐饮、自然观光为一体的四星标准园林式度假酒店——独龙江天境酒店。酒店自2020年12月25日投入运营以来,不仅提升了独龙江乡的旅游接待水平,还解决了周边许多独龙族群众的就业问题。
正在建设的“克劳洛”原始部落位于独龙江乡迪政当村,记者来到施工场地时,工人们正在完善民俗文化广场、河边凉亭、活动场所等设施的建设。28栋主体房及配套伙房建设已经全部完工,住房以“木楞房”为原型建造,保留了独龙族传统民居特色,每栋民房中还留出了一两间作为客房,游客可以和农户同吃同住,更真实地了解独龙族文化,体验独龙族群众的生产生活。
此外,迪政当村还是独龙江乡的灵芝生产基地,经过一年试种,独龙江乡计划在原有的50亩灵芝的基础上,扩大种植面积100亩,并计划在龙元村推广种植72.5亩,让灵芝成为继重楼、黄精、羊肚菌之后的增收致富产业。
走在乡村振兴的大路上,云南和上海,借助东西部协作的东风,共同奏响了一曲歌不尽的“山海情”。(记者 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