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社会 > 正文

上海对口帮扶新课题:让乡村“丰满”起来

日期:2023-09-20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与脱贫攻坚期间注重打基础、补短板不同,和美乡村建设重在示范,突出综合效益。”
记者|黄 祺


  “香格里拉不缺游客,需要做的是文旅产品品质提升,而我们临沧市,还需要下力气导流游客,让更多游客了解我们的文旅资源。”一边参观纳帕海边的民宿项目,上海援滇干部、临沧市委副秘书长黄荣一边和同行的援外干部讨论着。

  上海对口帮扶中西部6个省区市、21个地州市的106个县区市。9月11日和12日两天,“助力上海对口地区和美乡村建设研讨对接会暨沪滇协作乡村振兴示范村现场会”在云南丽江举行,工作在各对口帮扶地区的几十位援外干部代表齐聚丽江研讨和美乡村建设的经验,另有几十位企业代表和专家代表受邀参与活动——社会力量一直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过程中重要的参与者。

  2021年2月,中国宣告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转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期。

  经历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一些乡村走向“空心化”,乡村的经济活力和人居环境整体比较落后,让乡村变得宜居宜业是乡村振兴最重要的目标。

  乡村如何才能“丰满”起来?这个课题也成为了上海从事对口帮扶工作者的新课题。近年来,和美乡村的建设和打造,成为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抓手。

  “与脱贫攻坚期间注重打基础、补短板不同,和美乡村建设重在示范,突出综合效益。”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党组书记、主任潘晓岗如此解释和美乡村建设的意义。

  中国各个地区之间自然环境和经济基础差异大,乡村振兴需要因地制宜。潘晓岗表示:“上海对口中西部地区点多面广,不可能千篇一律,套用一个框子。即便同一个州、同一个县,也要充分考虑差异性。因此,当前阶段,我们不搞‘预设门槛’‘一刀切’,只要是符合当地实际、群众欢迎满意的我们都支持,希望百花齐放,在不断试验中,积累提炼更多好经验、好做法、好案例。”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地乡村振兴经验的研讨就具有了理论和实践双重价值。

  云南是中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西部与缅甸接壤,南部和老挝、越南毗邻。在这样一片多彩的土地上,上海正在助力云南探索差异化的乡村振兴经验。结合云南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上海规划“十四五”期间建设100个沪滇协作示范村。

  《新民周刊》记者通过在云南各地的采访发现,各具特色的和美乡村示范村,在政府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当地“能人”带动的多方合力之下,各自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改造环境,一家民宿带动一个村


  汽车沿着纳帕海水岸的优美曲线前行,临水的草甸上,身着藏族传统服装、精心装扮的游客在拍照,路边零星停着游客自驾的汽车。开阔的湖面和远处的群山,构成了高原藏区独特的风景。天空之下,人和汽车显得渺小,成了大自然的点缀。

  “海”,是藏族人对湖的称呼,纳帕海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境内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也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

  纳帕海的深处,车在一座白塔前停下,这里是云南迪庆州香格里拉市建塘镇解放村纳帕村民小组。

  村口,平整的水泥路向内延伸,路侧两三幢藏族民居正在进行外立面的装修。解放村村委会主任丹增告诉记者,正在装修的是村民自家的住房,村里的高端民宿喜林苑纳达小院开张营业后,村民们看到了经营民宿的前景,纷纷自发开始装修自己的住宅,准备开设民宿。

  距离纳帕海边仅仅百余米,就是今年9月刚开业的喜林苑纳达小院,有8间客房,附带餐饮和周边旅游项目,定位在高端民宿。喜林苑总经理牟玉江告诉记者,尽管1000元一晚的定价高于普通民宿,但喜林苑国庆期间的房间已经被预订一空。他认为,纳帕海旁的高端民宿可以吸引特定的目标客户,而周边居民的民宿建成以后,也将给游客提供更加多元的民宿产品。

上图:一家高端民宿带动纳帕村民小组发展民宿产业。摄影/梁小龙


  喜林苑纳达小院目前已经吸纳了4位当地村民就业,等松茸采摘季过去以后,会有更多村民到民宿来就业,增加收入。喜林苑纳达小院由民营企业负责运营,产权归属于村集体,村集体经济每年可以得到固定收益。

  纳帕村民小组有农户48户265人,之前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是种植青稞、油菜,养殖牦牛,采摘松茸和在附近打零工,生产经营方式相对粗放,靠天吃饭。虽然坐拥纳帕海美景,当地人却没有从中受益。

  上海援滇干部、香格里拉市委常委、副市长赵佩俊介绍,纳帕村民小组地处青藏高原南麓,处于湿地保护区,人均耕地不到2.78亩,高海拔和地处偏远使得村子农业生产成本高,生产周期长,物流成本高,发展农业没有比较优势,而且容易受到水患影响。

  纳帕村拥有纳帕海美丽风景,距离香格里拉市半小时车程,邻近还有松赞林寺、独克宗古城、普达措等著名的风景区。过去纳帕海周边因为没有完善的旅游服务业,特别是高品质的住宿环境,导致留不住游客。综合优势、劣势比较分析,沪滇两地干部决定将纳帕村民小组的发展放到了文旅产业方向上。

  沪滇协作资金首先投入到村庄的基础设施及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上,修复村庄景观墙、修缮机耕路、治理水沟、改造观景台等。

  在一个没有旅游产业基础的村子白手起家,困难和风险可想而知。为了保证民宿项目的可持续性,纳帕海旅游建设项目采取了以经营为导向进行设计和建设的一体化管理经营模式,形成了沪滇资金投入、社会资本进入、国有企业托底、新锐企业运营的全新模式,以实现项目保值、经营长久、百姓增收的目的。国企“中旅国际”为纳帕村民小组的民宿产业提供渠道推广方面的支持,将这个原本不为人知的藏区秘境,推向广阔的旅游市场。

  上海市杨浦区对口帮扶云南丽江永胜县、玉龙县、宁蒗彝族自治县和迪庆香格里拉市,以及西藏日喀则拉孜县5个县(市),杨浦区政府合作交流办副主任谭铭认为,在经济基础、人均收入比较低的地区,如果有一定的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文旅产业是一条见效比较快的路径。对于政府而言,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可以放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以及人才培养等工作,乡村环境整治好了,基础设施完备了,游客方便了,教育跟上了,乡村社会各个方面就能够发展起来。


提升品质,网红村富了村民


  “7月份姚明一家来过我们村,在玉庐雪嵩院吃了一顿饭。”云南丽江玉龙县白沙镇玉湖村党总支副书记和新华开心地描述着不久前玉湖村接待的名人。

  玉龙雪山脚下的玉湖村至今保持着质朴的风貌,国内游客可能还不太熟悉这个名字,但它早就是海外驴友到中国的打卡地。玉湖村在海外的名声,主要来自于上世纪20年代来到云南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撰稿人、探险家洛克,他在玉湖村长期居住,并研究纳西文化。

上图:沪滇协作资金主要投入到玉湖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提升上,如道路的修缮,石墙的维护,马场和游客体验中心建设等等。图片来源/人民网


  接待姚明的玉庐雪嵩院是玉湖村的文旅名片,玉庐雪嵩院创始人是长期学习工作在上海的设计师聂建平,雪嵩院也让玉湖村早早地就具有了上海元素,沪滇合作在民间和政府之间全面展开。

  记者在玉湖村看到,村庄很好地保留了以石头墙为特色的民居建筑,保持着纳西族村落风貌,路旁有一些咖啡店、饮料店,也有当地村民在家门口售卖小吃的小摊,玉湖村在发展旅游与村庄风貌保护之间找到了一定的平衡。

  上海援滇干部,玉龙县委常委、副县长金宗礼介绍,沪滇协作资金主要投入到玉湖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提升上,如道路的修缮,石墙的维护,马场和游客体验中心建设等等。

  玉湖村原有的马场,位置在村庄的核心区域,主要的功能是为游客提供骑马体验,马场不可避免存在异味和环境污染,对村容村貌带来了影响。在充分调研并取得当地村民的支持后,在沪滇协作资金的支持下,玉湖村在村庄的外围修建了新的马场,新马场不仅改善了乡村环境,也规范了管理,让游客有了更好的旅游体验。2022年9月,云南省民运会的赛马比赛,就在玉湖村全新的马场举行。

  玉湖村原来马场的位置,在沪滇协作资金支持下建成为游客体验中心。记者走进今年5月刚刚开始试运营的游客中心,发现内部是一个综合性的空间,游客既可以喝咖啡休息,又能在土产展示区“买买买”,露天的“后花园”内还有纳西族奶奶们表演传统的歌舞,游客可以在这里近距离感受纳西文化。

  本身已经具有文旅基础的玉湖村,经过提升改造后可以更好地发展高品质旅游业,吸引更多游客在村庄里体验和消费,为村民创造更多的经济收入。

  和新华告诉记者,发展旅游之前,玉湖村因为土地贫瘠,农业生产收入非常少,年轻人都到城市里去打工,最远的到上海的钢铁厂。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留在当地就业,今年玉湖村增加就业岗位就已经达到70个。

  玉湖村村民李六花在自家门外摆了一个小摊,向游客售卖煮熟的玉米、玉米粑粑、桃子等等小吃和水果。她说,她家的收入主要有四部分,她到村里民宿打工,一个月有两三千元,空余的时间摆小吃摊,一天收入几十元;她的丈夫与朋友合伙养牛,几家轮流放牛,不放牛的时间就去附近县城打工。李六花说,自从村子搞起旅游业,她可以一边照顾孩子一边打工赚钱,家庭收入增加了不少。

  玉湖村的实践,实现了群众意愿和建设目标的有机统一,群众成为建设主体和受益主体,玉湖村理顺了管理运营机制,实现了村民安居乐业。


多方参与,和美乡村需要更多人


  本次“助力上海对口地区和美乡村建设研讨对接会暨沪滇协作乡村振兴示范村现场会”,强调和美乡村建设的开放性,邀请了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品牌塑造和消费帮扶等领域的专业人士参与,目的是通过深度对接、信息共享、委托代理、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专业化、市场化参与和美乡村建设。

  上海经纬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院长张榜受邀参加了研讨活动。他向《新民周刊》记者介绍,公司十多年前响应上海对口帮扶云南的号召开始参与云南的建设,从和美乡村建设的角度而言,企业应该抱着公益心态,在设计时就要更多地考虑到当地人的收益以及乡村的发展。建筑师陆伟2021年入选“上海市乡村建筑师名录(第一批)”,他谈到,如今建筑师们非常关心乡村振兴,乡村建设是新的热点,给建筑师带来广阔的施展空间。

  此次活动中,上海企业拼多多、来伊份,以及星巴克等企业都派出代表,一起参与观摩和讨论。

  实践中可以看到,成功的乡村振兴范例,往往也是多方合力的结果。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市马塘镇,滇珍菌业有限公司的包装车间里,村民项臣会穿着蓝色的工作服,和几名女工围坐在操作台边包装菌菇。她告诉记者,每年除了农忙时,有半年时间她都在车间上班,每个月工资3000多元。项臣会的家就在车间旁边,上班也不影响她照顾家里两个孩子。她说,村里很多和她年龄相仿的乡亲都在车间上班,家门口挣钱。

上图:云南文山市马塘镇,滇珍菌业有限公司的包装车间。


  从2019年起,上海援建马塘镇文山市滇珍菌业有限公司食用菌深加工建设项目,建设了巴西菇种植示范基地30亩30个钢架大棚,建成食用菌培养料生产车间800平方米,援建食用菌烘干及包装车间项目,提高产品附加值,扩大了市场销售量。企业发展了,产值增加,用工增加,最终带动周边村民收入提高,实现了多方共赢。

  在刚刚过去的暑假旺季,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杨柳井乡六郎城村人流量最大的一天,小小的村庄接待了超过一万名游客,周末一般也有几百人到六郎城村观光和休闲。穿行在“仙气飘飘”的山间,游客不仅可以赏景,还能享用石斛制作的美食。

  六郎城村是一个壮族村落,全村共有135户535人,过去由于土地面积少,村民经济收入低。

  2015年左右,广南县当地企业凌垭公司看中了六郎城村独特的自然环境,开始在村里发展铁皮石斛的种植产业,并逐步向精深加工以及文旅产业扩展。企业带动乡村发展的同时,上海通过沪滇协作项目为六郎城村铁皮石斛产业和三产融合助力,加速了六郎城村面貌的提升改变。

上图:发展文旅产业的六郎城村。


  其中,上海静安区沪滇协作资金支持建设了岜夺组培工厂,建设广南铁皮石斛种苗繁育和铁皮石斛科研基地,为铁皮石斛种苗繁育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撑,实现种苗繁育科学化、规范化和规模化;建设铁皮石斛产品粗加工车间,开发了以铁皮石斛为核心的系列健康产品50余种;通过沪滇消费帮扶,石斛系列产品销往上海及江浙沪等地。

  为了补齐六郎城村基础设施短板,今年,上海继续在六郎城村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村容村貌整体提升。在六郎城村核心区域,记者看到道路正在平整,居民房屋外立面正在装修,当地村民介绍,每户人家只需要承担装修费用的20%。

  如今的六郎城村,几乎家家户户吃上了石斛产业、旅游业的饭,古老的壮族村落重现活力。

  “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乡村是一个社会细胞,但也是巨大的舞台,乡村被“激活”、被“丰满”的过程,充满无限的可能性。记者|黄祺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