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社会 > 正文

饮料分级,有用吗?

日期:2024-05-14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多家试点茶饮连锁店表示,消费者会主动关注到“营养选择”分级标识,且更愿意购买A、B等级的产品。
记者|周 洁


  如果你经常在线上买菜平台购买食物,最近可能有个新发现:很多饮品的左下角多出了一个新颖的等级标识。在“酒水饮料”大类中,不少碳酸饮料、功能饮料、果汁、乳饮、茶饮等饮品,被清晰标注上了放大加粗的“ABCD”字符。

  记者了解到,5月6日起,叮咚买菜正式上线“营养选择”分级标识,成为首家落地该标识的自营即时电商,首批标识了90个饮品商品,帮助消费者按照自己对成分的需求来选购产品。

  “营养选择”分级(试用)由上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标准,2024年初正式在上海开始试行。根据对非乳源性糖、非糖甜味剂、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这四个指标的综合评估,将饮料产品分成“ABCD”四个等级,推荐程度逐步递减。

  上海此举被视为饮料行业的标志性事件,业内人士称“这是可能会影响饮料行业下半场走势的关键节点”。

  据了解,首批有4家企业参与“营养选择”分级标识试点,既有现制茶饮,也有包装饮料,第二批评审结果已于5月初出炉。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危害监控所营养健康科主任臧嘉捷告诉《新民周刊》,未来开发和完善更多品类食物的营养分级是大势所趋,我国多个研究机构和国际组织正在积极为此努力。

现制茶饮一直没有出台配方表规范。


消费者想知道


  近年来,高糖饮食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引发社会关注,消费者对于低糖饮食的需求越来越高。中国食品健康七星联盟等机构发布的《Z世代饮食消费报告》显示,80.87%的Z世代消费者把营养健康作为饮食消费的首要关注点。

  臧嘉捷介绍,在“肥宅快乐水”“奶茶社交”“咖啡文化”等饮食文化盛行的背景下,人群饮料的摄入呈快速上升的趋势。青少年群体含糖饮料消费频率及消费量为全人群最高,饮料中含糖量高的问题需引起重视。

  一项来自于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研究显示,我国市售饮料代表性的饮料样本中,36.3%的抽样饮料游离糖含量>10g/100g,其中果蔬汁类饮料、碳酸饮料、风味饮料平均含糖量超8.0g/100g。

  现制现售饮料在我国人群中消费上升更快,且由于没有明确的标准,其糖、脂肪、反式脂肪等的含量信息并不透明,并且监测数据也显示现制现售饮料的确存在比较突出的营养健康隐患。尽管不少奶茶饮品在消费者下单时往往会有全糖、半糖、不额外加糖等选项。

  不过,现制茶饮产品一直尚未出台配料表规范。此前有全国人大代表通过调研发现,很多消费者无法获知一杯奶茶的成分配料是什么、核心营养元素的含量值是多少,以及是否添加了食品添加剂。“基于这种现状,需要建立具体的营养指导方法和呈现形式,简单直观地提升市民对食物营养的认知,指导合理选择饮品。”臧嘉捷说。

  而试行饮料营养分级标识,无疑是依据更明确的等级,从源头上进一步唤起消费者对于食品含糖量和脂肪的关注,并方便大家进行选择。


分级标准怎么来?


  类似上海的标识体系在业内称为“FOP”(包装正面标识),是营养信息的一种补充展示方式,在国际上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全球已有50多个国家实施了食品包装正面标识体系,如英国的多重红绿灯标识、智利黑色警示标识、法国营养评分标识和澳大利亚健康之星评级系统等,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开发本国体系。

  2022年年底,新加坡正式实行饮料分级制度,并于去年6月30日又发布了补充措施,将饮料分级的适用范围从预包装饮料扩展到现制饮品等更多品类。这项饮料营养等级制度强制要求上架饮料都要按照所含有的糖分和饱和脂肪分为4个等级,并贴上对应等级标签,其中被列入D营养等级的现泡现榨饮料不得打广告。

  自从新加坡开始饮料分级之后,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中国常见饮品在新加坡所属的级别,还有人专门做了小程序,供网友查询常见饮品的含糖量。

  此番上海试点的“营养选择”分级标识,是参考了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制定和实施包装正面营养标签的手册》的制定方法,以及国内外标准,如法国、新加坡等食品分级模型,和中国相关国标、团标等,考虑饮料营养成分分布及人群饮料摄入情况后综合制定的。

  上海市“营养选择”饮料分级方法,通过测评非乳源性糖、饱和脂肪、反式脂肪、非糖甜味剂四种成分含量,对饮料进行综合分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WHO均提出,每日添加糖摄入量最好控制在25g以下,饱和脂肪的供能比(指食物中各种营养素提供能量的比例关系)控制在10%以内。而反式脂肪酸大量摄入会增加心脏病发病和死亡的风险,WHO在2018年发布的全球倡议提到在全球食品供应链中消除工业生产的反式脂肪酸。”臧嘉捷说。


标识改变行为


  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在2023年2月发表的一份评估显示,在采用营养等级标识之后,消费者会倾向于购买健康等级较高的饮料,购买的每份饮料平均含糖量减少了1.51克。

  这一现象同样出现在上海。多家试点茶饮连锁店表示,消费者会主动关注到“营养选择”分级标识,且更愿意购买A、B等级的产品。

  在社交网站上,不少消费者纷纷留言支持,表示“挺好的”“更加直观了”。

  按照上海市“营养选择”饮料分级方法,如果要达到A级,需要非乳源性糖≤0.5g/100ml、饱和脂肪≤0.75g/100ml、反式脂肪≤0.3g/100ml,同时不使用非糖甜味剂。

  就算是一杯最简单的柠檬茶,以霸王茶姬的“千峰翠”为例,主要成分是香水柠檬和茉莉茶,下单时选择加冰、不另外加糖,它的“营养选择”标识仍为B,如果选“微糖”,等级就成了C——因为额外添加了糖浆。

  能达到A级的饮品,多数是不含有其他成分的鲜沏茶品类。比如霸王茶姬的“醒春山”,主要成分是龙井,当选择去冰、不另外加糖的选项时,它的“营养选择”标识可以达到A,而当选择“微糖”,等级就成了B。

  在另一家第一批参与试点的企业奈雪的茶的小程序下单页,也可以看到部分产品已经标注上了等级标识,大部分为B级。

  奈雪的茶此前曾公开表示,在3月27日上海门店上标后,A、B等级的产品销量占比有明显提升,以大师龙井系列新品为例,选择B等级的产品销量相较于上标前提升了大约23%。

  另外,奈雪瓶装产品上也能看到“营养选择”分级标识的标签,“奈雪柠檬茶”“奈雪葡萄乌龙茶”的瓶身上挂有B级标识的标签。

  据臧嘉捷解释,“营养选择”的分级,是四项指标中的最低等级决定的。例如某饮料非乳源性糖含量为5.6g/100ml,非乳源性糖等级为C级,饱和脂肪含量为1.2g/100ml,等级为B级,反式脂肪酸含量为0g/100ml等级为A级,不添加非糖甜味剂,等级为A级,最终该饮料的总体评级为C级。

  因此,从消费认知及政府推荐标准来看,AB阵营的产品的确可被看作是健康程度更高的饮品,将成为消费市场最具竞争力的饮品类别。业内人士认为,这一政策标准将会鼓励未来饮料市场AB级别的产品持续增加,最终使得消费者受益。

  记者从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了解到,目前首批试点的企业反响良好,消费者也比较关注。第二批有更多的企业提交了参与意向,他们也希望更多的专家、企业、行业组织、消费者等积极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

  喜茶、CHALI等企业也在积极筹备分级相关事宜。企业之所以对分级事宜表现出积极一面,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产品的健康性能够被看见”。

  有茶饮企业表示,大部分消费者对于饮料营养成分,只是认识但不知道如何理解。尤其是消费者强化了添加剂的概念后,导致他们会认为饮料都是不健康的。饮料“营养选择”分级标识出现后,相当于有一个更权威的认定,也直接表现出了产品的健康性。“随着分级制度的实施,消费者能在货架上清楚地分辨哪些才是健康的产品,健康好喝的产品才会更受消费者的青睐。而企业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健康需求,也会加快产品创新和升级,开发更多健康的饮品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有分析人士指出:“饮料‘分级’,对于品牌而言,能够达到更高级别的‘营养选择’标识,将成为品牌竞争的一大优势;对于产业链来说,这将促使供应商、生产商和销售商更加重视产品的营养成分,加大对原材料和生产工艺的优化和改进,从而推动整个产业链向更健康方向发展。”

上图:2024年3月6日,中国国际饮料工业展举行,外商了解饮料情况。


率先落地上海


  “营养选择”分级标识在上海试点,原因很多。

  数据显示,中国无糖饮料行业市场规模已从2015年的22.6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1996亿元,预计2027年市场规模或将达到7489亿元。饮料企业入局健康赛道已经屡见不鲜。

  百事、可口可乐等传统饮料企业都在含糖饮料之外开辟无糖赛道,元气森林等新品牌则从创立之初就开始布局无糖赛道,目前其无糖产品在整个产品矩阵中占比已达70%以上,无糖饮品更覆盖无糖茶、无糖气泡水、无糖功能性饮料等细分赛道。

  在现制茶行业,去年10月,喜茶率先主动公开所有在售产品的配方原料、营养成分和真品质原料溯源信息。在配方原料页中,喜茶详细公示了每款产品的主要营养成分,包括热量、蛋白质、反式脂肪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等。通过这种方式,喜茶为产品附上了“电子营养成分表”,给消费者更清晰的营养摄入参考。比如月观的点单页显示,一杯月观中含有103大卡热量、4.4g蛋白质和5.5g脂肪等。此外,喜茶还附上了第三方专业机构的营养成分权威检测报告。

上图:企业之所以对分级事宜表现出积极一面,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产品的健康性能够被看见”。


  “企业在饮料健康化转型方面的自觉,为此次上海饮料营养分级政策落地提供了土壤。”一位不具姓名的业内人士如此评价。

  臧嘉捷则从当下市场中售卖的饮料现状给出了解释。

  上海市疾控中心曾对全市13个品牌销量前三名的现制奶茶,共计122款产品进行营养分析,结果发现,93.3%标称“不额外加糖”的奶茶,实际总糖大于0.5g,47.4%标称“三分糖”的奶茶,实测总糖大于5g。

  也就是说,按照上海最新试点的饮料分级,仅含糖量一项,93%以上标称“不额外加糖”的奶茶,可能被评为B级以上;将近一半“标称三分糖”的奶茶,可能被评为C级以上。与此同时还发现,一杯奶盖茶的饱和脂肪含量,可达人体一天摄入量的三分之一。

  此外,饮品中添加食用油脂制品(如人造奶油、代可可脂、植脂奶油)可能增加工业来源的反式脂肪的摄入。虽然随着工艺改进,反式脂肪的检出情况逐渐减少,但为节约制作成本,仍有部分饮品的反式脂肪含量较高,2021年上海市食物成分监测中现制现售奶茶中,反式脂肪最高检出量为4.7g/100g。“这些为百姓的营养健康带来新的挑战。”臧嘉捷说。

  2023年11月1日,《上海市爱国卫生与健康促进条例》正式施行,其中就包括“鼓励食品生产者生产低盐、低脂、低糖食品,并在包装上做显著标识”“鼓励含糖饮料、酒精饮料销售者在有关商品的销售区域规范设置健康提示标识”等内容要求。

  基于此,在正式试点饮料“分级”前,上海已经在销售渠道上有行动。

  2023年8月,上海率先试点含糖饮料“分级”,通过设置含糖饮料健康提示“红橙绿”系列标识,在全市150余家含糖饮料的售卖场所进行试用,提醒消费者理性选择饮品。臧嘉捷说:“这些标识主要是传递长期过量摄入添加糖的危害及添加糖摄入的限量等信息,指导消费者优化消费选择,不涉及具体饮品。而此次的分级是针对每种产品进行的综合营养信息的呈现。”

  另外,在2023年的上海市《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制作样式与设置规范》意见征集中,分别有91.76%、81.48%、78.43%的上海市民希望在饮料外包装、奶茶店、线上售卖场所等重点区域设置标识,43%的开放性意见提及采用饮料包装正面分级标识。

  “据上海市居民膳食与健康状况监测结果显示,上海市成年居民饮用含糖饮料率为67%,每周至少喝一次的人,超过其中的一半。上海市中小学生含糖饮料饮用率为90%,含糖饮料饮用频率大于每周一次的占比74.6%,大于每天一次的占比20.9%。基于这种现状,促使我们建立这样的营养分级来进行试点,希望提升市民对食物营养的认知,指导合理选择饮品。”臧嘉捷表示。记者|周洁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