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社会 > 正文

新加坡太太的上海情缘:

我找到了一辈子的工作

日期:2023-12-13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Janice在这里不是“客居”,而是切切实实地扎根,积极为城市更好而出谋划策。
撰稿|湘 君


  浦东金桥是上海一片国际化社区,时不时有外籍居民出现。来自新加坡的Janice刚走到小区门口,保安就眼睛一亮,英姿飒爽地对她敬个礼——“杨姐好!”她笑着挥挥手:“你好。”绕过门岗踏上花园小径,正在扫地的清洁工停下来,跟她打招呼:“太太好!”她笑眯眯地点头:“你好。”踏上台阶走进物业中心,接待台后面的小姑娘站起身来:“Janice你好!”她笑逐颜开:“你好你好。”

  Janice是小区名人,她很会笑,用笑容提升社交温度,笑着化解各种问题。


上海15年,让我学会独立生存



上图:喜欢尝试新东西的Janice(右4)在上海学了尤克里里。


  2008年,在先生派往上海工作两年后她选择“嫁鸡随鸡”,放弃了在新加坡如日中天的事业来到上海,成了一名家庭主妇。身份的巨大转变让她刚开始很不适应,不上班的漫漫时光不知如何打发。从前在家有父母亲友呵护,生活热闹而丰富,有什么问题一个电话就能解决。到了上海不仅人生地不熟,她还要身兼数职,医生、护士、律师、保洁、厨师、老师……事事力不从心,事事亲历亲为。

  “在上海15年,让我学会独立生存。”

  被她称为“第一位贵人”的是儿子学校的家长,这位上海妈妈帮助她熟悉各种生活设施,还带她去路边破旧的苍蝇馆子吃美味无比的小馄饨,现在两家人变成了最亲密的朋友。后来她认识了更多的本地妈妈们,聊天时大家语速越来越快,话题越扯越远,虽然有些内容令她完全摸不着头脑,但“不把她当外人”的态度令她十分受用:“作为华人更容易适应,新加坡的双语制度让我的中文表达还不错,融入上海环境没问题。”

  Janice评价自己“非常好奇,喜欢尝试新东西”,她学沪语、学做饭、学古筝、学琵琶、学尤克里里……在上海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慢慢适应下来,饶有兴味地开启了探索之旅。“上海是座魔都城市,非常国际化。我目睹和见证了这十多年来它的变化,从交通拥堵到一层一层穿插在四面八方的高架,从街上有活鸡活鸭售卖到全程食品安全监管,从水土污染到河长制度,从杂乱无章到井井有条,上海变成一座宜居城市,让外籍人士感到放心。”

  她在这里不是“客居”,而是切切实实地扎根,积极为城市更好而出谋划策。因为金桥一带遍布大型居住社区,而生活设施不足,她向镇政府建议保留路边煎饼摊,让居民就近吃上热腾腾的早餐,提升幸福感。最近,她和先生又多了一重新身份——河长,一同为打造城市的碧水蓝天出力。


浦东新区“最美家庭”



上图:Janice一家。


  在一次街道组织的沙龙上,Janice曾分享自己的人生清单:“依次为家庭、健康、音乐、公益、嗜好、朋友。很抱歉我把朋友放在最后面,很少仅为聚餐而见朋友。”

  有人举手,直截了当发出灵魂拷问:“你选择了放弃事业照顾家庭,如果让你重新来一次,你会怎样选择?” 没有片刻思考,她毫不犹豫地给出答案:“我会更早做家庭主妇,更早陪伴孩子和家人。”

  Janice出生于新加坡,中文名字叫杨慧娟,祖籍在中国海南,从爷爷奶奶那一辈移民到新加坡。她是地地道道在南洋长大的孩子,从小接受双语(英语和中文)教育,长辈传递的中华传统美德对她影响至深。在她心中,家庭地位至高无上。

  同样因为家族的传统,她的教育方式与众不同。奶奶和父母为新加坡“杨氏工会”(漂洋过海的同姓人聚集的组织)服务,她从小耳濡目染,养成做公益的习惯。到上海后,她带着全家一起做义工。比如收养流浪狗,教放暑假的学生学英文,或去敬老院与特殊学校慰问。

  一个周末他们去街头给流浪汉发放盒饭,先生负责维持秩序,太太负责统计人数,大儿子搬盒饭,小儿子打开水。被称为“街友”的流浪汉自动排队,领饭时安静有序,还懂得说谢谢,让第一次参加活动的外国义工大为惊讶:这在国外绝不可能,物资遭哄抢一空是常见的局面。突然,一阵吵闹声传来,一位略有精神障碍的女街友大声质问:“怎么能让人插队?!” Janice立即上前调查,前面的人申辩说:“刚去了洗手间回来,不算插队。”女街友担心排在后面领不到饭,气势汹汹地挑衅:“你是故意的吧!” Janice耐心解释说:“今天你来晚了。等下如果有多余的面包分给你。” 女街友完全不听,扬言“既然来了就必须给我盒饭!没有就买!”义工组织的每次活动都有严格的物资数量,合理使用捐款人的资金,并由专人监管,若是这次破坏规则,下次活动就无法正常实施。女街友眼看希望就要落空,夺过一杯正要发放的热水劈头盖脑地往Janice身上泼过来……

  小儿子第一时间挺身而出挡住了妈妈,大儿子冲上去按住女街友的手,也不管她是否听得懂,一字一顿地说:“那是我妈妈。”先生连奔带跑地扑向太太,嘴里不住地高喊:“快把妈带到一个安全的地方。”所有家人形成一个保护圈,把Janice牢牢地围绕在当中。那一刻,爱与被爱的人,都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事后复盘,两个儿子又是激动又是感慨,Janice为他们分析女街友的反常举动:“一碗饭虽然对我们无足轻重,但对他们无比珍贵。既然他们可以为了一碗饭就如此挣扎,那么他们的思维就不可能成熟而有逻辑。我们必须要体谅,对这样的人更要有同情心。”

  由于投身上海市政建设,热心公益事业,先生被上海市政府授予“白玉兰荣誉奖”;而太太带着家人一起做义工,为这座城市增添爱与温情,被推选为2019年浦东新区“最美家庭”。Janice笑容满面,光彩照人:“人家都是老婆陪老公上台,我是老公陪老婆领奖。”那个时刻,她成为最美丽的女人,她拥有最幸福的家庭。


外国人在上海的家



上图:Janice每到过春节都会邀请大家“捞鱼生”。



  东南亚一带把打开家门、提供茶水食物招待大家的举动称为“开家”,非常形象。Janice常常打开家门,欢迎附近中外邻居来聚会,最多的时候招待40多人。超级大厨房里面的日常储备派上了用场,零食分装在盒子里,和她煮的嬷嬷渣渣、海南鸡饭一起上桌,客人也会默契地每人带个菜,八宝鸭、水煮鱼、娘惹糕、潮州卤水、上海小笼、法式甜点、印度拉茶、土耳其咖啡……琳琳琅琅像是一桌满汉全席,在饕餮盛宴中体验一次文化交流。

  Janice 每到过春节都会邀请大家“捞鱼生”。捞鱼生是流行于东南亚的民间年俗,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中,大家围桌而坐,一边用筷子将鱼料捞动一边喊:“捞啊,发啊!”寓意招财进宝,日子红火。

  她的“鱼生”经过独家设计,用各种食材捏出当年的生肖造型,还贴心地考虑到印度朋友食素,特地将传统鱼片换成了素鲍鱼,原本一道富贵大菜被改良成一场亲民游戏。她一边往盘中撒料一边念念有词:香葱,祝女孩子青春永驻;橘子,祝大家大吉大利;芋头,祝大家好运当头;五香粉,五福临门;花生芝麻,花开富贵;素鲍鱼,年年有余;最后浇上一罐蜂蜜,祝大家上海生活甜甜蜜蜜……邻居们挨挨挤挤地聚在桌边,一次一次大声唱和“收到”,奋力捞着、喊着、吃着,有的人还兴奋地踮起脚来,把自己的愿望高高地挑到了筷尖,同时祝愿彼此的友谊地久天长……

  Janice在中国新年还有更重要的仪式。她身穿东南亚特色“卡巴雅”,和几位穿旗袍、皇袍、僧袍的住户代表给物业人员发红包。资金来源于全体小区住户,Janice号召大家捐钱,提议由专人负责保管和计算,并事先请物业提供名单,70多名工作人员包括保安、清洁阿姨无一遗漏,根据不同工种给予不同的金额。红包严格按照名单并由专人发放,且不能代领,活动结束后将签收表发到群里给全体住户一个反馈。

  提起这一创意,Janice动情地说:“人人都需要鼓励,一个红包就是一份心意,感谢工作人员让小区保持干净和安全。尤其是住着外国人的小区,欧美人每年会离开5个星期去过圣诞节,亚洲人春节也会回家团圆,我们在上海的家就放心地交给了工作人员。”


在上海找到了一辈子的工作



上图:Janice参与的义工团队“尤克天使”在2020年被评为“优秀示范团队”称号。


  刚来上海时,为了培养新的乐趣建立新的生活模式,Janice开始学琴,继古筝、琵琶之后她爱上了尤克里里,这种既简单容易上手、又小巧便于携带的乐器博得了她的青睐。她用淘宝淘来的背带把琴背在身上,配上她喜欢的《we are the world》《月亮代表我的心》等一些脍炙人口的中外流行歌曲,很快就学会了边弹边唱。她把尤克里里当成做义工的工具,从此与它形影不离。

  她白天唱,晚上唱;一个人独自唱,很多人一起唱;舞台上唱,广场上唱;特殊学校唱,敬老院里唱;朋友婚礼上唱,长辈葬礼上唱;去做客也要背上琴乘地铁倒公交,到上海朋友家随时即兴弹唱一曲。

  “我一个人带给别人欢乐,就是值得的;如果一群人带给一群人欢乐,那就更值得。”自己刚学会不久,Janice就开始“厚着脸皮教授尤克里里”。她不把自己当老师,也不收费,但有个条件:学琴5次必须参加1次义工活动。

  自2018年组建的6人团队起,5年来已经聚集了百余名志愿者。她取名“尤克天使”,一语双关。这支以尤克里里爱好者为主的义工团队四处慰问演出,能弹的就弹,不能弹的就唱,都不会的负责互动,在演出时带领观众拍手、做手势、打节奏,为敬老院、特殊学校、社区、街道、社会团体等各级人群带来了无数欢乐。2020年,在全市100多支志愿者队伍中,经过几轮严格评审,“尤克天使”跻身前15,获得“优秀示范团队”称号。

  Janice作为代表上台,分享自己的人生感言:“我重新定义了人生的成功点,成功就是快乐和健康。”自己找到快乐,也为别人带来快乐,她以自身经历生动诠释了一份特殊的事业:“我很开心在上海找到了一辈子的事业,做义工就是我的退休工作。”

  前几天与人聚餐,看到朋友孩子在玩魔方,她颇感兴趣地拿起来扳扳转转,居然拼出了六面体。朋友脸上显出大写的惊奇:“你现在还能玩这个?50岁好退休了!” Janice觉得朋友的反应很搞笑:“怎么老拿年龄说事儿!我的人生不设限,活了50年,每一天都不一样。不是我去找新的东西,就是新的东西来找我。”

  不管“尤克天使”的未来怎样,“我越来越老的同时,队员越来越年轻,我可以跟年轻人混,激发年轻人把公益放入他们的生活,这就是有意义的。”她总结自己在上海的这些年,掷地有声:“如果(生命)明天就结束,我的人生没有遗憾。”撰稿|湘君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