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醺”才能有灵感?追寻“学术酒吧”起源
今年以来,北京、上海等地的酒吧线下活动已突破传统,发展到“Next Level”(网络流行语,指进入更高的全新境界)——“学术酒吧”。活动组织者认为,酒精是一种能让人放松的“情绪饮料”,微醺之后,在轻松自在的氛围中展开学术讨论,大家的言谈也会更畅快。
其实,学术酒吧这一概念并非最近才有,它的根源可追溯到英国的SciBar,即“Science in a Bar”的简称。回溯西方历史长河,与“学术酒吧”相似的概念早已有之。在古希腊,柏拉图所著的《会饮篇》中提及的“Symposium”,便是指古希腊人在庄重仪式后举行的饮酒聚会,其间人们会畅谈哲学与学问。
在我国古代,类似的“学术酒吧”或“学术酒会”同样源远流长。酒与文人墨客、酒与传世佳作、酒与艺术的故事,更是俯拾皆是。
盘点古今中外的文艺作品,能看到这种略带醉意的“微醺”氛围,始终为人们所钟爱。它激励一代代文人艺术家,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上图:德国Anselm Feuerbach画作《柏拉图之会饮篇》。
会饮盛宴
“当奥德赛误入独眼巨人洞内面临死亡威胁时,他发动手下人四处采集野葡萄,用脚踩出葡萄汁,酿成葡萄酒,将独眼巨人灌醉,趁机逃脱……”这是《荷马史诗》中最早关于酿造葡萄酒的记载。
古希腊人很早就学会了酿酒。酒与古希腊文明紧紧相连,人们将葡萄酒视为“人类智慧的源泉”。通常认为,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也许最早有了葡萄酒文明,后来这种文明传到了爱琴海,由古希腊人继承,再经古罗马发扬光大,成为如今人们熟知的现代葡萄酒文化的雏形。
古希腊时期,公认最好的葡萄酒产于色雷斯(今希腊东北部地区)。色雷斯,正是希腊神话中酒神狄俄尼索斯的故乡。古希腊人认为,狄俄尼索斯掌管植物与丰收,同时又教会凡人酿酒。每当葡萄成熟时,农民披上山羊皮,表演歌舞,祭祀酒神。这种歌舞被称为《酒神颂》。
不过,狄俄尼索斯的故事被列入希腊神话诸神之中,已是古希腊文化晚期。这从侧面说明,葡萄酒文化从上层社会进入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也是同一时期。在那之前,葡萄酒在古希腊社会尚属于昂贵的加工食品,荷马时期可饮酒的往往都是上层阶级。
通常来说,古希腊的上层阶级会在晚饭时饮酒。男主人邀请朋友来到家中,共进晚餐,并举行酒会。在希腊语中,这种宴会被称为“会饮”。这也是柏拉图名作《会饮篇》题目的直接由来。在《会饮篇》当中,详实记录了在一场酒宴上,苏格拉底、阿里斯托芬和悲剧诗人阿伽通等7位文人对于爱的本质的讨论。作为那场酒宴的主人,阿伽通一边饮酒,一边谈论他眼中的爱神,“爱神很娇嫩,在世界上最柔软的地方行走。人和神的心灵,在这些众多的心灵中,只选择心软的那一些居住,遇到心硬的就远走”。
“会饮”在古希腊演进为一种习俗,它有一些约定俗成的流程,比如主人和宾客共同举杯,必须等每一道菜都吃完才会开始。在开始之后,人们会通过掷骰子,选出一位主持人,即所谓的“Symposiarchos”或“Basileus”(交际酒会主持人)。会饮的人们必须服从主持人安排,而主持人负责决定一些细节,譬如当晚酒和水的混合比例。古希腊文人会饮,习惯使用热烈的谈话来为酒宴增色,并使之显得高雅。
会饮不仅为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等哲学家提供了思考、辩论和创作的灵感,更是当时的希腊社会兼具政治、社交、文化等多重功能的社会活动。借助饮酒,衍生出公共讨论的空间,这样的文化传统在西方社会一直保留至现代。
现代意义上的“酒馆”出现,承载了公共讨论的功能,成为了许多文艺创作者的灵感来源。在他们当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海明威。1921年,在巴黎过着清苦日子的海明威,终日混迹于这座城市的小酒馆。正是在巴黎这“一席流动的盛宴”之中,海明威与众多文学巨匠、艺术家和哲学家在酒馆相遇,共同探讨文学、艺术和政治。在庞德、菲茨杰拉德和格特露德·斯泰因等人的影响启发下,海明威得以写出《太阳照常升起》。
上图:海明威与众多文学巨匠、艺术家和哲学家在巴黎的酒馆相遇,共同探讨文学、艺术和政治,得以写出《太阳照常升起》。
离开巴黎后,海明威漂泊不定的人生旅途里,古巴哈瓦那的酒馆曾经成为他的“避难所”。在今天,游客们倘若来到哈瓦那老城主教堂西北方向的一条小巷里,仍能找到一家名为“五分钱”的酒馆。走进酒馆,你甚至能点上一杯“海明威同款莫吉托”。1950年前后,海明威时常光顾这里。彼时和他聊天喝酒的朋友,不再是什么大文豪和艺术家,往往是一些当地渔民。海明威和他们成为朋友,了解出海捕鱼的故事,观察众生相。
曲水流觞
在中国,酒与公共讨论及创作的渊源,同样可以追溯到千百年前。诞生于夏朝的酒,最初被用来祭祀和贵族交谊。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酒逐渐从庙堂走向名士,其功能也发生了明显的转变:酒愈发与文艺创作融为一体,出现了以宴饮赋诗为主要活动内容的文人集团。
东汉末期,“建安七子”齐聚邺下,时常开酒会,畅谈诗文,堪称中国古代最早期的“文士酒会”。曹丕在《又与吴质书》中这样写道:“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
上图:魏晋之后,以“竹林七贤”为首的一批退隐的文人,为逃避官场斗争,纵情于诗酒和琴棋的乐趣,也成就了许多佳话。
魏晋之后,以“竹林七贤”为首的一批退隐的文人,为逃避官场斗争,放眼于享受诗酒和琴棋的乐趣,成就了许多佳话。在这当中,就不得不提永和九年(公元353年)那一场在绍兴城外名为“兰亭”的酒会。那一天,惠风和畅,溪水潺潺,41位文人分别在溪畔落座。在场的人们约定,如果不能写出诗句,就要喝酒。最后,他们一共作出了37篇诗歌。醉意中,王羲之挥毫泼墨,洋洋洒洒324字,写出了流芳百世的第一行书。“兰亭雅集”这种聚会,实则是中国古代文人以“曲水流觞”为主题的酒会。如王羲之所言,“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到了唐宋,以李白为代表的诗人们,又大大丰富了酒与文学的可能性。杜甫说“李白一斗诗百篇”,而他自己也常常酒不离身,“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醉酒之后,文人忘却自己身处异乡,只觉诗句泉涌而出,有如神助。白居易在晚年更反复宣称”诗酒”是自己人生的全部内容,“诗酒”于是逐渐成为一个固定的概念。要作诗,必须先饮酒;饮了酒,必定要作诗。喝酒,不再只是消遣与聚会的手段,更是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载体。
资料参考:《古希腊风化史》《古希腊生活》《论海明威的“酒”情节》《尼采酒神精神与以嵇康为代表的魏晋酒文化的比较》《给想象力插上双翼:酒与文艺创作》记者|王仲昀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