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社会 > 正文

吉他小镇正安:黔北山城的产业梦

日期:2024-04-09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工友们,大家在外辛苦了,我们回家吧!”条幅挂上厂房,郑传玖雇来三辆大巴车载着正安籍员工返乡再创业时,很多人都流下了眼泪。
记者|周 洁


  从遵义市区出发去正安县,高速公路两旁的山林间,偶尔能看到雾气弥漫,丘林之间相对平缓的田地种植的是油菜,一丛丛的油菜花让旅途变得生机盎然。

  不过,“抬头见山,低头见林”的自然环境一度阻挡了这座小县城的产业发展道路,再加上多年前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正安县曾是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同时也是遵义市唯一的深度贫困县。

  改变发生在2013年,正安县开始引进并大力发展吉他产业,小县城终于变了一个模样——现在,黔北小城正安的吉他年产量可达200万把,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吉他制造之乡”。

  每一个热爱吉他的人,或许都应该到正安县来看一看,这是一座由众人协力搭建起来的爱乐之城,是一座小城奋斗11年创造的奇迹。

下图:现在正安县因吉他产业而吸引了不少音乐人才。摄影/周洁


南下打工,故事的开端


  过去,正安的美誉主要来自农产品。因为远离大城市和大型工矿区,加上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正安县出产的白茶被誉为“茶中瑰宝”、正安方竹笋号称“笋中之王”、野木瓜是“百益果王”……还有牛肉干、椒麻鸡、刨汤肉、蒸米皮、小锅粉等特色小吃,远近闻名。

  楼山叠翠飞云淡,蓉水粼波映月明。正安的青山绿水固然令人陶醉,但对当地人来说,“出门是山头,走路是断头,粮食不够吃,在山上半天都打不满一桶水”的现实,不得不让他们向外谋生。

  1987年2月26日的《贵州日报》头版记录了一个改革开放春风吹拂下的故事:以遵义市正安县组织“300娘子军”南下广东番禺务工为标志,贵州省开始有组织地向沿海发达地区输出农村劳动力,浩浩荡荡的“民工潮”拉开了序幕。

  正安劳务大军打造了“尹姑娘珍汉子”全国优秀劳务品牌,“300娘子军”的故事,也被记录在正安县的吉他文化博物馆中。

  这把改变正安县风貌的吉他,也是当年在外打拼的正安打工仔带回来的。

  受“打工潮”的影响,17岁的郑传玖和三哥郑传祥一起,到广州一家吉他制造企业打工。靠着勤奋和坚持,从普通工到班组长,从车间主任再到生产厂长,郑传玖一步步成长,不但掌握了吉他制造技术,还学会了如何管理企业。

  2007年,郑传玖兄弟俩在广东成立了自己的吉他制造企业——广州神曲乐器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由于产品质量过硬,他们接到了源源不断的外贸订单,企业逐渐发展壮大。

  像郑传玖这样在广东从事乐器行业的正安人还有很多,在大家的相互帮助下,越来越多的正安人进入这个行业,成为掌握一门技术的产业工人。这些产业工人,为正安县日后发展吉他产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上图:吉他制作工厂。


  2012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提出支持贵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

  为了抓住东西部产业转移的宝贵机遇,2013年,正安县准备开始实施“凤还巢”计划,即通过招商引资和扶持政策,寻找“先富起来的”在外老乡回正安创业,带领当地脱贫致富。

  当时的正安县,产业配套设施远没有建好,高速公路还没有通,县里派出了招商小分队赴珠三角等地,先后动员四家企业,其他三家望而却步,只有郑传玖接到邀请后,认真考虑了可行性:把厂子从广州搬回正安这个决定,无疑是一次豪赌。

  “招商的力度非常大,就连银行负责人都带到广东。”但真正让郑传玖下定决心的,还是厂里所有乡亲的共同心愿。“工友们,大家在外辛苦了,我们回家吧!”条幅挂上厂房,郑传玖雇来三辆大巴车载着正安籍员工返乡再创业时,很多人都流下了眼泪。

  就这样,吉他“广州神曲”变成了“遵义神曲”,在正安扎下了根,点燃了正安吉他产业的星星之火。


在黔北小城实现音乐梦想


  从“一个螺丝坏了,都只能等广州发货过来”到如今配套齐全的“中国吉他之都”,正安县已成为全国集聚程度最高、产销规模最大的吉他生产基地。

  目前世界10大吉他品牌,有6个在正安代工生产;这里年产吉他200余万把,约占全国产量的1/5、全球产量的1/7。正安吉他产业的硬核实力,吸引了130余家吉他生产企业聚集,3000余人依靠正安吉他直接实现就业,辐射带动近1万余人端上了“吉他饭碗”。

  作为“无中生有”的吉他文化产业,人才无疑决定了产业的生命。

  记者在“吉他文化产业发展中心”见到了正安女子乐队的主唱何冠赤。“吉他文化产业发展中心”坐落在吉他风情街,大门上写着“音乐让生活更加美好”。何冠赤是土生土长的正安人,大学专业是外语,毕业后在外闯了两年,最终乖乖回到父母身边,做了英语老师,后来考取公务员。原本打算就这样安稳过日子,但家乡对吉他产业的重视让她的音乐魂再次复苏。曾获得学校十佳歌手的何冠赤第一时间响应,和来自不同行业却同样怀揣音乐梦想的姐妹们组建了一支全女班乐队“正安女子乐队”。

  女孩们在工作之余,挤出时间排练、创作,有机会就登台演出,“每一次登台,不管演出大小,都是一次为正安宣传的机会”。何冠赤真心实意地为自己的家乡自豪,“虽然是个小县城,但却有大大的舞台”。

  四川音乐学院古典吉他专业毕业的王斯琰,自幼学习古典吉他,师从四川音乐学院徐宝教授和专业导师杨扬。曾与国内知名演奏家匡俊宏、四川音乐学院特聘教授约瑟夫同台合作演出。于2022年通过正安县的人才引进战略成为“吉他文化产业发展中心”的古典吉他教师。

上图:王斯琰和他的古典吉他乐团参加央视《乡村大舞台》节目。


  王斯琰斯文腼腆,提到吉他时眼中放出光芒。他的老家在安徽,“小众专业想找一个对口的工作是比较难的,当正安县领导到川音来招聘时,我就非常心动。”王斯琰告诉记者,目前他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吉他教学并参与规划未来正安县的吉他文化产业。

  在这里,王斯琰完成了自己的梦想,组建了一支26人的古典吉他室内乐团,“国内这样的乐团很少,但正安使得这个梦想实现了,去年我们还走上了央视的舞台”。

  在正安,王斯琰还收获了意外之喜,他在这里认识了“吉他大师”张维义。“张大师制作的吉他不输国外名家,而且他还会根据国人的使用习惯进行定制,手感和音色都非常好。”都说知音难遇,王斯琰常常和张维义探讨交流吉他的制作。

  记者在吉他文化产业园的大师工作楼内,见到了张维义,他正在为客人定制的一把吉他打磨零部件。张维义是木匠家庭出身,机缘巧合之下,他成了小提琴制作流水线上的一员,后来因为工作认真,肯钻研,被调入手工吉他的生产部门。

上图:在正安县工作的吉他制作大师张维义。摄影/周洁


  2019年,张维义获首届中国吉他制作大赛古典吉他组冠军。同年,他受邀到正安开设手工制琴工作室,他的客户来自世界各地,而想得到一把张大师的琴,等上几个月也是常事。每一把手工吉他都需要经过白坯制作、法式抛光漆、装配等大小工序180多道,而张维义会根据演奏者的使用场景、使用习惯等量身定制。“手工制作者对这把吉他的用心程度是可以通过器物本身传递给演奏者的,所以决不能马虎。”

  作为正安县12位“吉他大师”之一,张维义每年会招收学徒,他还担任正安县中等职业学校吉他制作导师,截至目前,他已经培养吉他制作高端人才近20人。


吉他小镇想做“音乐之城”


  “正安县正成为世界吉他制造和吉他文化的一个重要中心,能够见证并追随这一进程,我由衷感到高兴。”2018年,瑞典著名吉他演奏家约翰内斯·莫勒受邀成为“正安吉他国际形象大使”后如此评价。

  正安吉他音乐节、中国吉他教学研讨会和中国吉他制作大赛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知道了正安,而当地推行吉他文化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尤其是推进吉他文化进校园的举措,不仅在遵义市得到了响应和支持,或许还将在贵州全省复制推广。

  引进像张维义这样的吉他大师,是正安完善升级产业业态,提升正安吉他在市场的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与此同时,正安县还大力培育自主品牌,获得吉他相关专利168项,推动越来越多的自主品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贵州正安娜塔莎乐器制造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据厂长李启旺介绍,娜塔莎自主研发的可循环再生的HPL新型材料吉他,打破了传统木质吉他的常规做法。这种材料密度高,发出的声音比较有力,同时具备水火不侵、环保、抗刮花、抗指纹等特点,便于保养、打理,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他们推出的以竹子为原材料的智能吉他,不仅改变了当前中国吉他制造原材料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还通过内嵌声卡和芯片等创新技术,带来了更加丰富的演奏体验,拿下不少国际订单。

  说到此处,曾经的乐队主唱和吉他手李启旺一时技痒,当即给在场观众们弹奏了起来。虽然记者是外行,但这种智能吉他让一个人就化身一个乐队的神奇体验,还是令人印象深刻。

  走在正安的街头,“吉他之都、音乐之城”的标语随处可见,吉他正在变成一种文化基因,融入正安人的生活。

  初春傍晚,以正安吉他文化广场为起点步行,游客能发现这个县城处处都是吉他元素的设计:广场的正中央是巨型吉他雕塑,旁边白石栏杆上,刻着关于吉他的知识,不熟悉吉他的人只要愿意驻足,总能了解到一些。

  沿着广场边的木栈步道一路前行,是高高低低的芦苇,尚未走出芦苇荡,耳边就传来了悠扬婉转的吉他伴奏的民谣歌声。当地人告诉记者,吉他文化广场有定期的才艺展示活动,已经孵化出不少当地乐队。

  当地学者介绍,正安虽然是黔北一座小县城,但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色。

  记者晚上看街头表演的地方名为尹珍广场。尹珍何许人也?

  最早记述尹珍事迹的史书是《后汉书》。结合其他史料,我们大概可以还原尹珍的生平:尹珍出生于东汉时期,贵州一带尚未开化,他自小仰慕先进的中原文化,因此千里迢迢到中原求学,拜师经学家许慎门下,研习五经文字。学成之后,返回贵州,在今绥阳、正安一带创办官学,招收学生、从事教育。

  尹珍在传播文化,发展地方教育,促进贵州地区与中原的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明清两代曾多次重修他首创的“务本堂”。明代中叶,贵州的3个书院先后修建尹珍专祠,清代在贵阳扶风山王阳明祠旁建尹道真祠。

  “务本堂”这个名字,来自孔子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在漫长的岁月中衍生出“务本求实、敢为人先”的尹珍精神,至今仍然影响着正安人。记者|周洁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