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社会 > 正文

德国女中医,坐诊在上海

日期:2024-04-09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从刚来时先生的“小尾巴”,变成商场和医学界的强女人,杜丽丝实现了成功的蜕变。
撰稿|湘 君


  “侬听不懂啊,当我讲的外国闲话?!”与上海人家训斥“小鬼头”一样,儿子一调皮捣蛋,杜丽丝(Doris Rathgeber)就忍不住德式俚语冲口而出:“难道我说的是中文吗?!”儿子偏偏不买账:“嘿嘿,我本来就听得懂中文啊。”伊只好闷特。

  杜丽丝的家在柏林附近的波茨坦。她13岁时母亲去世,36岁时父亲过世,双亲的离开留给她无尽的哀伤。

  幸喜在18岁时遇见了先生艾科(Ekkehard Rathgeber),从此与她再未分离。28岁时,她跟随先生来到上海,学了一门深奥的中国文化,开了两家中医门诊部,在长达30年的上海生活中帮助了无数病人。

上图:杜丽丝在上海开设的中医门诊部。


 啃“天书”后悟“气”


  1995年1月,先生来上海“贝塔斯曼”工作,两年后,一度风靡沪上的“贝塔斯曼书友会”成立。作为随行家属的杜丽丝变成名副其实的“随从”,生活不适应,无所事事,只能时时刻刻黏着先生,就像他的“尾巴”,一个月之后终于惨遭“嫌弃”。“你又不是我们的工作人员,不要再来公司。你要找自己的事情做,不要再跟着我。”

  初衷仍然是出于对先生的爱,她希望能学些按摩的手艺,为整日辛苦工作的先生解除一些疲劳;还因为一个秘密,她的内心一直藏着一个“医生梦”。6岁的时候跟哥哥弟弟一起玩耍,男孩们“当兵打仗”玩得不亦乐乎,她则冷静地在旁边开好了医院,一旦“士兵”倒下她立刻上场接他们来医院救治。所以,当朋友帮忙报名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专业时,她欣然入学,成为一名97级本科生。

  一入中医深似海,除了她知道的推拿、针灸和草药之外,还有拔罐、刮痧、艾灸、望闻问切……事实上直到大二她都不明白中医是个啥,因为这两年压根儿就没碰中医,而是学哲学、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八卦变阵等等一系列西方不存在的理论。之前在同济大学学过的两年中文,对于《黄帝内经》《伤寒论》等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医学典籍和深奥学说只能算是杯水车薪。期末考试,她的《草药学》只得了40分。

  杜丽丝发了狠,决定啃下中医这本“天书”。她飞回德国,钻进图书馆,读一切关于中国哲学基础理论的书。她将课本与德文书籍对比来看,还买了好多辅助参考材料,这才恍然大悟——“中医的基础是中国历史和哲学。中医与西医不同,是因为东西方哲学不同。两千年来,东西方看世界的观点是完全不一样的。”

  “当我明白这一点,已经过了好几年。”虽然成功闯关5年本科,杜丽丝仍有遗憾:“我没有碰到一个中国人能用五句话解释清楚中医的内在涵义,谁都不能给出一个短暂清晰的介绍。”

上图:德国女子杜丽丝在上海生活了近30年。


  她曾在上海一次国际医学论坛上,听过一位德国中医的讲座:“中医是从哲学角度研究这个人、这个世界是怎样运行的。中国有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它们都是物质,可见可触,并且有先后次序,谁生谁,谁化谁;西方有四行学说——土、火、水、风,前三个可见可触,后一个无形无觉。对应之下,中国哲学和医学中缺乏的那个最重要无形物质,就是气。所以中医治疗的对象就是气,补气、活气、理气、顺气……所有科室的治疗方案,全都是让人体的气顺着在身体里运行,让人体建立一个健康的‘气’。”

  这一理论如醍醐灌顶,改变了杜丽丝的生活。“西方医学专门看解剖,中国医学专门治疗气。气是生命力,是能量,就像电影《星球大战》和《功夫熊猫》中所展示。中医没能从中国走向世界的原因,是因为西方没有对应的物质,气在西方是不存在的。”她逐渐从一个中医的粉丝,变成一位身体力行的推行者。


外国人用中医给外国人看病


  “中医源于中国,但它可以为全世界病人服务。只是很多外国人不知道中国有这么完美的医疗系统。”由于她持续不断的热情介绍,身边聚集起越来越多的中医粉丝。当时合资企业纷纷来中国设厂或公司,很多外国朋友对中医表示强烈的好奇,杜丽丝就利用自己的语言优势和实习医生的便利身份,帮他们安排挂号或找医生。鉴于医院通常环境嘈杂,她有时在自己家里坐诊:“中国人从小习惯吃中药,也不需要解释草药和中医是什么。而外国人没有接触过中药,必须先让他们明白才能开药。吃药也从小剂量开始慢慢加,一般疗效非常强。”

上图:门诊部墙上是杜丽丝最喜欢的书法。


  搭脉、看舌苔、开草药,与西医完全不同的诊疗方式和良好的疗效让这些外国病人尝到了甜头。口碑让更多的人找到杜丽丝,她索性跟朋友合伙开了一个中医门诊部。

  远离家乡,环境不熟,水土不服,来中国经商、工作、生活的外国人或多或少会在心理及生理上出现一些不适:丈夫必须应对工作压力,全职太太需要适应心理落差,幼小的孩子面临“第三文化”的挑战,而经常性的跨时区长途飞行又使他们身心疲累……

  深谙中医精髓的杜丽丝在门诊部以外开设了一个“生活中心”。“因为仅仅治疗是不够的,还需要对病人生活方式、健康管理进行调整,对心理和哲学进行培训,希望通过我的治疗和培训,让病人气血在身体里恢复,让他们在生活中更乐观,维持良好的状态。”有时候她开出的药方不是草药,而是“八段锦”和晒太阳。

上图:杜丽丝和丈夫艾科。


  门诊部以翠竹、红木、国画等纯中式元素为装饰,用官帽椅和红沙发为点缀,墙上是杜丽丝最喜欢的书法“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大堂的布置暗藏金、木、水、火、土等元素。然而最特别之处,当属每张就诊台上一大盒面巾纸。

  一个工作日的上午,一位欧洲著名公司的高管坐在了就诊台前,自述头痛胸闷乏力。杜丽丝问:“平时锻炼吗?留给自己时间有多少?”病人回答:“几乎没有。因为每天工作12个小时。” 杜丽丝一边温言不要过度消耗自己的能量、建议增加个人时间,一边去查看病人的舌苔,发现有肺热、心火现象。她暗想:肺与悲伤有关,看症状应该有一段时间了。望闻之后她开始发问:“你前些时间有过什么悲伤的经历吗?”

上图:杜丽丝的门诊部装饰了翠竹、红木、国画等纯中式元素。


  这一问,久经沙场的成功人士瞬间破防,泪如雨下——两年前,一位多年的挚友骤然离世,紧接着,女友因为受不了他的敏感狠心地离他而去。这位西装革履的大男人哭得肝肠寸断涕泪横流:“我非常想她,但不能勉强她跟我保持联系。” 杜丽丝看着难过,只能轻轻把面巾纸推到他面前:“如果你保持这种悲观的态度,你的情绪值被拉得越来越低。从今天起,你每天晚上睡觉前写下这一天满意、骄傲、感恩的事情,以及明天盼望的事情。这也是我们心理学家的建议。”

  1个半小时以后面巾纸消耗了大半,病人的眼睛亮晶晶地带着笑意:“今天遇到你我很高兴。谢谢你把我打开。”

  “打开”需要时间,门诊部对每个病人的倾听时间至少半个小时,并保持私密性,做到一个房间一对一诊疗。杜丽丝对医生的外表也有着严苛的要求:白大褂不能发黑,头发、指甲、牙齿必须保持清洁,因为中医医生经常会触碰到病人,不仅是搭脉,还包括针灸、检查、推拿等等。她以身作则,即便在休息日也衣着整洁,头发纹丝不乱,化着淡妆,玫红围巾与同色口红衬得人精气神十足,就像西方文学中常常描写的那样——“令人愉悦的外表”。

  杜丽丝时刻为自己的中医身份而自豪:“医生应该是具有认真、仔细行为的人。”


上海把我变成强女人


  “自28岁来到这里,我在上海长大,变成了一个成人,一个负责人,一个开放的可以接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也变成了一个强人,强女人。”从刚来时先生的“小尾巴”,变成商场和医学界的强女人,杜丽丝实现了成功的蜕变。而先生反而退居二线,一边管理家庭资产,一边当全职奶爸。

  2006年,杜丽丝的儿子在上海出生,剖腹产后第五天她就抱起儿子去了工地,亲自指导第二个门诊部的装修设计。在家休息了两个星期就正式复出,带着儿子去公司上班。对于中国传统“坐月子”她有自己的看法:“‘月子’是中国几百年来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对女人没有坏处。德国人生完孩子马上上班逛街,我觉得并不好,因为身体刚刚经过一个厉害的挑战需要休息。‘月子’可以有,但我反对躺在那里,不洗澡不刷牙不搞卫生。一个现代完美的‘月子’应该是:休息调养饮食为主,加适当的运动。”

  对现下上海年轻人中流行的“16+8减肥法”,她则持保留意见:“我理解这是国际化,16小时空腹如果下午吃第二顿不吃晚饭没问题。但从中医的角度来说,一定要吃早餐,早上起来需要补气;从人体习惯来说,早上需要补充营养。面包、麦片、茶叶蛋、油条、葱油饼都可以。”

上图:杜丽丝在门诊部给外国病人搭脉。


  杜丽丝非常认同上海的国际化:“上海城市不仅仅是中国人造成,也是外国人参与造成的,他们给上海带来很多不一样文化和观点,饮食、生活、哲学等各方面,非常融洽地渗入上海生活。” 杜丽丝很喜欢一个小众节日——圣马丁节。其起源于中世纪的一名罗马士兵,因照顾和救治乞丐而名垂青史,自儿时起他就是杜丽丝心目中的英雄。“我很乐意把这个与医生有关的节日介绍给大家,让更多的人学会帮助和感恩。” 每年的这一天,她向烘焙房定制500个“圣马丁”小人,分发给所有同事、亲朋好友和合作伙伴,“生活中谁都不是单独存在,必须帮助困难的人”。这些年里,门诊部帮助10多个儿童联系做了心脏手术,并资助4个孩子从小学读到大学,还多次响应献血号召,帮助拯救生命。

  ”我认识的上海人好奇、热情、乐观、宽容,喜欢往前走,不喜欢悲观和往后看。”因为各种原因门诊部陷入艰难境地,先生不忍心看到她承受压力和操劳建议停止营业,但杜丽丝坚定地表示:“为了60个美丽可爱的同事我必须把门诊部维持下去,不能关门。”近来她聘请新的心理医生,调整了经营策略,以后将为更多中国人提供服务。她相信,随着4月份德国总理朔尔茨率商业代表团访华之后,双方经济都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她强烈建议:“如果你不学中文,怎么能自称‘中国通’?我觉得每一个在这里生活的外国人一定要学中文。我也反对在德国学中医的人把中医翻译成拉丁语,或者用西医的词语解释中医。”用中文学习中医,这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撰稿|湘君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