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社会 > 正文

日本制造,光环不再

日期:2024-06-25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制造企业接连造假爆雷,让日本制造多年来积攒的良好口碑迅速崩塌。
记者|刘朝晖


  常年作为“日本制造”代表的汽车工业,近来再度曝出重磅丑闻——5家知名车企存在认证造假行为!这次事件的严重性,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日本汽车工业的未来。近年来,诸多盛名在外的日本企业不断“爆雷”,一步步将曾经闻名全球的“日本制造”拉下神坛。

  曾几何时,“日本制造”几乎就是可靠耐用、品质优良的代名词,当年仅凭一个马桶盖就能够吸引全球消费者。谁曾想过,这些年来,“日本产”居然跟“造假”联系得如此紧密,“日本制造”的真相如此不堪一击。人们不禁要问,日本制造,究竟怎么了?


日本车企集体造假


上图:2023年5月,丰田董事长丰田章男就大发汽车侧面碰撞测试造假事件鞠躬道歉。


  去年4月,丰田的全资子公司大发汽车首次被曝安全测试数据造假,到12月,大发汽车被发现在25个测试项目上,至少有174处造假,涉嫌车型达到64款,大发汽车业被迫暂停其在国内外所有正在生产的车型出货。鉴于大发工业公司的测试造假等违规操作情况,日本国土交通省责令获得认证的汽车、摩托车制造商等85家企业就量产认证过程中是否存在违规操作展开内部调查。

  不查不知道,结果吓一跳!今年6月3日,日本国土交通省发表声明称,调查结果显示,丰田、马自达、本田、铃木、雅马哈发动机5家日本车企在量产认证申请过程中存在违规操作和舞弊行为,上述5家日本车企生产的38种车型存在认证欺诈问题,其中32款已停产。按照此前披露的信息,丰田、本田、马自达、雅马哈和铃木违规行为总计涉及车辆规模约518万辆。

  这次造假涉及的不只是一两个小问题,而是包括发动机测试、噪音测试、安全气囊和碰撞测试等多个方面。从日本国土交通省的通报来看,丰田涉及提交碰撞测试的虚假数据等;马自达涉及篡改发动机功率测试的控制软件等问题;雅马哈涉及在不合规条件下进行噪音测试等;本田涉及在噪音测试的测试成绩表上进行虚假记载等;铃木涉及在刹车测试的测试成绩表上进行虚假记载等。

  6月4日和5日,日本国土交通省分别对丰田汽车总部和雅马哈发动机总部进行突击检查,相关人员进行问询,并检测相关文件和数据。国土交通省称,已查明的丰田造假行为包括在行人保护测试中提交虚假数据、在碰撞试验中非法加工试验车辆等,丰田汽车的违规也可能违反包括日本、韩国和欧洲在内的62个国家和地区采用的联合国标准。6月10日,日本国土交通省对本田和马自达两家汽车公司总部也实施了入内检查。日本国土交通大臣齐藤铁夫表示:“我们将确认不正当行为的事实,并根据结果严格按照《道路运输车辆法》处理。”

  据日本媒体报道,丰田共有大约170万辆车受到认证违规影响,这些车辆的生产日期在2014年至今年4月之间。此外,这一事件还涉及本田大约325万辆车,涉及马自达大约15万辆车。日本国土交通省已要求丰田、马自达和雅马哈发动机3家公司的6款车型暂停出货。

  多家车企造假事件引发了日本舆论震惊。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在记者会上表示,此事损害了日本汽车产业的信誉,“动摇了汽车认证制度的根基,令人极为遗憾”。林芳正表示,日本国土交通省将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严正处理”此事。

  6月3日,就造假欺诈事件,日本丰田、本田、马自达汽车公司的负责人集体公开向民众鞠躬道歉,这样的场面可谓相当罕见。这种鞠躬道歉,在日本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一出事就鞠躬,好像这样就能把问题解决似的。但这次的问题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蒙混过关的。


造假已成行业习惯


  事实上,日本企业的数据造假行为并不是近期才出现的。

  2016年,三菱汽车、铃木汽车均曝出在燃油测试中存在数据造假。当年4月,在日产汽车的揭发下,三菱汽车承认包括该公司及其为日产汽车生产的微型车在内的共计4款车型在燃效测试上存在作弊行为:通过故意操纵数据使燃效看起来比原先提升了5%~10%。有媒体报道称,三菱除了在微型车燃效测试上篡改数据外,越野车帕杰罗等约10款车型均未按规定进行燃效测试,涉及车辆逾200万辆。由于三菱汽车的燃效造假问题,日本国土交通省要求汽车厂商自查,结果铃木汽车也公开承认使用了不恰当的方法来检测其汽车的燃油效率。

  2017年9月,日本国土交通省在对日产汽车进行检查时发现,日产汽车在成车出厂检验环节中,起用了无资质人员敷衍出厂检验手续,在违规检测的情况下或导致交付产品有质量问题,涉嫌造假。为此,日产汽车暂停了所有6家国内工厂的生产。

  可怕的是,日产汽车的内部调查结果显示,这种违规检测行为已经持续了超过20年。日本国土交通省指出,大规模造假现象背后,是日产汽车有组织地刻意掩盖,而非其表示忘记检查员工的相关资格审查。

上图:一名工人在日本埼玉县的本田汽车公司工厂对本田飞度汽车进行质量检查。


  与日产造假同样“历史悠久”的,还有日野汽车。2022年8月,丰田旗下的日野汽车公布了有关引擎尾气排放和油耗数据造假等问题的调查结果。调查发现造假行为至少从2003年就开始了,长达近20年。并且日野方面在日本国土交通省进行调查时还提交了虚假报告。

  2020年,日本汽车零部件巨头电装公司被曝出燃油泵产品存在质量缺陷,导致包括丰田、本田、斯巴鲁、马自达等多家日本车企累计召回超500万辆汽车。而此次召回也波及中国市场,包括广汽本田、东风本田、一汽丰田、广汽丰田、长安马自达等多家日系合资车企也宣布了大规模召回计划。

  此前日本高田“死亡气囊”事件曾导致全球范围内多起伤亡事故,死伤人数过百人。到目前为止,全球范围内因高田气囊问题而导致召回的车辆已经超过1亿辆,高田公司更是在2017年因问题气囊丑闻申请破产。

  日本企业的数据造假行为,也不仅仅存在于车企。2017年,日本钢铁企业神户制钢所曝出篡改产品强度、尺寸等丑闻;2021年,制药企业小林化工和三菱电机均被曝光存在数据造假;同年11月,有色金属巨头三菱综合材料公司承认其子公司三菱电线工业和三菱伸铜存在篡改产品数据的造假行为;今年4月,原名石川岛播磨重工业株式会社的日本三大重工业公司之一IHI承认,其下属一家子公司2003年以来篡改了超过4000台发动机的燃油效率数据……

  2017年,日本钢铁企业神户制钢所承认篡改了其生产的部分铝和铜制品的强度等性能数据,将不合格产品交付客户,问题产品涉及包括丰田、三菱、日产在内的众多日本制造企业。从汽车到新干线列车、从飞机到火箭,这些日本制造业引以为傲的领域,均在此次丑闻中“沦陷”。

  小林化工承认,由于一系列违规操作,其制造的治疗脚癣等病的口服抗真菌药中,原本应该加入的一种主要成分被错误地替换成了睡眠诱导剂成分,而且睡眠诱导剂的添加量还达到了日本最高限量的2.5倍。当时,服用这一药物的患者中,已有200多人出现不同程度的健康受损,甚至还有两人死亡。为此,政府对小林化工下达了长达116天的停业整顿要求,创下日本药企最长停业处分纪录。

  相关部门在调查中了解到,小林化工发现药品存在问题后依旧出厂,而且近八成药品制造记录涉嫌造假。最令人咋舌的是,调查显示小林化工从40年前就开始捏造质量检验结果,而且企业管理层承认从16年前就已经掌握这一情况,但却放任至今。

上图:2024年3月的小林制药“红曲事件”,再度让日本药企形象蒙羞。


  三菱电机作为百年企业,却被曝出长达35年的数据造假。据悉,该公司旗下长崎工厂生产的列车空调不仅没有进行出厂质检,反而伪造检验数据蒙混过关。数据造假涉及产品多达8.46万件,约有1.58万台列车空调流向美国、英国和德国等十几个国家。另外,除了列车空调,该厂还对空气压缩机检验数据造假,这些空气压缩机主要用于列车刹车和车门关闭,是重要安全产品,产品全部面向日本国内销售。

  按日本媒体说法,重工业公司之一IHI的一家涉事工厂可能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数据造假。从现阶段已查明情况来看,该公司两家工厂2003年以来生产的5537台用于船舶等设备的发动机中,有4361台涉及数据造假,占比高达近79%。

  上述只是最近10年来日本制造业部分知名的造假事件,可能还有其他未提及的事件。早从2015年起,日本制造企业层出不穷的造假丑闻就隔三差五充斥国际媒体。如今,从化工、汽车,到钢铁重工业等一系列制造领域,日本企业的造假已经大面积“传染”,成了一种“习惯”。日本曾经以工匠精神自豪,如今看来,这种精神是否还真的存在,实在让人质疑。


口碑崩塌日落西山


  日本车企集体造假事件,暴露了日本汽车工业在质量控制和企业道德方面的严重问题。长期以来,日本汽车以其高质量和可靠性闻名于世,但这次事件无疑对这一形象造成了严重打击。而制造企业接连造假爆雷,也让日本制造多年来积攒的良好口碑迅速崩塌。

  汽车制造业是日本制造业的支柱产业,其出货额约占制造业整体出货额的五分之一,造假丑闻势必会影响日本制造业和日本经济的整体表现。今年第一季度日本经济下滑,就被认为与大发工业公司的丑闻有关。有日媒还评论称,面对多方竞争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生产商的挤压,如果日本汽车的质量问题不能保证,其全球竞争力可能会下降。

  丰田汽车公司会长丰田章男本月3日在东京的记者会上承认,商品交货期短,又被迫多次返工,给最后认证测试阶段的员工造成过大压力。此外,生产周期和程序漫长复杂、没有人能掌握全部流程等可能都是造假原因。大发工业公司则称,是“工作时间表过于紧张和僵化,造成极大压力”“现场过度担责,管理层缺少参与”“管理层只注重短期发展,对违规问题视而不见”等。

  日本瑞穗银行商务解决方案部主任研究员汤进认为,近年来,随着电动化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日本车企在燃油车时代打造的“皮实、省油、耐操控”等优势正在消失。光环下的自大和新能源车崛起引起的焦虑是这次集体造假的诱因之一,或许会为日本汽车制造业走下坡路埋下伏笔。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陈刚指出,一家企业偶尔造假,情理难容;造假能绵延几十年,就不只是简单的情理问题了,该是企业制度失灵、工业生产的社会风气出现败坏。

  有分析人士认为,日本制造企业之所以屡屡卷入造假丑闻,一方面是因为日本企业为了提高利润不断压缩成本,导致出现人手不足、设备老化等问题,不得不通过简化流程、数据造假来蒙混过关;另一方面也与日本企业文化的一些弊端有关,包括组织机构相对固化、缺乏有效监督和平衡等。另外,日本社会对一些造假行为的惩罚较轻,也使得一些企业敢于铤而走险。

  比如今年3月的小林制药“红曲事件”,日本经济学家、无限合同会社首席经济师田代秀敏就表示,该公司是典型的日本家族企业,这类企业作经营决策时可能存在家族利益优先于顾客利益的倾向。小林制药接到健康受损的报告后未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并向相关机构报告,导致了危害扩大。

  日本企业(中国)研究院院长陈言向媒体表示,“当企业不再追求质量和真实性,在无法完成好的质量、节能模式时,选择以造假维持表面,会给社会带来对日本产品巨大的不信任。这是日本企业必须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授、日本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子雷也表示,如果“日本制造”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挽回声誉,这些“爆雷”对日本企业的伤害将会在长期进一步凸显。

  显而易见,“日本制造”面临的挑战极其众多。失去了站在技术革新最前沿的形象,紧接着又不断出现砸自家品牌的丑闻,似乎和世界消费者渐去渐远了。再不对固化已久的企业管理体制、社会制造风气进行改革,恐怕“日本制造”就只能日落西山了,而这种趋势也不是仅由企业层面的调整所能左右的。记者|刘朝晖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