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社会 > 正文

在红山, 人类重新认识动物园

日期:2023-02-23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在园长沈志军看来,这些不过是“做了对的事情”。
记者|王仲昀


  一切可以从那则毫不起眼的讣告说起。

  2023年春节刚过,网友李女士在社交平台上晒出了一张讣告。手写的讣告白纸黑字,字写得很好看。讣告的开头写道:“马来熊老马(1989~2022)于2022年12月31日13:30在熊馆后场自然离世,享年33岁。”

  平静的开头,没能掩盖接下去文字间丰沛的情感。人们从中得知,老马是一只马来熊,出生在1989年,原本来自一个表演团,在1998年搬来红山森林动物园。他是红山的“元老级”住户,更是无数南京市民的城市记忆。

上图:老马的讣告。摄影/王仲昀

  讣告让李女士读到第四段的时候心情波动格外大,不自觉落了泪。她决定在网络上分享这则讣告。很快,讣告引起了更热烈的讨论和关注。人们发现事件的主角之一,又是那个近两年收获巨大流量的动物园——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以下简称“红山”)。

  自从2020年因为园长沈志军的一段演讲意外走红后,红山得到了更多关注:他们直播动物睡觉、嬉闹,甚至“谈恋爱”,还让人“云认养”动物。社交平台上出现了一批“铁粉”,甚至有人为动物园开设了“超话”。年轻化的团队与话语体系,深谙网络时代的运作逻辑,红山得到流量的同时,更收获了越来越多的赞誉。

  但在沈志军看来,这些不过是“做了对的事情”。老马的讣告是“冰山一角”,两年前他们就曾因为给一只离世的獐子写讣告而出圈,这种人性化的对待动物方式在红山还有许多。

  看似朴实的一笔一画背后,动物和饲养员之间有着怎样特殊和深厚的感情,人类才会想到去做这件事?红山的走红是意外,还是一种注定的成功?

  带着这些疑问,《新民周刊》记者来到红山,并在这里找到了有关老马讣告更完整的故事,看见一所动物园竭力向公众传递新信息、新价值,也在他们身上发现了一种更现代性的视野,用以重新审视人与动物、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


衰老与生死


  刘媛媛至今觉得,老马讣告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是一件完全意外的事情。“本来按惯例,熊馆公示栏上贴出的告示会维持一个月。老马的讣告是1月1日贴的,到1月底差不多就要撤下了,没想到就在倒数几天的时候‘火’了。”

  刘媛媛是红山森林动物园猛兽片区的技术主管,平常也会和熊馆的饲养员一起照顾老马。她和其他同事从来没想过要靠这种方式“火”一把。

  很多网友看到讣告,才第一次知道老马。马来熊的平均寿命在25岁上下,33岁的老马相当于“百岁老人”。

  在红山,老马是一位老朋友;在南京,老马是很多人的童年回忆。在它去世后,有些网友发现,原来小时候合影里的那只马来熊就是年轻的老马。

  1998年,老马和“妻子”从玄武湖动物园搬来红山,之后一直生活于此。它曾经历过窘迫,也见证了家园的翻新。

  “以前我们的熊馆也是那种传统坑式,游客站在高处,往下投喂食物。老马夫妻在下面,时间久了也有了刻板行为,会不停地仰着头,站着向游客讨要食物。”沈志军告诉记者。那时的老马,整天活在众目睽睽之下,吃到很多膨化食品,但又无法抵挡诱惑,过着窘迫的日子。

  晚年的老马经历了两件“熊生大事”:一是“老伴”去世;二是熊馆翻新。从2010年起,红山取消动物表演和有偿投喂,开始对多个动物馆舍进行改造,其中就包括老马所在的熊馆。由于熊馆改造,老马被送到兄弟动物园暂住,同一年“老伴”因为癌症离世。

  2021年重返红山,起初老马的状态不太理想——口臭,没有牙齿,食欲不好,走路也颤巍巍。好在通过红山的饲养员精心照顾,老马很快变得有精神,体重也从50公斤一路涨到了70公斤。

  沈志军想来,不应该让老马在熊馆的后场一直“养老”。虽然改造后的后场也很舒适,但如果不能让这位“元老”享受新鲜的空气与阳光,改造的初衷也无从谈起。

  最终,红山上下制定了详细方案,让老马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外场。“2021年3月,已经退休许久的老马重出江湖,经常由饲养员带领着在熊馆的小花园散步。”这是讣告中对那一幕的回顾。

  一开始刘媛媛和同事还担心,带着老马散步,也许会被误伤。很快她们打消了疑虑,老马很老了,牙齿已经掉光,吃东西只能让饲养员把食物打碎成糊。

  她们真正要面对的,是衰老给老马带来的困难。新熊馆外场有山,有水,有陡坡,有沟壑,地形完全模拟野外的生存环境。老马的眼睛却看不清这些,行动基本靠听觉和嗅觉。因此,刘媛媛常常拿着蜂蜜或者牛奶在前面走,引导老马跟着自己。

  2022年夏天的一次直播里,镜头给到了新熊馆。饲养员领着老马走了好一会儿,随后饲养员坐在石头上,老马趴在旁边,人和熊在那一刻静静地相伴,就像年轻的孩孙与慈祥善良的老人。

  等到半年后,当老马真正离开的那天,刘媛媛回想起来,“那一刻和家里老人去世的心境没什么两样”。

  去年冬天,老马变得嗜睡,每天的食量从四公斤减到一公斤。饲养员们意识到老马也许时日无多,尽可能地想要努力让它活得再久一点。如讣告所写,饲养员给它蓄上了暖暖的稻草窝,辅以暖灯、油灯等设备加热。为了让老马多进食,将它最爱的糊糊做成温热的。但老马依然每天一大半时间都在睡觉,这在饲养员眼中是不正常的。

  2022年12月31日,当所有人都在准备迎接崭新的2023年,红山却不得不直面老马的离去。

  刘媛媛和记者分享了一件她从未对外人提起的事情。当天下午,她正在休假,带着儿子在水果店买草莓。那一刻她还想到了老马,会不会喜欢草莓糊,要不要给它准备点。结果几分钟后,同事打来电话:“老马走了。”

  平静的语气却让刘媛媛愣了好几秒钟。“我心里咯噔了一下,但还是同样平静地问同事,有没有告诉领导。她说已经通知了,我说好,然后电话就挂了。”刘媛媛说,两人都没敢再说什么,也不知道说什么。

  人们已经预料到这场分别,不断地进行心理建设,可真到那一刻来临,“不舍”还是被反复提到。

  见到刘媛媛的那天,冬春之交的南京雨挺大,天完全阴沉。她从饲养员的工作区撑着伞走出来,原本聊的话题轻松欢快。聊到给老马写讣告这件事的前后,轻松的气氛慢慢消失了,尽管她努力地想要表现出一种豁达。

  刘媛媛最后一次见到老马,停留在2022年12月30日。她像往常一样,给老马梳理毛发。由于已经和饲养员建立了足够的信任,老马会放心地在睡梦中让饲养员完成这一切。她觉得这样也挺好,记忆里老马最后模样是暖和的。

  刘媛媛和同事决定为老马写讣告,以此完成一场正式的告别。内容经过了饲养员们的商讨,而抄写的任务交给了她。“没想到她们真的让我来抄写。我是个感性的人,写的时候好难受,一边写,一边还会想到老马在熊馆的样子。”

  有网友因为讣告流下眼泪,觉得熊馆的工作人员“真的把老马当成了家人,才会手写出一份情感如此真挚的讣告”。

  在红山,为离去的动物写讣告不是第一次。2020年,本土保育区的一只名叫“紫金”的獐子在去世后有过同样的待遇。作为红山的管理者,“面对生死”是沈志军始终面临的现实。

  “正如我们人类社会,每天都有新生命诞生,也会有人离去,动物园也一样,这是自然规则。我们并不主张员工都要为每一只去世的动物写讣告,动物园每天沉浸在悲伤的气氛中肯定不合适。但我们也不反对,如果饲养员要写,大家都明白,一定是和这只动物有很深厚的感情,通过这种方式去寄托哀思。”沈志军说道。


边界与挑战


上图:冈瓦纳的婆罗洲猩猩“小黑”。


  在红山,饲养员的日常工作除了喂食和照顾动物,还要完成一些必要的行为训练。从2022年11月开始,为了完成一年一度体检,刘媛媛和同事忙着给猫科馆的动物进行抽血。抽血对于动物似乎多少有些抗拒的意味,但如今在红山,它是以一种轻松和平静的方式完成。

  通常豹子会在饲养员的招呼下靠过来,缓缓蹲下,人与豹子之间用一面铁丝网隔开。刘媛媛会拿着一碗豹子爱吃的生牛肉拌鸡蛋蹲在它面前,而在铁丝网下方的空隙,另一位饲养员和兽医配合,用小木棍将豹子的尾巴“扫”过来,在尾巴上完成抽血。

  “给豹子抽血是在尾巴,像猞猁就是在脚上,不同的动物部位也不同,不过思路是一致的,要在动物没有太多心理负担的状态下完成这件事。”刘媛媛说,抽血本身的疼痛可能对于猫科动物们不算什么,但这些动物生性敏感,看到人类突然拿出针管做出扎针的动作,可能会令它们有一种“窒息感”。

  随着动物园理念的更新,麻醉变得不再必要,人类曾尝试用可压缩的铁笼,物理性地让它们不能动弹。但在刘媛媛看来,这样也会让动物害怕。

  如今采用这种抽血方式,让猫科馆的饲养员们只用了一个多月就完成了所有工作。这一切归功于多年来与动物建立的信任关系。信任是最重要的前提。“一开始可能只是可以从饲养员手中接食物,然后训练它们从A点走到B点,再逐渐配合更复杂的指令。”

  细心加耐性,才会在日积月累中形成信任。比如,有时饲养员会打开后场与外场的铁门,让动物到外场去,但它们可能就想待在后场或随时想要回到后场。“以往如果饲养员急着去打扫卫生,就会直接把铁门关上走了。但在我们这,大家就开着门先干别的,反正打扫也不是什么大事。”让动物自己有选择的空间,信任在这些细小的事情中建立。

  就连“关门”这个动作,在红山也有不一样的意味。在野生动物的世界里,天然不存在金属碰撞的声音,因此铁门“砰”一声关上,很多敏感的动物都会感到不适。在和猫科馆动物相处的日子里,刘媛媛习惯了轻轻地合上门。

  有人亲近动物来完成照顾,也有人出于对动物的保护刻意疏离。

  沈志军认为,现代动物园承担的责任中,“救助”是重要的构成。位于红山南边的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是江苏省和南京市两级的救护中心。在这里的野生动物常年有几百只,其中大约88%是鸟类,其余会有野猪和獐子等在南京比较常见的野生动物。

  站在鸟类专用的救护设备旁边,救护中心的工作人员陈月龙向记者介绍了救护工作的第一要义——让动物活下来。

  “平常被人捡到送来咱们这里的,基本上问题都挺严重了,不然人类也捡不到。”多年的经验告诉陈月龙,动物们的生命力顽强又坚韧,只要不致命,后续都有机会痊愈。他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尽快让它们回归自然?

  陈月龙和同事不会给动物起名,哪怕是最简单的“小红”或“小白”,因为这会让动物与人类多一层联结。放归是救护的最终目标,但大约只有45%能成功放归。在红山,便经常能见到一些放归“失败”的动物。

  这两年时常有一只白头鹎会从天空掠过,偶尔飞到救护中心工作人员准备动物饲料的工作台上,低头吃上两口火龙果,再直愣愣地飞走。这只白头鹎没有名字,但人们都认识它。

  2020年春天,这只白头鹎还是只有鸡蛋大小的雏鸟,没有独立生存能力。被陈月龙和同事救助后,便在救护中心长大。“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在它刚刚具备独立生存能力时就放归野外,这样它不会依赖人,能更好地重新回归自然。”

  这只白头鹎的运气不太好,在刚好要放归之前,它的羽毛折断了。陈月龙等了几个月,等它羽毛长好,再重新放归。但正是这段时间让白头鹎和人类有了更多接触,似乎对人类也有了更多信任。

  意外接连发生。放归几天之后,白头鹎又找回了救助中心,在附近觅食,或者直接待在陈月龙身边;如今放归两年多,白头鹎依然没有离开红山。

  采访那天,记者和陈月龙又见到了它。这一次它的脚受了轻伤,被救护中心的同事捡到,送到了陈月龙手里。检查一番,判断可以自愈后,陈月龙又把它放走。

  “在专业的野生动物救护者看来,这不算一个成功的救助。按照我们之前的标准,它们需要跟人保持距离,因为离人太近会给它们带来潜在的伤害。”这只白头鹎认定救护中心的故事,也让陈月龙从两年前就开始思考:野生动物与人类的距离,到底要多远才合理?

  这只白头鹎始终没有远离救护中心,而这里的人们对它都很友好。“这样看来,有时候距离是由人决定。人与野生动物如果能和谐共存,这个距离就可以近一点。”

  不给动物起名,刻意保持距离,这些是野生动物救护默认的“行规”,但不代表救护人不喜爱动物。“如果没有感情,也不会来做这些。”陈月龙说。来红山前,作为动物保护人士,他在“猫盟”待了五年。“猫盟”是一家专注于中国野生猫科动物保护的非营利机构,在那里的经历让他逐渐认识到保护野生动物的紧迫性。

上图:
(左)冈瓦纳的小熊猫。
(右上)考拉妈妈“茉莉”和宝宝。
(右下)冈瓦纳的“无脸男”白面僧面猴。


  很多放归“失败”的野生动物,最终留在了红山。“我们本土保育区和救护中心有点像一个‘闭环’,有些不适合放归的动物就会放到保育区进行展示。”在红山负责宣传工作的陈园园向记者进一步说明道。

  这些年来红山采访报道的媒体很多,2020年“出圈”前多是南京或者江苏本地;之后,红山引起了全国的关注,甚至有一些外媒都知道了这里。

  还有一些无法回归野外的动物,在红山谋到了一份“生计”。在红山最新开放的冈瓦纳展区,有一只忙着翻动泥土的小野猪。冈瓦纳的工作人员叶欣说,小野猪没有姓名,它就叫小野猪。

  野猪是杂食性动物,会不停地用嘴巴挖掘土地,搜寻草根、种子和橡果。在野猪翻土时,空气更好地进入土壤,土壤变得更肥沃、健康。冈瓦纳在2022年10月开放,小野猪至今已经在9个室外展区中的4个都翻过土,依然乐此不疲。

  冈瓦纳,是一个超级古大陆的概念,包含了当今一些大陆板块,比如南美、澳大利亚、南极、非洲等地。在红山,设计者们想到以“古大陆”作为线索,将动物园的灵长类动物进行全新展示。人类不再高高在上地俯视动物,在冈瓦纳取而代之的是游客需要抬头向上,才能看见一些爬高的动物。

  2022年5月,叶欣从原来工作的动物园来到了红山,参与冈瓦纳的前期筹备。在国内的动物园,冈瓦纳这样的设计思路还不多见,因为几乎没有专业的动物园设计师,也没有太多动物园选择将好几种动物混养在同一个生态系统。

  等到冈瓦纳建成后,真正的挑战才刚开始。沈志军认为,最新的展区并非最好的展区。“这是一个新开始。建筑完成,植被种好,空调设备调试成功,动物住进来,不断考验饲养员,要求他们观察每一种动物的习性,研究动物的行为学、心理学、繁殖学和营养学,再不断调整展区。”

  当初叶欣来到红山,正是被这所动物园对待动物的理念和方式吸引。在冈瓦纳,那些灵长类动物每天会按时“上下班”,自然地往返于外场和睡觉的后场。因为红山提供的后场宽敞、舒适,动物们便感觉不到内外环境的明显差异,在国内很少有动物园做到。

  正如凯伦·布里克森在《走出非洲》里写道,“动物只有在安全和放心的情况下才会真正放松,表现出它们最纯粹的行为”。

上图:2022年2月8日,雪后的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银装素裹,大熊猫在雪地里嬉戏玩耍,享受“戏”雪的快乐。


价值与理念


  越来越多人评价,红山是国内“最不像动物园的动物园”。这里没有动物表演,游客看到动物的食物丰富多样,配比均衡,感慨待遇比人好。

  红山的动物们确实“挺傲娇”的,有时游客看来看去,也不一定能见到自己想看的动物。在冬天走进本土保育区,扬子鳄的展区有一块显眼的告示,上面写道:“冬眠中,明年春天再见面。”

  这一切都指向人们对动物园传统印象的背面。那种冰冷的水泥地、牢笼和充斥游客投喂的动物园消失了,这里每个角落都透出一种现代动物园的理念。

上图:园长沈志军隔着玻璃,看着展馆里的猩猩。


  在沈志军看来,这正是红山作为动物园想要传播的价值。“我们不仅希望让游客看到动物在动物园里面生活的自然状态,更重要的是以此传递信息。这是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沉浸式的展示,会激发公众产生同理心,进而让公众自然萌发保护的行动和意愿。”

  2010年,一次去法国巴黎学习的机会,刷新了沈志军对于动物园的认知,让他明白原来动物园不应该只是提供娱乐和猎奇的场所。对于人类,它有更重要的意义,它承担着物种保护与科普教育、开展科研和救助等责任。

  具体到红山的每一只动物,每一片生态系统,沈志军觉得它们都是重要的。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呈金字塔状,有很多动物处在底端,但它们对于生态平衡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一个物种奉献自己,以此催动物质循环,是生命之伟大。

  更重要的是,人类在红山的动物身上,也能瞥见自己的影子。

  在猫科馆,有一只名叫“越越”的豹子,受过伤,只有三条腿。按照业界不成文的规矩,动物园通常不展示残疾动物。可越越在饲养员的精心照顾后,不仅没有丧失运动力,更展示出超越其他同类的矫健。

  晚年的老马回到新熊馆之初,刘媛媛原本也没有抱有太多期望,觉得这种“老同志”对一切失去兴趣也正常。没想到老马仍然对新鲜和未知怀有探索欲,会积极尝试从取食器中拿出食物,收获快乐。

  《阿勒泰的角落》一书中,作者李娟描绘过身边的小动物带给她关于生命的启发——“它们总是比我们更轻易地抛弃掉不好的记忆,所以总是比我们更多地感受着生命的喜悦”。

  了解完红山的故事后,在离开前,记者又走回了熊馆,再次默读了刘媛媛和同事写给老马的讣告。

  讣告的第四段写道:“仍记得老马第一次进入熊馆外场探索时,是美好晴朗的春天。老马坐在油菜花旁抬头打量飞舞的蝴蝶,温暖的风从城市吹来,又吹回到城市,在这里短暂停留时,它也会安静地陪在老马身旁。”

  用不了多久,老马的讣告终究会被撤下,贴上新的告示。可是现在所有经过这里,读过老马讣告的人都会记得,在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曾经有一只长寿的马来熊,安享晚年,乐于学习,喜欢吃甜甜的水果糊糊。

  老马将在这片土地长眠。20年来的点滴,以及那些人与动物的亲密联结,也将永远留在红山,留在南京市民的回忆里。记者|王仲昀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