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社会 > 正文

中学老师,为何难以“情绪稳定”

日期:2024-07-09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不要把过多的行政工作压到老师身上,尝试为老师营造一个有价值感、有认同感的工作环境,在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同时,也分一点关爱给自己的职工,让他们更愿意工作。只有当老师情绪稳定健康,才可能培养更多积极向上的孩子。”
记者|周 洁


  300多万大中小学生的大样本调查,心理健康问题总检出率18.7%;

  55万教师大样本调查,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17.8%。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跨学科平台首席专家俞国良课题组,对1998年至2022年间中国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他们发现,整体而言,过去22年,我国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呈现缓慢上升的特点,这种趋势在未来一段时间还将延续下去。

  其中,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应当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数据显示,61.2%的中小学教师有焦虑征兆。小学教师的躯体化和强迫问题较为凸显。而中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睡眠问题(36.4%)、强迫问题(23.0%)、抑郁(20.9%)、焦虑(18.9%)、偏执问题(17.4%)、敌对问题(16.7%)、躯体化问题(16.6%)。中学老师每一项问题的检出率都高于职业整体水平。

  多年来,很多调查研究显示,中小学教师症状自评量表的抑郁因子得分高于全国常模;与非班主任教师相比,担任班主任工作教师的抑郁得分高于未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教师。

  俞国良关注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已有20余年。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是共生的。“老师有一桶水,才可以分给每个孩子一碗水。老师自己只有半桶水,怎么可能给孩子一碗水呢?”

  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怎么提都不为过。教师群体为何越来越焦虑?近日,《新民周刊》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调查。


“老师变凶了”



上图:2023年7月19日,河北衡水滨湖新区志臻中学的一段监控视频显示,该学校一名老师在全班学生面前使用棍状物体罚一名男生。


  记者随机采访了身边的家长朋友,发现七八位家长中,超过半数反映孩子的老师很凶、很暴躁。从这小小的调查可以看到,教师的情绪问题似乎已经不是个别现象。

  华信(化名)是一名刚上初一的学生,生活在一线城市。很长一段时间,他对上英语课提不起兴趣,甚至感到害怕,每当上课铃响,他就想躲起来。他觉得英语老师不喜欢他——因为小学英语基础比同班同学略差一些,当被老师提问回答不出时,英语老师会让他罚站,这让华信的自尊心很不好受,对上课产生了抵触。

  六年级学生秦天(化名)同样对上学产生了心理阴影,原因是班里有个爱批评人的老师。

  “你们怎么这么笨?”

  “这个智商还读什么书?”

  “成绩这么差,有人养没人教......”

  这样的台词是秦天语文老师对整个班同学的“无差别攻击”,虽然老师凶的不是秦天一个人,但如此的“咆哮”却给他造成了严重影响,乃至于一到这个老师的课,他会出现生理性的呕吐、头昏症状。这样的症状持续了近一年,秦天家长不得不为他换了一个班级。“他一向乖巧,家里也从来不打不骂,不给他很大压力,遇到这么凶的老师,他很难接受。”秦天的母亲一面心疼自己儿子的遭遇,另一面,也怀疑这位老师的心理状态,“感觉有些偏激”。

  那些习惯于“咆哮”的老师,并不都是针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初二学生琳琳(化名)英语成绩在班上可以排前几名,但只要她做错题或者字迹潦草,还是常常被老师凶,如果遇到当天几件事情叠加激怒了老师,琳琳会被老师要求站到门外:“滚出去!”琳琳自己看一些心理学的书,对于老师的“失控”,她甚至有理性的解读:“我们的老师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

  最近几年,老师情绪失控带来严重后果的新闻常常见诸报端。

  今年2月,湖南湘乡市一老师在办公室打骂学生的视频引发热议。视频中,学生没能回答出老师的问题,老师一边怒吼一边用手掌直接往女生脸上推,几番拉扯,老师嘴里还不时说着“我打死你”“你瞎啊”等话语。当地教育局暂停涉事教师工作并责令其接受调查,同时安排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此事发生后不久,3月,江西新余“老师让课代表在学生作业本上写脏话”视频曝出,相关部门调查后发现网传情况属实,涉事教师作出停职处理;7月,陕西延安一中学生坠亡,官方通报称,原因是教师批评教育该生时言语不当……

  教师情绪失控给学生带来严重后果的同时,也有教师因为情绪问题走上绝路。去年,河南一名“00后”小学女老师在遗书中称,任职学校工作太忙,像进了“牢笼”“喘不过气来”“每天提着最后一口气在工作”,最终,她从6楼一跃而下,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上图: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剧照。电影从学生的视角描述老师的权威形象。


压力来自何方?


  曾艳琴(化名)是某大城市初中英语老师,曾经,她完全是因为热爱教育工作而选择成为老师。但上学期,她曾多次考虑离职,并对上班产生了逃避心理。“我喜欢教书,但现在老师要承担的任务太多了,很多都跟教学无关。有的时候,我不得不为了上级临时派发的任务加班,连周末都被占据。”让曾艳琴感到疲惫的另一个原因,是太过紧密的家校关系,“每天下班后都会有家长通过微信联系我,有时候半夜还会给我打电话,第二天一大早就要起来去上课,状态很差”。

  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丁雪辰副教授对于曾艳琴这样的情况,并不陌生。“我们与从事中小学教学工作的老师们平时交流较多,发现现在很多老师都有焦虑、抑郁的倾向,甚至还有人要通过服药缓解症状。”

  俞国良团队的研究发现,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复杂,但各类心理健康问题具有区域普遍性,并且各类心理健康问题均随年份的增长呈现显著的恶化趋势,尤其是强迫问题和抑郁问题。其中,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尤其“不容乐观”,他们面对着正值青春期的学生,工作内容繁重、工作时间较长,面临更多挑战与难题。

  对此,退休教师蒋敏然老师有着切身体会。“中学阶段的老师,尤其是初三、高三老师,压力很大。学校和家长会对老师提出较高的要求和期待,青春期的学生本身也会给教师日常管理带来考验。这注定了老师的工作时间会被延长,这样一来,老师的家庭也会给他带来压力,因为很难顾家。”

  丁雪辰则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从教师的收入水平看,在上海这样的城市,生活成本很高,经济压力同样会影响老师的心理健康。”同时,丁雪辰提到,当下中小学教师工作中的冗杂事项过多,“老师们时常要应对填表、检查等工作,占据了大量额外时间,却又难以看到这些工作背后的意义”。

  “现在中小学教师的职称评比也变得越来越卷,即没有必要的内耗。除了教学的本职工作外,老师需要花大量时间做课题、写论文、参加比赛等。”丁雪辰说。

  静安区精神卫生中心儿童与青少年精神科主任兼临床心理科主任胡海萍长期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她告诉《新民周刊》,自2021年国家“双减”政策正式落地,减轻了家长和学生的压力和焦虑,但对中小学教师的要求却相应有了提高。“有一项针对小学老师的心理状况研究结果显示,‘双减’政策实施后,小学教师群体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除了依然存在的教学质量考核压力外,学生管理压力增加,工作时间延长,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家长沟通,心理资本消耗严重,有53.58%的小学教师感觉疲惫,13.62%的教师感到焦虑。”

  今年年初澎湃新闻的报道《被“投诉”的老师们:学生丢失了块橡皮,警察来了 3 次》中,提及有老师因为作业布置得太少而被投诉;有老师因为拖堂被投诉;还有家长投诉某个老师太年轻没经验,要求学校换一个有经验的……从中可以看到,有些被滥用的投诉机制,以及家长和老师之间缺少信任,也是教师心理压力的来源。


谁解教师心结?



上图:对于那些压力较大、情绪低落的老师,我们是否应该组建一个专职的心理健康咨询团队,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及时干预甚至提前预防。


  蒋敏然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跟记者分享了她亲身经历的故事。

  蒋老师退休后担任一所学校德育顾问,提升学校整体精神面貌,定期和学校的老师沟通是她的工作。“下课时间,一个学生到办公室交作业,我看到年轻的数学老师一把拿过他的作业甩出窗外,随后质问他:写的什么东西?几秒钟后,学生一脸失望地摔门而出。”

  当天下班前,蒋老师把这位年轻老师留下来做了一次深谈,提及了她看到的那一幕。她给数学老师提出了一个要求:“请他把这个学生请到他的办公室,告诉学生他甩作业发脾气的理由,是为这个学生的成绩感到着急,并且欢迎这个学生有问题随时找他咨询。”

  长谈后,蒋老师发现师生不仅修复了关系,而且后来变成了朋友,这个学生的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班级秋游的时候,孩子的母亲做了两份寿司,专程让孩子带给我和数学老师。”蒋老师发现,这位数学老师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他对学生变得更有耐心且懂得了换位思考,“前不久,他们班里转学来了一个特殊儿童,在班级里显得格格不入,他特意找到我咨询这种情况的应对办法,我觉得他作为老师,成长了很多”。

  蒋老师无意为这个老师过去的行为辩解,不过在她看来,这个老师当时这么做,可能压根就没有意识到会对学生造成伤害。

  “我走访过很多学校,旁听过很多老师讲课,深知有一部分老师的教学方法就是辱骂打压,这个数学老师极有可能是一种模仿——他上学时,接受的就是这样的教学模式,他也沿用到了自己的课堂上。换言之,他并不知道如何和学生进行有效沟通。”蒋老师表示,当他学会另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时,他自然纠正自己的行为。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错综复杂。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庞维国曾提出,一方面,要注意避免对老师提过高的要求,采用真正有效的办法促进老师专业技能的发展,增加缓解教师心理压力的团队建设活动,引导教师通过创造性教学获得幸福感;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师范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师资格考评中从心理健康角度加强考核标准,充分关注职前教师的职业兴趣。

  丁雪辰对此深有同感,他对《新民周刊》表示,提升教师幸福感的关键,还是在于让教学回归教育的本质,把关注点放到育人和学生上,培养更好的学生。“但现在这一块反而是关注相对不足的部分。”

  “不要把过多的行政工作压到老师身上,尝试为老师营造一个有价值感、有认同感的工作环境,在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同时,也分一点关爱给自己的职工,让他们更愿意工作。只有当老师情绪稳定健康,才可能培养更多积极向上的孩子。”丁雪辰表示,当下对于教师的社会支持系统还不够,给予老师的关心帮助也不够。“比如对于那些压力较大、情绪低落的老师,我们是否应该组建一个专职的心理健康咨询团队,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及时干预甚至提前预防。我想这是可以做到的。此外,现在的社会舆论似乎总是把老师和家长对立起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长对于老师的态度,很多家长对老师埋怨、指责,但其实我们更需要包容和尊重——家校应该合作共同育人,而不是把责任互相甩给对方。”

  胡海萍的工作令她对中小学老师有更多的共情,“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建立良性支援机制。建立合理考核、培养的制度,合理安排工作强度。”胡海萍所在的“儿童青少年情绪问题”多学科团队,与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专家开设了儿童青少年情绪问题MDT门诊,“为中小学教师定期举行心理健康辅导,释放他们的工作压力也很有必要”。记者|周洁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