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社会 > 正文

俄罗斯姑娘:在上海做一碗家乡罗宋汤

日期:2023-07-12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这位高挑秀丽的俄罗斯姑娘,现在愚园路上开了一家俄罗斯餐厅,不仅为上海客人提供家乡菜,还在网上开设视频,教人做正宗的俄式罗宋汤。
撰稿|湘 君


  吃罗宋汤,应该是普通上海人家与俄罗斯最直接的关联了。Jenya说:“我们也一样,在家里经常要喝罗宋汤,罗宋汤代表着妈妈的味道。”这位高挑秀丽的姑娘来自俄罗斯,现在愚园路上开了一家俄罗斯餐厅,不仅为上海客人提供家乡菜,还在网上开设视频,教人做正宗的俄式罗宋汤。

  “我们的罗宋汤配方,通常以红菜头为主料,口感轻盈爽口。最后必须加上一团酸奶油,它才是俄式菜品的灵魂。”

  上海也有罗宋汤,这让Jenya很开心,对这座城市增加了几分亲切感。“上海人喜爱甜食,不习惯原版酸大于甜的味道,它是以番茄为主料,经过不断改良形成的甜中带酸的海派罗宋汤。其实在俄罗斯菜里也有类似的融合,当年韩国人来乌兹别克斯坦,带来韩式泡菜配方,我们拿来并改良成了现在的俄罗斯泡菜。上海罗宋汤是一个意思,虽然发展成两样东西,但要记得它们的历史。”

上图:正宗的罗宋汤,通常以红菜头为主料。


上海是个特别的地方


  Jenya与中国的缘分始于大学时代。在图书馆工作的母亲远见卓识,建议学中文,为女儿开启了一扇通向远方的窗;2012年她来上海工作,世界又为她打开一扇五彩缤纷的门。

  做了十多年外贸和翻译,Jenya感到有些厌倦,她真正的兴趣在于做菜。从小就喜欢钻进厨房帮妈妈做蛋糕,学妈妈的配方,长大以后一直对美食颇有研究,她还特地飞到国外学习泰国菜和韩国菜。她心里一直藏着一个小秘密:开一家自己的餐厅,做自己喜欢的菜。

  2022年初,未经大张旗鼓地广而告之,一家俄罗斯餐厅静悄悄地出现在愚园路上,与众多活色生香的小店长在了一起。她形容餐厅是“soft opening”,开业前几乎没做过市场调查,十多年的生活经历让她对上海客人很有信心:“如果在其他地方开餐厅未必成功,但上海是个特别的地方。这里的年轻人喜欢尝试和探索,愿意接受新生事物。”

  Jenya的餐厅很小很“俄罗斯”:窗台上摆着套娃、角落里搁着三角吉他、吧台上的铜茶壶正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直通到顶的架子上放满了泡酒的大瓶子,里面有水果、浆果、辣根(与芥末味道相似),都是家庭味道的伏特加;墙上一溜儿黑色T恤,印着一些俏皮的俄文:不喝罗宋汤,就赚不到钞票;不喝罗宋汤,就遇不到如意郎君……

  餐厅的名字索性就叫——

  Borsh&Kompot,意思是罗宋汤和干果茶。菜单封面上那两只头人头鸟来自古代的西琳鸟,象征着富裕的生活和永恒的欢乐。

  Jenya更喜欢将自己的菜称为斯拉夫菜。来自其他斯拉夫国家的客人寻到店里来吃饭。当然,更多的客人来自中国。制定菜单没花太大心思,都是她最熟悉的家乡菜。她不想改良,只想原样呈现,因为“改了就不是俄罗斯菜了”。反倒是一道她自创的“鲱鱼蛋糕”,因口味太过奇特竟成了网红,成了沪上年轻人打卡的招牌。

上图:Jenya开在上海愚园路的餐厅Borsh&Kompot,意思是罗宋汤和干果茶。


在上海展现俄罗斯文化


  不知是否上海生活的影响,Jenya学会了一手“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本领,把个迷你餐厅折腾得有声有色。斯拉夫人好酒,一喝起伏特加来就没完没了,上海人则对酒酿味道的格瓦斯情有独钟。为了不影响邻里,Jenya会准时关门,然后把音乐调小,让他们继续尽兴;每周三,她会在店里放电影,“为旅居上海的斯拉夫人提供一个聚会场所,找到回家的感觉。我也想在上海展现俄罗斯文化”。

  四月底是俄罗斯传统节日“送冬节”,盛大程度相当于中国春节。这一天,俄罗斯人穿着民族服装聚在一起载歌载舞,喝酒吃肉烤煎饼,并安排社火活动,送走冬天,欢迎春天的来临。著名俄罗斯电影《西伯利亚的理发师》中就展示过这个节日情景。

  那一天,斯拉夫人和中国人济济一堂挤满小小的餐厅,有的客人只能站到门外。

  斯拉夫客人戴起花环和面具,中国客人弹起店里的吉他,一起唱起了俄罗斯民歌。正巧那天有位上海女孩,想与闺蜜度过结婚前最后一个单身之夜。征得她的同意之后,头戴蓝花头巾身穿大红裙子的Jenya与穿汉服梳发髻的女孩挽起胳膊,在门口跳起舞来转起圈圈,一路跳进店里,“吃饼啊,喝酒啊,一起来开心啊……”在传统民歌《别了,送冬节》欢快的旋律中,一杯一杯的伏特加下肚,一盘一盘的薄饼送上餐桌,果酱的、蜂蜜的、鱼子酱的……想放什么馅都行,谁吃的薄饼越多,这一年他就越快乐。

  更神奇的一幕出现了。Jenya再三声明:“不是预先安排的,是突然发生的。”灯突然坏了,店里一片漆黑。她点起蜡烛,烛光映红了一张张笑脸,燃起了一拨拨热情……不期而遇的高潮,让每个人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异国文化之夜。


我们站在不一样的角度思考


  下午时段客人比较少,Jenya坐在窗口一边喝咖啡一边望野眼,那是她喜欢的城市烟火。一位上海爷叔推着自行车过来,经常来喝咖啡的熟面孔,她热情地伸手打招呼。爷叔停好车径直过来,对她说:“你餐厅的菜我觉得一点不好吃。这是罗宋汤啊?酸面汤吧!太难吃了,都是骗人的!”

  Jenya 的反应很淡定:“如果刚来中国,第一次碰到这样的客人,我会害怕,觉得这是不礼貌的行为。可是现在因为我了解他,所以不会生气。他是在表达他的失望,并不是想伤害我。因为跟他熟悉的味道不一样,所以就认为是不好的,很多人会这样说话。我会时刻提醒自己,我们站在不一样的角度思考。”

  很多外国人觉得中国人说话大声,Jenya刚来时也遇到过。楼下阿姨们互相哇啦哇啦,她起初很吃惊,以为是在吵架,经人解释后才知道,原来她们在用自己的语言商量事情。

  “上海给我的最大收获就是‘经验’,无论是工作上还是为人处世。这座城市充满了活力,有不同国家的人和不同的文化。” Jenya最近回了一次家乡,与儿时的小伙伴重聚,被问到:“你带米饭来了吗?” 因为在一般俄罗斯人的概念里,中国人只吃米饭。“对于我经历的一切,她们是无法想象的。如果我留在家乡,不可能见到现在这些,也不可能影响我的思想,让我产生不同视角,学会不同思考。”

上图:鲱鱼蛋糕和樱桃饺子是餐厅的招牌菜。


在上海的“奇遇”


  Jenya对自己“大龄剩女”的身份毫不隐讳:“我36岁了,还没结婚,但我觉得自己越来好,越来越智慧。”

  小时候学的跳舞、弹钢琴现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她又开始学弹吉他,想让餐厅更热闹点。她还计划开美食教室,教上海人做简单的俄式肉香饼,并邀请格鲁吉亚大厨来做当地菜。

  “我知道上海有很多俄罗斯人留下的生活印记,比如普希金纪念碑。在我们店的隔壁,就有一位30年代的俄罗斯著名歌手开过酒吧。”一次偶然机会,Jenya发现她与这座城市更早的历史渊源,她的餐厅与这块土地更神秘的链接。她大为兴奋,四处搜寻资料,还查阅老地图,厘清这位传奇歌手在上海的生活脉络。

  白俄歌手亚历山大·维尔金斯基(Alexander Vertinsky)1935年来到上海,在愚园路上开设夜总会,为世界各国客人演唱忧郁的情歌,俘获粉丝无数。他喜欢在燕尾服翻领上别一朵栀子花,每天笔挺地站在门口亲自迎接客人,成为当时的一道风景。在沪9年他创作了不少歌曲,不仅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娱乐增色,也为上海留下一段传奇。

  “也许他进来过我的店,喝过一碗罗宋汤,有时候我这样想。这是在上海的奇遇。接下来,我想在店里做他的生平事迹展览。”撰稿|湘君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