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社会 > 正文

一场来自华政附中的“尚法”实践

参与全过程人民民主,让学生当家做主

日期:2022-11-23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尚法”不仅渗透到了学校的依法治校管理机制,而且已悄无声息地融入到了学校的校园文化之中。
记者|应 琛


  “这些老旧小区的房屋条件,真的适合老人们居住吗?”吴若婕是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华政附中”)高二的学生,之前每天路过学校附近的江苏路时,看到不少从老小区中走出的银发老人,类似的疑惑便会萦绕在她的脑海里。

  今年暑假,长宁区府办主动对接华政附中学生事务中心,就区政府重大行政决策事项《推进新式里弄卫生设施改造工程三年行动计划(草案)》(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征集师生们的意见。吴若婕更是积极参与到草案的意见征询中。

  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首提地,近年来,长宁区在重大行政决策制定过程中主动听取各方意见,广泛吸纳人民智慧,首创了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联系点“四进”制度,即公众参与联系点“进园区、进社区、进窗口、进学校”。

  华政附中原名上海市番禺中学,创办于1954年,是上海乃至全国第一所政法类高校附中。作为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学校致力于中学生法治教育,培养“明德·尚法·精业的现代公民”,多年来不断创新青少年法治教育途径,为中学生法治素养提升搭设学习、锻炼和展示的舞台。

  走进华政附中,独树一帜的法治长廊,脚下延伸的是法治进程的发展时间轴,玻璃窗上贴着世界九大法系的简介;教室门口竖立着獬豸雕像,象征公平与正义;有别于传统课堂,其课桌被排列成圆桌形、正方形等——为了“小组讨论式”的民主课堂而设……整个校园环境成为了法治文化孵化的课堂。

  据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傅松介绍,华政附中其实走过了“法制教育课—尚法主题轴综合课程群—尚法特色鲜明的法治素养培育”的三个阶段,真正进入了“依法治校”的实践,“尚法”不仅渗透到了学校的依法治校管理机制,而且已悄无声息地融入到了学校的校园文化之中。

上图:华政附中专门修建了尚法实验室,让学生即使在模拟环境中也能体验真实的法治程序。


建议多次被采纳


  为了帮助新式里弄的房屋功能和居住环境能够得到有效提升,一支由学校教师、高中部和初中部学生们共同组成的调研团队应运而生。在制定了详细的走访计划后,他们走进了上海市中心这些“大隐隐于市”的老小区。

  初二年级的陆森,对于在长新小区的实地考察印象尤为深刻。迈上陡峭狭长的楼梯,小心翼翼地来到二楼,眼前堆满杂物和家电的露天走廊以及公共厨房更让年轻的她感到惊讶。

  在实地了解小区各类老旧住房的情况后,调研团队也聆听了居民区书记的介绍和施工中可能遇到的难点。

  回校后,师生们再度围绕实地调研时发现的问题,结合行动计划展开讨论。暑假期间,调研团队还相约“云上”展开线上讨论。其间,华东政法大学学生法援团队也帮助附中师生们梳理了草案梗概,并提出数条文本修改建议。

  最终师生们的建议有五条被采纳。比如“根据相关公房承租人协商一致意见,对证载卫生间装修较好的,补充增加吊顶、台盆、淋浴等卫生设施设备”这一条,调研团队在实地考察中发现,大部分老旧公房仍缺乏较明显的适老化辅助设施,因此提出应补充“增加适老配套设施”这一条,得到了长宁区房管部门的认可。在长宁区府办的指导下,陆森同学还作为公众代表列席了长宁区委常委会并代表事务中心的小伙伴们作了发言。据悉,长宁区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联系点即将在华政附中挂牌。

  事实上,华政附中的学生曾多次参与修法立法,甚至包括国家法律的修订。

  2020年暑假,《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正在向全国征询意见,长宁区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与华政附中一拍即合,召开意见征询会的华政附中专场,听听老师同学们的意见。

  据悉,虹桥街道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全国设立的首批基层立法联系点之一。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同正在参加法律草案意见建议征询的社区居民代表亲切交流,明确指出“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

  “这是我们第一次有机会参与到国家法律的修订,最大的工作还是要学习。通过大量对未保法(修订草案)的学习,分析它条款背后的逻辑。”华政附中德育处副主任顾一帆告诉《新民周刊》,“更关键的是,我们自己要达成思想上的统一,学生也可以为国家法律的修订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教育部青少年法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华东政法大学法学专家、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领导等的指导和帮助下,校学生事务中心的志愿者们细致研究相关法条,就自己关注的诸如留守儿童的监护缺位、校园惩戒、网络侵害等相关内容展开热烈讨论,最终汇总梳理了17条建议,并通过虹桥街道全国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呈交全国人大法工委。

  2020年10月17日,一则喜讯让华政附中的学生们热血沸腾——其中一条被新颁布的未保法正式采纳。

  原先草案中规定,公安机关发现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等行为的,应当予以训诫、责令其缴纳保证金并接受家庭教育指导。对于拒不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的,可以没收保证金。

  但学生事务中心的志愿者们建议,考虑到每个未成年人家庭经济条件不一样,建议对这种特殊情况应当还是以教育训诫为主。这一建议最终被全国人大采纳,并在相应法条中进行修改。

  据了解,中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为青少年自身的权益发声,建议被纳入到国家法律中,这在全国属首例。

  截至2022年6月,华政附中已经先后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等十余部国家法律的修法工作,助推了家校合作,共促学生成长。

  同时,学生事务中心志愿者团队也被评为上海市“2020年度教育新闻人物”。


从校园到社会


  万事开头难,有了吃螃蟹的第一次后,华政附中逐步建立起了规范的流程机制,强大的指导队伍——华东政法大学法援团队和教授团队,以及学生内部“以老带新”的孵化模式,从一开始的“修一部法都很吃力”,到现在“两周就可以完成一部法的修订”。

  今年 3月1日,上海首部全面规范和推进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地方性法规《上海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正式施行。其中一条有关“同伴教育”的条例正是由华政附中的同学们提出的。

  作为召集人的华政附中学生会副主席、学生事务中心校长助理朱昶安在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并筛选整合后,决定围绕“同伴教育”的内容进行补充,并将相关建议呈送上海市人大。

  最终华政附中的建议体现在了《条例》的第27条条文中:“本市支持未成年人依托学校共青团、少年先锋队、学生联合会、社团等学生组织开展同伴教育,平等交流、互帮互助,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未成年人犯罪风险因素,增强预防犯罪的意识和能力,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实现健康成长。”

  “面对生活中的很多事,学生看到的视角往往会和大人不一样。”顾一帆表示,学校也会选择和学生比较相关的法律法规参与,“如果跟同学们完全没有关系的,可能也提不到位”。

  华政附中的学生们为何对法律有如此高的热情?

  据学校科研室主任陈陆平介绍,2013年由学生志愿者竞聘上岗的学生事务中心正式成立。它的宗旨就是志愿者以“模拟学校”各管理岗位领导者的身份,引导广大同学关注身边的、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凝聚学生智慧,吸纳学生建议,成为学生参与学校依法治校、民主管理的重要通道。每年七十多名学生在这里参与学校管理。

  经过发展,中心又下设三个委员会——立法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每年开学,先根据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公布校园生活提案,再经过听证等模拟立法程序,最后形成学生自我管理的校园规则。

  要不要穿校服?能不能带手机?可不可以外带食品?谁说了算,校园听证会上见分晓!这已然成为华政附中学生的一种“口头禅”。十多年来,学生事务中心先后制定和颁布实施了五部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法”。

  此外,学生事务中心的志愿者们还尝试面向社会开展法治实践,解决社会真实问题。

  2020年年初,志愿者们发现学校门口百米开外的牛桥浜路虽然路口装了红绿灯,但校门口上下学高峰时段依旧拥堵。于是,志愿者们成立了《关于让华政附中门口更畅通更安全的建议》课题组,研究法律法规条文、开展实地调研,书写调查报告并转化为政协提案。

  有关部门采纳了学生们提出的四个方面建议——在校门口设置“学校区域”标志;划停车线和网状线;加装电子警察抓拍校门口乱停车;调整番禺路/牛桥浜路口信号灯时长。

  华政附中学生事务中心的活动不仅从模拟走向实务,更放眼和关注社会大课堂。顾一帆对此深有感触,“从模拟修法立法到实务修法立法,从校园到社会”的发展是附中学子在修法立法活动中从校内走向社会,再解决社会真实问题的必由之路。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是让学生学法,另一方面则是培养他们的“校园主人翁”精神。

上图:《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意见征询会华政附中专场现场。


随处可见的法治浸润


  “说到铝,大家可能有点陌生;但说到油条,大家就熟悉了。”这是一节普通的高中化学课,当天要学习的是“铝及其化学物”章节内容。在讲解化学知识时,任课老师话锋一转:“其实,制作油条就需要用到一种食品添加剂:含铝明矾。今天,我们学习了‘铝’元素的相关知识,它作为加在油条中的一种食品添加剂,大家不妨去查一查《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规定》。看看对油条中明矾的用量是否有明确规定。如果没有的话,你还可以试着用学到的化学知识去分析,添加多少的量对人体不会造成危害。”

  这“话锋一转”让普通的化学课变得不普通:将法治意识和法律知识无痕地融入到学生的校园生活和学习中,让“尚法”课程走进中学课堂,让法治精神“渗透”基础学科。

  这便是华政附中凝练出的“尚法”教学特色。为此,学校教导处组织学科老师梳理了相关法律知识,并召开教师会议,结合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方案,针对“在哪些课程的哪些环节可以结合法律知识”制定详细周密的教学策略。

  如今,类似化学课这样的无缝衔接,在华政附中的课堂上随处可见——语文《藏羚羊跪拜》一课,介绍了《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相关内容;数学课中关于车辆追击的问题,以及物理课上讲到牛顿第一定律惯性,都会巧妙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关知识……

  自2009年12月,原番禺中学与华东政法大学签订联合办学协议,正式更名为华政附中后,老校换新名,借助华政的学科资源,在原有校训“明德精业”的基础上,融入“尚法”思想。

  “现在教育提倡的是核心素养的养成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不是增设法律相关课程,而是把‘尚法’渗透到基础课程+个性化设计选择+研学践行的完整体系中,从而为学生提供分层选择和个性发展的平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性化发展。”傅松告诉记者。

  目前,华政附中的尚法类校本拓展型课程涵盖了各个方面:法律知识层面的课程有《生活与法》《法律文书写作》等;提高学生法律认识、法治实践的课程有《模拟立法》《班规制定》等;学生自主组建社团运用所学进行尚法实践的课程,如《辩论社》《仲裁社》等;还有《法援咨询》《校园实务听证》《校园事务管理》等服务类课程。

上图:华政附中学生正在进行模拟仲裁。


  “这些课程的开发设计都会有华政的教授来指导。”陈陆平坦言,“对于老师来说,这也是补课。附中并没有法律专业的老师,我们通过外援、自培两种方式,积极与华政对接,弥补教师队伍法律知识的欠缺。”

  在自培方面,华政附中定期派遣教师前往华政学习,进行师资培训。在外援方面,一方面,通过每月一次的“今日说法”论坛讲座,邀请华政教授给全校师生授课指导。另一方面,华政大学的教授全方位指导附中各尚法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此外,在研学践行方面,学校专门修建了尚法实验室,设立模拟立法厅、模拟仲裁庭、模拟听证厅、辩论厅等,专业的设施、精心的布置营造出良好的法治氛围,让学生即使在模拟环境中也能体验真实的法治程序。

  2018年,华政附中被市教委命名为 “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这是对学校“尚法”培养模式的最大肯定。目前,经历过十多年的探索,在经历特色形成、巩固、社会认可的第一阶段后,学校特色发展进入了“优质、优化”的2.0时期。

  11月15日,随着法槌敲响,2022年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尚法节正式开幕。本届尚法节的主题是“学法用法·与法同行”。作为华政附中校园文化六大节之一,它既是学校法治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附中学子开展法治教育学习成果交流展示的实践平台。

  “附中学子在‘尚法’特色文化的浸润下,将秉承宪法精神,厚植爱国情怀,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让法治素养成为未来成长的生命底色。”傅松表示。记者|应琛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